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kold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满足社会及国家对电力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作为支持电力行业的主干学科,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依托电力行业,创办具有电力特色、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优势学科,从理论和实践教学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在工程应用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从知识产权、涉密管理等敏感问题出发,化解矛盾,提出了提升校企合作教学效果的切实办法。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电气工程;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桂淑华(1987-),女,江西南昌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研究实习员。(江苏 南京 21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GY201220)、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SJD88001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14-02
  为加强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教育部自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各高校在原有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探索和改革,使其培养模式在保持基础知识深度的同时,更注重实践环节的培养,然而在近几年的实践中也逐渐暴露了一些问题。针对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培养现状,如何更好地培养具有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电气工程领域的人才,是一个值得积极探讨的问题。该问题也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2,3]
  一、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研究生培养所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总体运行方式,主要构成要素有培养目标、入学方式、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培养评价等环节。[4]但是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独特性,其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经济社会或行业发展需求,针对特定职业,注重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特定社会职业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从知识结构上看,其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从评价标准上看,专业学位表征的主要是获得者具备社会特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具备从业基本条件,注重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其培养质量主要用行业标准和从业能力衡量,其学位论文可以采用多种形式,重在考查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专业学位的上述特点与传统的学术学位有着较大差别,因此其培养模式不能照搬学术学位培养的经验,而是各个学校根据各自专业特点,以應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寻求合理有效的培养办法。
  2.目前培养模式实施中暴露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在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时普遍采用了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模式,并形成一些有效的具体实施办法。例如许多高校要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到企业完成半年到一年的专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有一定难度的实际问题;有的高校采用双师型师资结构,实现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资源和环境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衔接起来。学校和企业如此深度合作在国内还未形成长期积累的经验和普遍适用的规范,因此具体实践起来会暴露出一些问题:
  (1)知识产权问题,成果归属存争议。传统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在整个研究生阶段依靠学校培养,其所取得成果自然归于所属学校,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有着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两种不同的培养经历,甚至导师也是学校、企业双师制,在研究生阶段所取得的科研或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成为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
  (2)技术涉密问题,实践内容难深入。在企业实践阶段,企业导师应当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研究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来提高能力,达到培养目标。然而,企业的专业技术往往是企业的机密,特别是一些正在攻克的问题更是高度机密,实习学生并不是企业员工,如果对企业机密涉入太深则对企业构成潜在威胁。因此,企业在对实习生培养上必然有所保留,实践内容难以真正深入。
  (3)企业管理问题,学生身份难定位。企业作为一个运营机构有其自身完备的管理机制,但其管理制度都针对内部员工,对来此实践的学生缺乏约束力,又不完全适用,且存在学校与企业多头管理的问题。学生在企业中的权力和责任不明确,导致身份难以定位。
  二、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讨
  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该专业设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网监控、输配电、供用电、电气工程自动化六个培养方向,以强电为主线,实现强电与弱电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技术与技能结合,将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主要目标。学校对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依托新能源、电力行业,创办具有电校特色、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优势学科,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在借鉴其他院校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同时,针对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遇到的问题,对于如何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培养和造就出具有实际应用能力,能在电力领域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问题进行了思考。[5]
  1.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学校充分认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培养目标、能力结构、评价标准上的区别,在课程体系设计上突出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在体系构架上采用模块化:按培养方向划分课程模块,按模块培养,有利于毕业生在相应领域方向就业。在课程类型上体现多元化:除常规课堂教学外,增设工程实践和专题研究类课程,促进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相融合,体现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规律。在工程实践上注重系列化: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需要经历基础实践、工程实践、专题研究、毕业论文逐层提高的实践环节,可以使学生受到工程师的完备训练。具体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2.实行开放办学,促进校企合作,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路
  对于电气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打破学校界限,整合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的教育资源,优化培养环境,实现产学研融合。广泛开展校企共建,形成体现行业先进水平的优质教学资源环境;学校、企业、政府共建“产学研联合体”,形成“平台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促进产学研良性互动;依据产业结构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学科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据产业技术发展,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融合学科体系与职业资质标准,开发新课程,合编新教材;实行工学结合,交叉培养,实习实训“双指导”,毕业设计“双导师”,培养质量“双评价”。切实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符合度。
  要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达到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水平,在培养方式上需要不断优化,从实践反馈中吸取经验,促进校企合作培养的深化、细化。在此方面有些思路可供参考:
  (1)权责分清,利益共享,调动各方积极性。校企合作培养中由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构成了一个社会关系,且该关系是在学校和学生双方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关系开始之前就应当将各自的权力义务划分清楚,而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事先签订三方协议。在以往的校企合作经验中,联合培养方面的经验本来就不多,规范、协议并不完善,且一般都只有校、企两方,后续实践中可以考虑通过协议条款来划分各方权责,保证各方利益,从而调动各方积极性,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
  (2)开放与约束并举,实现深度合作、深入培养。企业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涉及到核心技术往往会“放不开”,原因在于缺乏约束。对于企业自身的员工,有劳动合同的保护,不用担心由于人员流动等原因引起技术泄密,而在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非定向生,其毕业流向等都是未知之数,技术开放对企业是有风险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企业和学生之间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增强双方约束力,从而提高双方开放程度,企业可以放心利用更多的人才资源,学生可以掌握更深入的专业技术。
  (3)在企业中建立专门的学生管理办法。企业对其培养的学生建立日常管理规章制度,与学分挂钩,对学生行为形成制约力;同时,企业对其培养的学生建立优招优遇机制,以实质优惠吸引这些已提前熟悉工作的学生加入企业团队。
  3.根据电气工程专业特点,因材施教,因才选企
  电气工程是一门内容丰富、方向众多的大型学科,涉及到电力系统、电机、电工技术等多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又有许多专业方向,以电力系统为例,有发电、输电、配电、电力运行、电力建设、电气设备等多个方向。在本专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时,可以不把每个学生的培养方向都划分到非常细致,而是在培养过程中综合学生个人素质、个人偏好以及行业发展需求现状,对方向选择进行推荐和引导。借助合作企业的资源让学生认识到各方向的真实内涵与内容,并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企业开展实习学习,最终达到为社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电气工程专门人才的目标。
  三、总结
  电气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形成非常完善的培养模式,经验的积累、新办法新思路的尝试仍然需要实践的检验。把握教学定位、把握培养目标、把握专业特点是推进培养模式成熟化、高效化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也是在此方面优化和完善的思路来源。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各高校的积极探索下,本专业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将日趋完善,為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出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唐欣.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
  [2]黎静华.电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法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16).
  [3]李良碧.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途径之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
  [4]苏红.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8:5-6.
  [5]孙玉坤.中国经济发展转型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2).
  (责任编辑:刘辉)
其他文献
当我们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时,做起事来是多么轻松,可你试过闭上眼睛做事吗?那天,老师问我们:“喜欢画画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老师又说:“觉得自己画得好的举手。”四
期刊
人类的音乐发展,经历了种种波折后,终于来到21世纪的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在今天的不断发展与日益进步和完善,音乐传播的媒介也在向多元化方向走去。超级女声、声动亚洲、
现代学徒制符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倡导的新理念,能够有效促进中职文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文秘专业由于其专业特殊性,在现代学徒制的探索中有较多困难。对此,该文尝试在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大类招生的“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理念,目前已被大多数高校认可。对于学校资源充足和条件优良的“985”高校而言,对部分学科或学院实施大类招生已成为一种趋势
“丁零零……”上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都把书拿了出来,端端正正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候着老师的到来。不一会儿,李老师大踏步地走进教室,手上还抱着一叠闪闪发光的证书。还
期刊
大自然的声音真是太丰富、太迷人了,只要你用心去聆听,一定会有新发现、新收获。美丽的春天到了。看!蒙蒙的细雨不知什么时候来到了大地,抚摸着地上的一切。沙啦啦,沙啦啦,雨
期刊
以威尔第代表歌剧《弄臣》中咏叹调《你们这些朝臣》来阐述分析男中音在咏叹调中的音乐个性发挥和如何准确把握歌剧主角的人物特点及其演唱风格。 To Verdi’s opera “Jest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学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在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一项具体而又重要的内容。  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文学作品教学十分重视。无论是对文学作品的规定,还是新教材所选的大批文学作品的课文,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新课标强调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突出文学作品教学的力度,是对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目标的一次突破。而且,我们更应该关注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