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

来源 :考试·高考文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巴,这个加勒比海上的小小岛国,似乎注定要创造一些打破这个世界秩序的奇迹。与这个小国的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一位已成为世界性理想主义化身的传奇人物——切•格瓦拉。
  
  埃内托斯•切•格瓦拉1928年出生于阿根廷。他原来的名字里没有“切”这个字。据说,“切”原是阿根廷一带的印第安人瓜拉尼语里的一个词,天长地久,它变成了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人的一个感叹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情况表示各种不同的感情:赞许或抗议,惊讶或喜悦……也有人说,“切”来源于意大利语,在阿根廷,它的意思相当于“老兄”、“朋友”之类的打招呼,总之,阿根廷人的口中经常冒出这个词。爱喝马黛茶、爱吃阿根廷烤肉的格瓦拉自然也有这个阿根廷习惯。在和古巴战友们相处的日子里,生性爱开玩笑的古巴人就给格瓦拉起了个“切”的绰号,日子一久,“切”居然成了埃内托斯•格瓦拉正式名字的一部分。格瓦拉很喜欢这个名字,当有人在革命胜利后问询他对“切”的看法时,他说“‘切’这个名字表示我一生中最重要、最宝贵的东西。我原来的名字只属于个人的微不足道的东西。”他担任古巴国家银行行长期间,在新发行的钞票上签署的名字就是“切”,这一蔑视体制的作风曾使古巴革命的敌人大为恼火。
  切•格瓦拉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医学院里的优秀学生,他本来可以当一个收入丰厚的医生。但是,人道主义的激情使他走上了认识人生的另一种道路。
  像每一个热爱这片大陆的拉美人一样,切•格瓦拉用自己的双脚亲自感触这块大陆上的一寸寸土地,用自己的双眼亲自观察在这块大陆上生活的各个国家的人民。有人说年轻的格瓦拉是冒险家、旅行家。他曾先后三次远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拉美,有时当水手,有时骑摩托车,有时甚至徒步,一路在饭馆里洗完,替农民看病、修理收音机,充当兽医,搬运工,足球教练……
  旅行途中,他和同行的旅伴顺着亚马逊河访问了好几个麻风病院,作为一个医生,他选择了医务界人道主义的极端道路。秘鲁一所麻风病院的病人们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行的那天,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病人们冒雨在河畔为他们唱歌、致词,把他们送上病友亲自扎的“马姆博(秘鲁民间舞蹈的名称)-探戈”号木筏,目送他们顺流划向亚马孙河的下一个港口……格瓦拉曾决心为医治麻风病人贡献一生。
  切•格瓦拉是一个感情深沉而又奔放的人。他在安第斯山区目睹了印加人古代文化的珍贵遗迹和当今印第安农民的悲惨生活后,又曾下决心为研究印加人的历史贡献一生。但是,格瓦拉终究没有成为一个为麻风病人献身的医生,也没有成为一个印第安历史的考古学家。
   A good plan today is better than a perfect plan tomorrow."
  今天的好计划胜过明天的完美计划。
   "Failure is never quite so frightening as regret."
  比失败更令人恐惧的是懊悔。
  1954年,在第三次行程的最后一站,他碰巧亲历了危地马拉人民在哈科沃•阿本斯•古斯曼总统领导下抗击美国雇佣军的战斗。在这个美国联合果品公司控制的中美洲小国,他像一个危地马拉的普通爱国者一样搬炸药,在空袭和火宅中当警卫……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革命经历。阿本斯民族主义政府失败后,格瓦拉旅居墨西哥,在那里他遇到了秘密准备武装起义的菲德尔•卡斯特罗一行人。1956年,他作为卡斯特罗领导的82名起义军的一员,登上了历史性的“格拉玛”号游艇,与这些马蒂的后代们一起向古巴岛进发。格瓦拉这时的身分是起义军的医生,促使他一刻间作了人生重大决定的,在当时也许只是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理想主义。他从未去过古巴,但是,他向往成为像马蒂一样的革命者。
  在两年的游击战争中,切•格瓦拉两次负伤,他已经从一个军医变成了一个优秀的游击战指挥员,起义军的少校司令。革命胜利后,他写了《古巴革命战争回忆录》,在这部生动的纪实文学作品里,他很少提及自己,凡涉及自己时,也总是用一种诙谐的口吻,好像故意贬低自己;但是,人人知道,卓越的切•格瓦拉少校在马埃斯特拉山上出生入死的战斗中,始终没有摆脱从幼年就罹染的哮喘病的折磨,他必须随身带着急救用的吸入器跋山涉水。没有人能想象他的肉体痛苦,他从未向任何人诉说、抱怨,只要可能,他从不让别人替他背背包,扛枪弹。
  古巴起义军刚刚开进哈瓦那市的第3天,后来成为智利总统的阿连德正巧路过那里,他拜访了切•格瓦拉。医生出身的阿连德这样叙述那次会晤:
  “在一间当做卧室的大房间里,到处都是书籍。一个光着上身的人,穿着一条草绿色军裤,正躺在行军床上。他目光锐利,手里拿着吸入器。他打手势请我稍待片刻,因为他的哮喘病发作得很厉害,他正在对付它。在这几分钟时间里,我端详着他,看见了他那双狂热地炯炯放光的眼睛。美洲的一位伟大战士,为残酷的痼疾所折磨,正躺在我的面前。后来,我们开始交谈了。他毫不卖弄自己,对我说,在起义战争的整个过程中,哮喘病始终不让他安生。我审视着他,倾听着他的话,不由得想起这人正在演一场悲剧:他负有完成伟大事业的使命,却被这样无情的绝症制服了。”
  
  切•格瓦拉与古巴人民结下了生死患难的友情,古巴人民把古巴公民的称号和古巴公民的一切权利授予了他,这样的待遇在古巴只有包括切•格瓦拉在内的两个外国人享有过。革命胜利后,切•格瓦拉与一位在马埃斯特拉山上认识的古巴姑娘结了婚,生了4个孩子。他的前妻是秘鲁人,而他与前妻所生的女儿加入了出生所在地墨西哥的国籍。切•格瓦拉在答应卡斯特罗参加古巴革命的那一刻,就与这位古巴革命领导人达成了一个口头约定:古巴革命成功后,他要回到祖国去为解放自己的问题而战,为整个大陆的解放而战。
  切•格瓦拉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革命者。革命胜利后的切•格瓦拉依然保持着斯巴达式的简朴生活,他依然穿着那种在山区游击战中习惯了的大皮靴和军服。他主动把自己的工资和粮食定量降到普通工作人员的水平。他对在古巴国内出版的他的著作从来不收任何酬劳,从外国寄来的稿费也都被他转送给了古巴或外国的社会团体和进步组织,他甚至不近人情地批评因为他作讲演而给了他一笔酬金的大学教授……
  革命胜利后的第8年,已经先后担任过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中央领导人、国家银行行长、工业部长的切•格瓦拉,代表国家出访过亚、非、欧大陆,出席过联合国大会的切•格瓦拉,领导过吉隆滩反击美国雇佣军的切•格瓦拉,在非洲履行过国际主义使命的切•格瓦拉……辞去了古巴国家领导的重要职务,告别了已被他视为同胞的人民,留下了亲人和孩子,带着从这个国家里挑选的志愿者离开古巴,到南美的丛山峻岭中再次打游击,希望从这里建立两个、三个……乃至许多越南,拖住美国美帝国主义的手脚,解放他自己的国家,解放南美大陆,解放全世界。
  玻利维亚,这个切•格瓦拉在年轻时代就游历过的安第斯山区赤贫之国,被他选中作为游击战的根据地。
  切•格瓦拉临行前给菲德尔•卡斯特罗、自己双亲和孩子们留下了告别信。
  在给卡斯特罗的信中,我们读到了这样的段落:
  “我没有给我的子女和妻子留下任何财产,我并不为此难过,反而感到高兴。我不为他们提出任何请求,因为我知道国家会对他们作出充分安排,让他们能够生活和受教育。
  我还有许多话要向你和我们的人民讲,但是我觉得没有必要多讲了,千言万语表达不了我要说的一切,又何必浪费笔墨呢。
  祝永远胜利!誓死保卫祖国!
  用全部革命热情拥抱你。
  切写于哈瓦那,农业年”
  在给父母的信中,有那句人们所熟悉的堂•吉诃德式的语句:
  “两位亲爱的老人:
  我的脚跟再一次挨到了罗西南特的肋骨;我挽着盾牌,重上征途。
  ……
  我以艺术家的趣味所渲染过的意志,将会支持虚弱的双腿和疲惫的肺。我一定要做到这一点。
  有时候也请不要忘记20世纪这个渺小的征人……你们强的浪子热烈拥抱你们。
  埃内斯托”
  给孩子们的信是这样结束的:
  “你们应当永远对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非正义的事情,都能产生最强烈的反感。这是一个革命者的最宝贵的品质。
  再见,孩子们,我希望还能见到你们。
  爸爸寄给你们一个长吻,并紧紧拥抱你们。”
  自愿与切•格瓦拉同行的有17位古巴革命者,其中有4名古共中央委员,17人中有14人牺牲,都表现得很英勇。这17人中没有一个年满35岁,而且都有家室和子女。他们也都分别给亲人们留下了深情的告别信。
   切•格瓦拉1966年11月7日抵达玻利维亚的游击队营地。11个月之后,切•格瓦拉于1967年10月8日在尤罗山峡的战斗中被俘,第二天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指使下,被玻利维亚军队杀害于一个名叫依格拉的小村子。他留下的最后一句遗言也许是:“我在想,革命是永垂不朽的。”
  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丛林里留下的唯一记录是一本关于游击战斗和生活的日记。这本日记也像马蒂的战地日记一样,一直写到牺牲的前夜。1968年,《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日记》在哈瓦那出版。这是一本用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的真实历程。切•格瓦拉并没有余暇去抒发他的感想、思考,或去描写周围的环境、人情。我们读到的是方案、路线、过程,是间题、困难、挫折以及游击队员的英雄主义精神。这是一场计划周密、目标宏伟的实实在在的战斗,它的全程笼罩着悲剧理想主义的气氛。
  (摘自 索飒《丰饶的苦难 拉丁美洲笔记》)
   It's what you do right now that makes a difference."
  你现在所做的是改变现状的关键。
   "No point in punching things you can't see."
  打击那些你看不到的东西没有意义。
其他文献
你在香港搭公车,看见老人,你主动让座,老人却不“领情”,不但不坐还很生气,生气你认为他(她)老了……香港,真的还有很多等待我们去了解……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这十年,越来越多的大陆居民赴香港旅游。而随着香港教育政策的开放,也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选择去香港读大学。今后,香港和大陆只会更紧密地联系和交流。无论你是否去过香港,对于这颗祖国的东方明珠,我们都有必要了解它。它的文化、它的习俗、它的
期刊
“我”,是汉语中使用最普遍的第一人称代称。其实,“我”的最初含义与人称毫不相关,而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正是中国的冷兵器时代。其间,部落、诸侯之间为了地盘、利益和权欲等征战频繁。当时,出于两军对垒、攻城略地的需要,各种冷兵器被派上了用场。这其中,就出现了一种尖端为三角刺,形状类似戈的一种青铜兵器。这种手持的短兵利器便是“我”。  《说文解字》中说:“我,古杀字”。说明在古代,“
期刊
核心提示:“应试生儒举人监生,但有怀挟文字、银两,并越舍与人换写文字者,俱问发充吏,三考满日为民;若系官吏,就发为民。”这段明史史料便记载了明代严惩作弊者的法规,轻者罚款,重者还要坐牢房、发配到边疆充军,若是官吏还要贬为庶民。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科举考试完全称得上是古代的高考了。科举之路,一可光宗耀祖,二可顺利踏上仕途娶娇妻发大财,真可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面对如此诱惑,古人为顺利地考
期刊
当下,“公考”高烧依旧持续,其中“工作稳定、旱涝保收、铁饭碗”是重要原因。说来你可能不信,古代公务员端的多是“瓷饭碗”,不信,我们不妨来穿越一下历史。  以明朝为例,朱元璋对违法乱纪的官员严惩不贷,先是借户部侍郎(财政部长)郭桓“空印案”杀掉官员1.5万人;然后又借口丞相胡惟庸、大将蓝玉谋反案,大开杀戒14年,受株连被杀的各级官员4万余人,至于那些被关进监狱、辞退、开除的更是不计其数。据不完全统计
期刊
在靠近神农架森林的一个村庄里,发生了一桩怪事,村长半年前走失的女儿小白,竟然奇迹般地再次出现,更令人震惊的是,小白声称自己在森林中遇见了一群她从未见过的奇异矮人,并与之生活了半年。究竟是小白在说谎还是确有神秘矮人的存在?如果真有神秘矮人,那么这又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生物呢?它会不会就是传说中的神农架野人呢?  请关注中央电视台10套《走近科学》暑期系列节目《丛林秘影之探秘丛林矮人》。  是恶搞,还是致
期刊
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是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主要内容之一。自2009年安徽省自主命题以来,连续四年创设不同的情境,考查这一相同的知识。  试题及简析  试题一:图6表示“27°N某地坡向(坡度为10°)对地表获得太阳辐射的影响”,纵坐标表示该地坡面与地平面获得太阳辐射量的比值(仅考虑地球运动和地形因素)。完成27-28题(2009年)。  27.该地坡向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最大的季
期刊
  美国《大众机械》杂志的年度最具突破奖项,每年都会选出10个最富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的技术产品。这些产品借助天才般的思路解决了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譬如大气污染、日益增长的移动数据需求等等。不论是让电视游戏具备更逼真的视觉效果,还是令天文学更加走近普通人,它们都有力推动了现有技术向前发展,并赋予消费者对技术更熟稔的掌控。    比如某品牌的充气式后排安全带。有些创新虽然看起来略少新意,但实
期刊
1葡萄牙语(开办院校6所,讲葡语的国家和地区7个左右):    (巴西桑巴舞)  葡语国家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有5个。非洲是葡语目前就业的一个主要战场。不过非洲对很多人而言,都是只想远观,不愿近临,如果不想去的话也无妨,巴西,这个讲葡语的南美足球王国,同样是吸收葡语人才的重要阵地。巴西、中国、俄罗斯、印度被称为“金砖四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目前葡语毕业生数量,都远远满足不了
期刊
每个学习英语和教英语的人都有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笔者总结自己多年学习和教学经验认为“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巧妙利用母语,帮助理解和记忆”是一种有效地学习英语的方法。   一、课前自学   “课前自学”就是课前预习。高效预习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要分类预习;(2) 选择好预习时间;(3) 迅速浏览新课;(4) 带着问题细读第二遍;(5) 要边
期刊
汪曾祺是个爱讲故事的人,作品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中表现和谐的意趣。  阅读汪曾祺的《鉴赏家》,围绕季匋民和叶三间的知音之缘,穿插当地风俗轶事,以诗意写清愁,以繁华写寂寞,以平静写怀念,如同亲历,听他娓娓道来。  作者名片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