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想说爱你也容易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e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是新课程推出的一个新课题,因此,选修模块的教学人们格外关注。可是,经历过选修课教学之后,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产生了困惑,不知道必修与选修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于是,便有了“高中语文选修课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叹。其实,在对选修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只要能按照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课程结构的理念,依据以下三个原则,消除困惑并不难。
  
  一、 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是在必修课基础的拓展与提高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构成。这种变化体现了基础性要求与发展性要求的结合。应该说两种课程都有基础性要求和发展陛要求,但必修课程更加侧重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注重语文素养的基本方面。选修课程则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是必修课的自然延伸。就必修课<将进酒>的教学设计而言,高度重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准确提取重要信息、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对文本作出合理的评价,等等,都体现了必修课程的基础性,提升的是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
  而在选修课<将进酒>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讲授这些基础性知识以外,更多的是对教材进行拓展与提高。因此,我们看到课堂上师生以李白为专题,落实了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目标,这无疑有利于创设学习情境,加强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拓宽学习的范围,提升的是学生的语文发展性素养。
  
  二、选择“文本研读、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的教学方式
  
  选修教科书的编写力求避免“告诉式”,重在提出问题,揭示现象,设置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整理、体验,并尝试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因此,在为选修课设计教案的时候,要针对这种情况,运用贴近学生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教学目的。
  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在选修课中,文本研习的教学活动,应该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在预习中,要求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制订研习重点、范围乃至方向,列出在研习中遇到的问题。二是老师要进行检查,做到心中有数。尽管学生可以参与相关问题的设计,但老师的主导作用也很重要。
  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对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的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辨与分析的能力。探究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发学生的语言潜能;探究的内容是与文本有机联系的,而不是任意衍生的:探究的课题不要太大、太空。
  活动体验要始终贯穿在教学之中,要与文本研读、问题探究融为一体,应该是研读与探究过程中的活动和体验,应该为研读与探究服务。
  
  三、防止把选修课上成补习课、辅导课和大学选修课
  
  如果把选修教材《将进酒>的教学设计成高考的补习课和辅导课,在课堂上满天飞的将是一张张充斥知识要点和诗词鉴赏方法的卷子,有的只是技术性、机械性的训练,有的只是学生的厌倦。《将进酒》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价值取向、时代精神,都不可能通过做题、记忆知识点而得到深刻领悟,更谈不上得到情感体验、心灵共鸣、精神陶冶了。于是,课堂上琅琅的读书声没了,对文本的解读没了,师生、文本之间的情感交流没了,语文那浓浓的人文气息荡然无存。
  如果把选修教材《将进酒》的教学设计成大学的选修课,在课堂上文学鉴赏理论大行其道,文学史知识无止无休,唐诗的流变、唐诗兴盛的原因、唐诗各种风格形成的背景等都一一介绍,学生将苦不堪言。其实,课堂上补充一些专业知识无可厚非,但这些不应该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因为这些知识比较多地重视了专业内涵而忽视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没有把知识的序列与学生的心理水平统筹起来,造成课程太深、太抽象,学生因缺少直接经验的支持而难以接受。本着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课程结构的理念,依据上述三个原则,为选修课的教学进行设计,相信老师们的许多困惑一定能够迎刃而解,到那时,您就会自豪地说“选修课,想说爱你也容易”。
其他文献
要想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经解经”“以史解经”,让学生具备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经史素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能够审视经典,合理质疑,小心求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素养。学校向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了专门的课程“国学”来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这是一门必修的校本选修课,面向高一学生,分上、下两个学期。此外,建设了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程群,如孔子的
教学设想    很多老师在上《江南的冬景》时,往往会注意到其中的“画意”,并将整篇文章分解为各种题名的画,进而分别进行鉴赏。但是以分解图景的方式来阅读整篇文章的话,我们会发现除了典型的“微雨寒村图”之外,全文的其他部分似乎并不能够非常顺利地转换成共时性的画面。同时,这篇文章毕竟是由画面和感想穿插而成,如果以分解画面的方式来阅读全文,我们也很容易忽略作者直接的情感表达。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该文最
词语意义都有时代性。对于虚词来说,每个虚词用法的产生都有特定的时代。正如汪维辉先生所说:“每一个词都有其时代性和地域性。”我们可以根据某些词语的使用来确定某部作品的时代性:同理,我们在解释词语时,也应该充分考虑词语的时代性,绝不能用后代才出现的词义来解释前代的词语。《语文建设》2007年第10期发表了《(孔雀东南飞)“却”字释义商榷》一文,文中认为:“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中的“却”不应被看成动
一、联系生活,导入“飞翔”    师:因为中考的原因,大家是不是度过了一个动荡而又痛苦的暑假?原谅我触及你们的伤痛!尽管,你们没有考上心目中的学校,但是,你们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学校,因为我想11中可以还你们一个理想。亲爱的同学们,在高中,你们有怎样的梦想?  (出示PPT——亲爱的同学,在高中,你有怎样的梦想?)  生:我想通过高中三年的努力,考上好的大学……  生:我想改掉我的缺点,我记性很差,以
解读《故乡》,首先应该从鲁迅的身份特征人手。鲁迅从小镇走向城市,而且还曾留学日本,为现代文明所启蒙。当他再回过头来,打量自己生长的乡村的时候,自然会带上另外一种眼光,以现代文明的尺度来衡量还停滞在前现代状态中的故乡。鲁迅对故乡的这种书写,是一种现代性的审视。在现代文明的对比下,乡村在各个层面都体现出了前现代的落后与荒凉,《故乡》中,鲁迅通过对景物、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前现代乡村的悲凉画卷。  《
李白《蜀道难》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课文,而对全诗总纲性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多数教材未加注释。通常地,我们将其理解为“入蜀之通道高险难行,比上青天还要艰难”。  如此理解,似无不妥。但细味其意,便会发现问题不小。正如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所言:“在没有飞机的年代,人们想游历太空,恐怕是最难的事了。”可见,就交通状况而言,在古人看来最难莫过于上天了,而言比上青天还难,那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蜀
一、趣味导入,调动情绪    师:作文难吗?  生:难。  师:其实,作文一点也不难。为什么觉得难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同学没有把自己内在的感觉和才情积累下来,或者说积累的东西没有在写作中激发出来,一旦你内在积累的东西激发出来了,你就成了有米的“巧妇”,你的写作就一定能成功。问题来了:怎么积累?怎么激发?积累我们都有,问题是怎么把积累的东西激发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做个“猜猜看”的游戏。    二、读文猜
编辑老师:  您好。  《语文建设》是我最喜欢的语文期刊之一。每期必看,获益匪浅。  2011年的第1期,我重点看了《开设书法课,传承汉字文化》《语文人生:在沉思与言说之间——读〈李海林讲语文〉有感》《传统语文教学“重读轻讲”》《凭什么是鲁智深?》这几篇。“书法”一文,写得非常好。首先是问题抓得准,目前中国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了。第二,提出的解决办法也切实可行。写读李海
一、教学设想    《赤壁赋》是各套高中语文教材必选的经典篇目。苏教版教材将它编排在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第二板块“感悟自然”的第一篇。它的前面是第一板块“谛听天籁”,编排有两篇写景抒情的现代散文: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和高建群《西地平线上》。它后面是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和第三板块“湖山沉思”的两篇文章:梭罗的《神的一滴》和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  教材在“文本
语文教育的原点在哪里?语文教育将走向何方?在“某某”语文们粉墨登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课改洪流中,一线教师在众多声音里,渐渐迷失了方向,甚至迷失了自己。  作为.语文教改的先行者,王鹏伟先生,殚精竭虑、尽职尽责。他扎根教学一线14年,先后在吉林市教育学院、吉林省教育学院任语文教研员,兼任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先生之力作《语文教育:世纪之交的嬗变》,凝数年教学之心血,聚十载课改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