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写文,破解无米之境”教学实录及点评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03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趣味导入,调动情绪
  
  师:作文难吗?
  生:难。
  师:其实,作文一点也不难。为什么觉得难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同学没有把自己内在的感觉和才情积累下来,或者说积累的东西没有在写作中激发出来,一旦你内在积累的东西激发出来了,你就成了有米的“巧妇”,你的写作就一定能成功。问题来了:怎么积累?怎么激发?积累我们都有,问题是怎么把积累的东西激发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做个“猜猜看”的游戏。
  
  二、读文猜诗,激发兴趣
  
  师:(出示PPH——根据诗歌改写的文章并播放音乐。)你们已经有材料了,快速浏览—下,然后猜猜看,这些文章是根据什么诗编写的。
  (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文章,并思考老师的问题。)
  师:好,三篇文章都展示完毕,大家猜—下,这首诗会出现在哪个年段?小学、初中,还是高中?
  生:小学。
  师:凭什么猜是小学?
  生:文中提到小牧童。
  师:我们来温习—下这首小诗。(出示PPT——古诗《牧童》。)
  师:大家重回小学时代,一起再来集体朗读一遍。
  (生整齐地朗读。)
  师:很好,还没有忘记老师教给你们的集体朗诵的方法,非常之整齐。刚才三篇文章是小学生写的,接下来的是我的研究生写的。(出示PPT——根据诗歌改编的三篇文章。)
  师:第—篇的原文你们的教材中没出现过,你们能猜到吗?要不要挑战一下?不挑战我们就过去。猜不猜?
  生:要猜!
  师:想挑战下,那好,以更快的速度浏览。
  (生快速浏览文章。)
  师:(走到前排—学生前)你猜会是什么?
  (生思考不语。)
  师:大胆地说。
  生:(不好意思地说)猜不出,我不知道。
  师:大家可以看看文中写的主要是什么东西啊?
  生:故乡。
  师:哦,他说是故乡,因为里面有好几次出现故乡。
  师:大家都猜不到啊,那刚才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情绪激昂地要猜呢?原因就在于我们都有一种挑战欲望。我觉得,猜不到是正常的,猜到了才是反常的。(学生笑。)其实啊,这首诗的题目就在这篇文章里,是两种昆虫——《蝈蝈与蛐蛐》。(出示PPT-—济慈的《蝈蝈与蛐蛐》。)
  师:没学过啊,正常的。好,那接下来,猜不到就反常了啊。为什么呢?你们都学过了的。(给学生配乐欣赏文章,PPT出示两篇文章。)
  师:猜得到吗?这首诗我们初中人教版的教材里学到过的,想得起来吗?小学的忘了我们可以理解,现在这个是初中的,离我们不远吧,对不对啊?
  (生讨论思考中。)
  师:想不起来了吗?好的,那我来给你们看一看,这首诗会是什么。(出示PPH——江河的《星星变奏曲》。)
  师:恍然大悟了是不是啊?学过吗?
  (生有的说学过,有的说没学过,有的说忘记。)
  师:那我们现在重新回过来感受一下这首诗,待会儿来总结一下,如何把一首诗演化为一篇文。我们先感受一下。(出示视频——罗京配乐朗诵《星星变奏曲》。)
  
  三、畅谈体会,总结规律
  
  师:好了,感受完了,现在呢,把这首诗变成文的两个研究生正坐在这里,你们想不想见见这两位原创者啊?
  生:想!
  师:请两位原创者上来。不能多讲,每人不得超过1分半钟。
  研究生1:我写的是《寻找希望》,我是这样安排的:1至3段主要是写我对作者的心灵感悟和解读,4至5段是写根据诗歌里的意象比如小蜜蜂、湖泊,来创设一种非常有诗意的意境,6、7段呢,我联想到我们多灾多难的祖国来写的。为了摆脱这种现状,我们要寻找希望,寻找未来,后面一段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憧憬。就这么多,谢谢大家!
  (学生鼓掌。)
  师:咱们再来听听第二位。
  研究生2:我写的是《梦想——不能替代的地方》,这篇文章,我主要是按照原文意象的线索,基本上没有放过任何一句话。因为我感觉,既然是改编,就不是自由发挥,因此基本上耍根据原作者的线索来写,但是它原来那种闪烁其词的思想感情并没有体现出来。因为这首诗的背景是在“文革”时期,显然他比较压抑,所以我就把这种压抑给深化了。
  师:好了。两位先回去,来听听我们高中生是怎么说的。你们认为,要把诗变成文,应该怎么做?
  (学生沉思。)
  生:我觉得首先要把原作的思想感情掌握好。
  师:嗯,先得掌握好原作的思想感情,那要掌握好这个感情,我们先得做什么事情啊?
  生:要熟悉。
  师:怎么熟悉呢?放在那里就能熟悉吗?
  生:要分析,读,有感情地朗读。
  师:哦,那我称之为美读、细读。嗯,说得很好的啊!那你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生:我觉得《星星变奏曲》描写的地方很漂亮,所以脑海里要有这么一个景象,再加以自己的想象。
  师:嗯,抓住景象,展开想象,多好!还有吗?
  生:再加入作者想表达的含义。
  师:嗯,很好,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内涵。我听了你们说的这些啊,感觉跟我的思考大多数吻合,少部分呢大家想不到我想到了,否则还要我做什么呢?
  (众生笑。)
  师:(PPT展示读诗作文的规律。)请看,我们可以把这些要素画作一个循环圆。(在黑板上演示)第一步,细读;第二步,抓点:第三步,想象,扩展;第四步,拟题;第五步,成文。今天老师给你们这样一个总体的框架,以后,要在自己的实践中掌握这个规律。
  
  四、品诗作文,同学互评
  
  今天,我们就来试一试读诗作文的乐趣。同学们,我给你们三首诗,然后你任选一首,写一个片段。(PPT展示诗歌——卞之琳《雨同我》。)第一首诗只有配乐没有朗诵,你们喜欢叫一个同学起来读呢还是集体朗读?
  生:集体朗读!
  师:这是一首比较个性化的诗,适合个人朗读,但既然大家要集体朗读,就集体朗读吧。
  (生整齐朗读。)
  师:虽然这首诗的感情似乎还没有在大家的齐声朗读中深刻地体现出来,但大家能朗读到这样的水平,和之前的《牧童》完全区分开来,已经相当不错了啊。后面几首我们就来听听别人的朗诵。
  (欣赏配乐诗朗诵——《金黄的稻束》和《远和近》。)
  师:(出示PPH——请你作文:选诗、品诗、作文、口说、评述。)刚才我们听了朗诵,进行了初步的品味,下面大家各自选诗,尝试作文。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自由组合,人数不限,地理位置不限,只要你觉得哪一个你信得过,你希望和他合作,就可以和他合作。给你们的时间是15分钟。写5分钟,说10分钟。开始!
  (学生讨论写作,约5分钟。)
  师:真正考验同学们才华的时候到啦。这不能说是我们的真实水平,因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又要读,又要写一段漂亮的文字,难度是相当大的。我可以告诉大家,如果反过来说:“蔡老师,你和我们一起写。”我肯定投降。我起码得一个小时才行。下面我们看哪一个组或哪一个人能站起来。最好大家能主动站起来。下面哪一位先来啊?时不我待啊。(一学生举手。)你先说啊?好,那出来,面对全体同学、全体老师,说出 你的心声!
  生: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在你身边从未离开,你却不曾发现,还飞向天边。——暗恋者的沉思
  师:大家评价一下看,他这几句话,你听了什么感觉啊?
  生:我有自己的想法。
  师:嗯,好!那你说说你的想法!
  (生朗读自己的文章,很羞涩。)
  师:两位同学不要下去,正好两位同学写的都是《远和近》,大家来评价—下。
  (生叫了自己同组的学生评价。)
  师:他们两个谁好,为什么?对自己同学要评头论足啊,不要怕,尽管说,我们不评奖。
  生:那个《暗恋者的沉思》好。
  师:哦,为什么呢?
  生:因为是我写的,那位男生写得有点不切实际,有点说不清道不明。
  师:我明白了,她自己写让别人说然后再自己评。(转向刚才的学生)她说你的不切实际,你让谁来评呢?
  生:我自己讲。
  师:好,你是自己写自己说自己评!
  生:我这个绝对是真实的,是我自己的体会,所以其中的感情只有我能体会。
  师:哦,只有自己能体会到!说实在是不好说,对吧?嗯,但是你批驳了刚才那位同学的话,你是来自实际,来自真实,来自生活。现在就请置身事外的同学来评评。
  生:两个同学写得都挺好。男生写得是因为往事勾起了他伤心的回忆,女生的很巧妙、很华丽,也不错。
  生:我想说的是“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这句话不是泰戈尔说的,那是网上以讹传讹,其实是香港的言情小说家张小娴写的。
  师:哦,我也一直以为是泰戈尔写的,那要去查—下。你可以写一篇小论文,来纠正网上的错误。
  生:我还想说的是,两位同学的文章,就情感上是不能比较的,他们都是真实的,只是在文字的堆砌上有点差别,情感都是美的,就是语言的表达上给人不同的感觉。
  师:嗯,批评老师啦——硬要把两位同学作比较,都这么好,那要我们怎么评?所以不肯站起来啦。但最后还是两位同学忍不住,发表了他们的很好的见解,当然我也有很多想法和感慨,下面我把我的想法汇成一句话。(出示PPH——相信自己,你已经走上作文成功之路!)
  师:下面,把“你”改成“我”,我们一起把它念一遍。
  生:(慷慨激昂地齐呼)相信自己,我已经走上作文成功之路!
  师:我坚定地相信,你已经走上作文成功之路!今天的课到此结束。
  点评:
  蔡教授自称是情感派的忠实信徒,他经常宣称语文应该是充满感情的。他认为有情未必是好的语文课,但无情肯定是不好的语文课。他强调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自己的心灵点燃学生的心灵。他认为,一堂语文课必须用亲情、友情、爱情、同志情、师生情等这些情感的酵母去丰富学生的情感仓库,用充满情感的语言和素材去催化学生的情感基因,让学生的情感家园变得美不胜收。蔡教授的这堂课,从题目到课堂语言,再到作文素材,无不充满情感的要素,称得上“情采”纷呈。
  蔡教授是艺术化语文的倡导者,他特别重视语文课的文学性与艺术味,强调语文课堂必须追求“文采飞扬”。这堂课是蔡教授艺术化语文教学理论的体现,其所选素材、运用的语言、课堂结构的安排,都充满了艺术的特征和文学的风味。
  蔡教授强调课堂创新,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独辟蹊径,显示机巧,这节课就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智采”。首先切入的角度有新意。蔡教授针对学生作文缺乏内容的弊病,紧紧抓住诗歌语言的丰富性、意蕴的深刻性、理解的多元性等特点,引导学生通过“读诗品诗”进入“写文”的境界,在激发学生读诗解诗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通过阅读促进写作的道理。其次是课堂结构富有创意。蔡教授设计了“读文猜诗”“读诗写文”“引导学生自读作文、自写作文、互评作文”三个步骤,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走向作文之路。
  这堂课也有不足。由于蔡教授是本次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缺少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磨课试教,导致课堂教学语言比较粗糙。此外,设计学生作文互动点评这个环节,固然有创意,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让两名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暴露在同学面前供其他同学指指点点,会给这两位同学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控制不当,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学习与表达的心理障碍。
其他文献
这本书有个奇怪的名字——“岩中花树”。这四个字的意思就是在贫瘠的岩石上长出的一株开满鲜花的树。这个说法来自王阳明的一则比喻。  也正出自对王阳明的好奇,我才去读这本书的。原本以为这是—本介绍王阳明的传记,没想到还有更大的惊喜——我在这本书中遇到了很多“熟人”:黄宗羲、全祖望、章学诚……  教书这么多年,这些人已然成了我“熟悉的陌生人”,说熟悉,那是因为或早或晚都曾经教过他们的文章;说陌生,那是因为
要读懂并讲清楚这篇文章,关键在要弄清其文体: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而不是描写、纪实的散文,更不是抒情的散文。  于是,就有了两个问题:说什么“理”?如何“说理”?  而要弄清楚“说什么‘理”’,又先要弄清“如何‘说理”’:在某种意义上,“如何说”比“说什么”重要,更准确地说,“说什么”体现在“如何说”里,“如何说”又受制于“说什么”,两者是融为一体的。而我们阅读、理解、把握,又必须从“如何说”入手。
近年来,轮滑运动在中国得到了迅速传播,特别是受到广大青少年的推崇。随着这股声势浩大的运动群体的崛起,“平花”与“刷街”这两个词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广泛流传于网络。现举例如下:  (1)腿伤一个多礼拜了还没有好,开始担心它了。中午去了医院,医生说有点发炎需要挂盐水。真希望腿快快好,好了就可以去刷街练习平花了,不过玩轮滑的人变少了,哎——人少了就没意思了……(新浪博客2008年7月8日)  (2)对刚学
鲁迅小说中经常出现人物对话中断和“失语”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又大都发生在代表启蒙话语的、具有现代性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与落后的、不觉悟的群众之间,据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认为鲁迅的这些小说旨在说明古老中国的“厚障壁”和“铁屋子”是窒息和扼杀中国人的罪恶渊薮,必须全力打破,才能使昏睡于其中的大众醒悟。这样的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有僵化文本之嫌,忽略了鲁迅思想更复杂的层面。本文拟通过对《故乡》中“失语
要想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经解经”“以史解经”,让学生具备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经史素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能够审视经典,合理质疑,小心求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素养。学校向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了专门的课程“国学”来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这是一门必修的校本选修课,面向高一学生,分上、下两个学期。此外,建设了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程群,如孔子的
教学设想    很多老师在上《江南的冬景》时,往往会注意到其中的“画意”,并将整篇文章分解为各种题名的画,进而分别进行鉴赏。但是以分解图景的方式来阅读整篇文章的话,我们会发现除了典型的“微雨寒村图”之外,全文的其他部分似乎并不能够非常顺利地转换成共时性的画面。同时,这篇文章毕竟是由画面和感想穿插而成,如果以分解画面的方式来阅读全文,我们也很容易忽略作者直接的情感表达。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该文最
词语意义都有时代性。对于虚词来说,每个虚词用法的产生都有特定的时代。正如汪维辉先生所说:“每一个词都有其时代性和地域性。”我们可以根据某些词语的使用来确定某部作品的时代性:同理,我们在解释词语时,也应该充分考虑词语的时代性,绝不能用后代才出现的词义来解释前代的词语。《语文建设》2007年第10期发表了《(孔雀东南飞)“却”字释义商榷》一文,文中认为:“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中的“却”不应被看成动
一、联系生活,导入“飞翔”    师:因为中考的原因,大家是不是度过了一个动荡而又痛苦的暑假?原谅我触及你们的伤痛!尽管,你们没有考上心目中的学校,但是,你们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学校,因为我想11中可以还你们一个理想。亲爱的同学们,在高中,你们有怎样的梦想?  (出示PPT——亲爱的同学,在高中,你有怎样的梦想?)  生:我想通过高中三年的努力,考上好的大学……  生:我想改掉我的缺点,我记性很差,以
解读《故乡》,首先应该从鲁迅的身份特征人手。鲁迅从小镇走向城市,而且还曾留学日本,为现代文明所启蒙。当他再回过头来,打量自己生长的乡村的时候,自然会带上另外一种眼光,以现代文明的尺度来衡量还停滞在前现代状态中的故乡。鲁迅对故乡的这种书写,是一种现代性的审视。在现代文明的对比下,乡村在各个层面都体现出了前现代的落后与荒凉,《故乡》中,鲁迅通过对景物、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前现代乡村的悲凉画卷。  《
李白《蜀道难》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课文,而对全诗总纲性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多数教材未加注释。通常地,我们将其理解为“入蜀之通道高险难行,比上青天还要艰难”。  如此理解,似无不妥。但细味其意,便会发现问题不小。正如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所言:“在没有飞机的年代,人们想游历太空,恐怕是最难的事了。”可见,就交通状况而言,在古人看来最难莫过于上天了,而言比上青天还难,那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