帮学生构建化学微粒观,助学生度过化学微粒关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look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物质的微粒性知识由于其特有的抽象性和理论性,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难点,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就如何帮助学生形成微粒观,度过微粒关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关键词】中学化学 物质微粒性 微粒观 微粒关
  
  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是化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从微观角度科学地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化学变化是化学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这部分知识是中学化学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内容抽象,处理不当易形成教与学的难点。由于微粒小不易被人察觉,感性知识不充分,所以只能通过物质在变化时的一些宏观现象推测微粒的特性,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但这部分知识也是中学化学的重点内容,通过用微粒观点看物质和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可以帮助学生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如何帮助学生构建物质的微粒观,使学生顺利度过物质的微粒关,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对这方面的反思和实践。
  一、帮学生构建物质的微粒观。
  1.结合日常生活带领学生走进物质的微粒世界。
  尽管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而构成物质的微粒是我们不能用肉眼看到的,但是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和物质的微粒性有关。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情况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用“谁动了我的糖水” 激发学生对微粒构成物质的探究欲,带领学生步入微观世界。下课时让几个学生在班里用方糖沏满一杯糖水,上课时让学生观察糖水少了,让学生分析原因,一起破案。在“破案”过程中用学生熟悉的、具体的事物帮助其在脑海中建构陌生的、抽象的“物质微粒观”。通过这个模拟实验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了,学生兴趣非常浓厚。
  2.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经验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了分子的一些特点,认识到了微粒的客观存在。学生对于化学微观概念不容易理解和掌握,但他们能比较熟练的掌握物理学上经常提到的一些变化,比如蒸发,扩散,热胀冷缩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事实,帮助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3.引导学生多从实验中获取知识,通过物质在变化时的一些宏观现象推测微粒的特性,感受微粒的真实存在。
  让学生做撕纸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使学生感受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体会可以将物质分成极其细小的微粒级,明确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这一观点。
  利用品红在水中扩散,浓氨水与酚酞的反应,浓氨水与浓盐酸的“空中生烟”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粒总在做无规则的运动这一特点。对比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速度更快,体会微粒的运动和温度的关系。。
  让学生亲自体会向盛满石灰石块状固体的烧杯中加入细沙的实验,体会粒子间存在间隔。再让学生完成50毫升水和50毫升水混合、50毫升酒精和50毫升酒精混合、50毫升水和50毫升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化情况,明确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也存在间隔。学生完成注射器吸入等量水和空气后再进行压缩,使学生认识到微粒间间隔物质的状态有关;完成瘪了的乒乓球在热水中鼓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微粒间间隔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帮助学生构建物质的微粒性观点,教师要注意从宏观到微观,从已知到未知,递层构建,学生才不会感到晦涩难懂。
  二、助学生顺利度过化学微粒关。
  学生认识到了微粒的真实存在,构建了物质的微粒性观点,如何让学生能顺利通过微粒关,我主要利用了以下一些方法。
  1、让学生学会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澄清相似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在物质的微粒性中相似又有区别的概念有很多,如分子和原子、原子和元素、原子和离子、质子和中子及电子、化合价符号和离子符号、化学式不同位置的数字含义等。在教学中我们都可以让学生对他们进行归纳对比,在学习这些概念的基础上,努力揭示和突出这些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他们条理化,系统化,使学生能更好的记忆和掌握这些概念,并能够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充分利用多媒体,模型等直观手段,从宏观角度帮助学生学习物质的微粒性知识。
  荀子说过:“不闻,不如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而构成物质的微粒正是我们看不到,摸不着的,学生对他们缺乏感官上的认识,如果仅凭想象很难形成科学的认识,在教学中如果借助多媒体动画,模型进行辅助教学,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多媒体和模型可以将微粒扩大化从而能感受到他们的存在和变化。
  首先,利用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微粒的运动规律。
  在化学微观教学中,微粒的运动是化学研究的内容之一,如原子核外电子运动规律,内容抽象,教师不易教,学生不易学,此时可用软件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高速运动,学生可从动画演示中了解电子层概念及电子在核外运动一般规律,从而使只能通过口头语言描述的抽象问题,变成动态的直观图示,有效的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微粒间存在间隔,理解物理变化中的一些现象。宏观物质的性质归于微观结构,而微粒的构造和运动却无法直接观察,此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的活泼、形象、直观的情景,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降低了学生学习微粒的难度。
  再次,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便于学生理解和剖析化学变化的实质。
  化学变化一直是化学研究的重点知识,从宏观上观察即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感到有些困惑,不能理解一种物质怎么就变成另外一种物质的。若将该过程用动画模拟出来呈现给学生,学生就会茅塞顿开。如在学习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溶液反应时,现象不明显,两种物质有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发生反应时到底哪种离子进行了结合,哪些离子没有结合,学生存在疑惑,如果通过动画形式进行模拟,就能很直观的观察到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进行结合形成了水分子,而钠离子和氯离子并没有结合在一块,学生在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直观的视觉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大大
   降低了难度,从而使教学难点顺利突破。多媒体形象逼真的动画模拟,可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不仅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让学生学会善于在做题中总结归类题型及解题思路。
  物质的微粒性涉及知识非常广泛,出题形式也多种多样。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感到自己对老师所讲的内容都听懂了,问到一些基础知识回答也很好,但只要做题就不知从何入手,关键问题是这些学生没有把他们学到的知识转化成为自己的内在能力。教会他们归纳知识的出题方式和解题思路,可以使他们学会所学知识如何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物质的微粒性在实际中往往有几方面的应用:对概念的理解和区分,如“下列微粒中,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是”,还有“下列有关过氧化氢组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这类题型;对一些知识的微观解释,如解释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实质,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物质的微粒性还应用于物质分类,化学反应的微观图示;再有用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如分析化学方程式中某未知物的化学式,要求学生抓住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原子数目不变;应用微粒知识解题的还有化学计算中会涉及到原子数目分子数目的比较。在解答这部分习题时学生会因为概念不清,知识混淆,缺乏思路而出现错误,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找出错误原因。
  尽管物质的微粒性在中学化学学教学中是一个难点,也容易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分化点,只要我们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学生一定可以顺利通过这一难点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毕华林,杜明成,《化学教育》,北京
  [2] 全国之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
  [3]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紧紧围绕“活”这个中心,做好创新教育这篇全新的文章:给学生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学得 “活”,敢质疑,勇探究,培养创新能力;认真研究,努力教得 "活",以教师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开展开放性教学,在活泼生
[摘要]初为班主任的幸福,是做好充分的准备,是给孩子们最大的快乐,是考虑的非常周到,是踏踏实实的做好每次一个“第一次”。“第一次和家长见面”、“第一次课前教育”、“第一次班会”、“第一次上语文课”,等等。这些“第一次”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美好的印象,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班主任工作就能更加容易的展开了。  [关键词]班主任 第一次    初为班主任除了喜悦之外,更多的则是——紧张。说到“初为班主任”
【摘 要】要帮助学生形成相对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就要对教材进行剖析、加工和重新组织。就必须指导、帮助学生摒弃原有效率低下的学习方法,积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学习策略,合理地谋划时间的使用,使学习效益达到最优化。  【关键词】认知结构 抓沟通 重过程 巧联系 数学思考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以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现行教材的知识结构是按照课程标准编写用教科书形式
叶圣陶说过,作文指导“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和培养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情感是写作的原动力又是作品感人的催化剂。作者情动才能辞发,文章情真才能意切,读者情悟才能意动。因此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要紧扣情感这根弦,使学生怀着真情实感去写,使作文成为学生愉快的表达,真情的流露,心灵的舒展,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作文才可能灵感迸发,充满童真和童趣。要使学生作文言之有情,灵感飞扬,最根本的办法是把调动、激发
自读课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讲读课相辅相成,构成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现行教材编排大量的自读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把讲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在自读课文中加以应用,从而达到在应用中巩固、提高和发展的目的。只有重视自读课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把讲读课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自读课中。可以说,自读课是“教”和“不需要教”之间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设计自读课型的教学时,应以讲读课的内容为
【摘要】所谓显性情感因素,是指在教材内容中通过语言、图片和史料等,使人能直接感受到的情感因素。在思政课教材中,有大量显性情感因素。因此,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师要充分展示出其中的情感,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陶冶情操的目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 显性情感因素    理解与感悟是思想政治教学目标之一。教师应借助于教材提供的文本、图片、史料等各种显性素材,使学生增进所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生在校的四分之三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是主要的。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而学校教育则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我们今天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们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生活、保健和审美,达到“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因此,每一位老师都应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时间,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及德育与学科学习的参透。  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应渗透德育,因为德育
【摘要】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在生活、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所以每个学生不仅要掌握在社会生活中必备的信息技术与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作为农村初中学生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  【关键词】教学分析;培养兴趣;训练技能     当今社会,掌握电脑的运用与操作,已普遍被人们接受,那么在课堂上,特别是教授刚接触电脑、网络的学习时,
【摘要】聋校语文教师应该从聋生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综合性学习板块,同时大胆创设更多新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以培养和提高聋生的语言能力,从而使他们更好地适应主流社会。  【关键词】语文 综合性学习 聋生 语言能力     所谓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提出的专题活动,在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利用信息。  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该套教材
【摘要】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不仅对提高解题能力有益,更重要的是可以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开拓精神,培养良好的思维品性,提高学习效果、学习兴趣,及提高思维能力和整体素质。  【关键词】激活意识;适时培养;强化训练    逆向思维是指执果索因,知本求源,从原问题的相反方向着手的一种思维。它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进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