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与“讨论式”教学法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ngpingk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大面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许多不同版本的新教材都有不同的亮点.其最大亮点就是教材从“教”向“学”转化,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讨论式”教学谈几点看法.
  
  1正确处理 “教”与“学”的关系,以“不学不会”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改革
  
  “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从“学”的角度即从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新一代人来研究教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学不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平常所说的“导”是一个外部的激励和育导因素,它必须通过学生刻苦地“学”起作用,才能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以前的教学中,因为我们过份强调教的作用,把“教导”变成了“灌输”,学生完全处在被动的地位.当前教学中的主要弊病“满堂灌”就是“不教不会”思想制约我们的教学,因为我们知道人类的智慧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再经过大脑思维加工改造,正确地获取知识.从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用于改造自然、服务社会.所以说:我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教也是可以的.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地筛选提高,逐步积累,并将这些知识加以宣传,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所以这就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将如何优化教学过程,使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做到:(1)在教研教学的同时,注意研究学生的学法;(2)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应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2“讨论式”教学法的案例
  
  如讲滑动摩擦时,在学生建立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后,提出:“拧瓶盖时,盖与瓶之间的摩擦是属于什么摩擦?”通过分析争论,使学生认识到,瓶盖虽然是转动的,但盖与瓶之间仍是滑动,这就加深了对滑动摩擦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辨认卷铅笔时笔杆与刀孔也是滑动摩擦,及螺丝杆与螺帽之间也是动摩擦.
  
  再如在初三《欧姆定律》一节知识点复习时,采用“讨论式”方法,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在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归纳本章知识内容,接着讨论两道典型例题,第一道是根据欧姆定律,利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解决电路计算问题.
  
  
  例1如图1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灯L标有“12 V12 W”字样,R2=12 Ω,当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1.2 A,这时灯L正常发光(不计温度对电阻的影响).求:
  
  (1)灯L电阻和电源电压为多少?
  
  (2)电阻R1的阻值是多大?
  
  (3)当S1、S2都断开时,灯L实际消耗的功率是多少?
  
  
  解(1)当S1、S2都闭合时,电路如图2所示,
  
  RL=U2LPL=12212=12 (Ω),
  
  因为此时灯L正常发光,
  
  所以电源电压U=UL=12 V.
  
  (2)电阻R1的阻值
  
  IL=UR=1212=1 (A),
  
  I1=I-IL=1.2-1=0.2 (A),
  
  R1=UI1=120.2=60 (Ω).
  
  (3)当S1、S2都断开时,电路如图3所示,
  
  I′=URL R2=1212 12=0.5 (A),
  
  PL=I′2RL=0.52×12=3 (W).
  
  这道题主要是用来检查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例2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研究要求学生通过讨论知道:
  (1)运用误差理论来确定实验方案和选择实验器材.
  (2)根据实验条件来确定实验的误差范围和减小误差的措施.
  
  讨论的问题研究电流表内接法和外接的适用条件.
  
  分析与讨论1.伏安法测电阻的系统相对误差
  
  “伏安法”测电阻是用电压表和电流表间接测量电阻的一种基本测量方法,测量过程比较简单,因此,往往是初学者必做的实验.
  
  
  测量时,电路有两种基本连接方法.一种是把电流表接在电压表测量端之内,如图4甲所示,称为电流表“内接法”;另一种是把电流表接在电压表测量端之外,如图4乙所示,称为电流表“外接法”.
  
  用内接法测量时,虽然电流表测得的电流强度I是通过被测电阻R的,但电压表测得的电压U,却是电阻R与电流表内阻RA上的电压之和,即U=IR IRA.于是所得到的测量值为
  
  Rx=U/I=R RA,
  
  由这种接法产生的测量相对误差为
  
  E内=ΔRxR=Rx-RR=RAR.
  
  由此可以看出,被测电阻比电流表内阻愈大,测量的相对误差E内就愈小.
  
  用外接法测量时,虽然电压表可以直接量得被测电阻R两端的电压U,但电流表测得的却是通过电阻R的电流与通过电压表的电流之和,若电压表的内阻为RV,则
  
  I=UR URV,
  
  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电阻测量值为,这种接法产生的测量相对误差的大小为
  
  E外=|ΔRx|R=RR RV.
  
  由此可以看出,电压表内阻比被测电阻愈大,测量的相对误差E外就愈小.
  
  測量时,对于已给定的被测电阻和选定的电压表及电流表,用“内接法”还是用“外接法”,这取决于对测量精度的要求.一般来说,可以根据E内=E外时,所得到的关系式
  
  R=12(RA R2A 4RARV).
  
  作为判别采用具体接法的条件.因为电压表的内阻总是远
  远大于电流表的内阻,即RV>RA,因此,上面所提到的判别条件可简化为
  
  R=RARV,
  
  当被测电阻的粗测值R0>RARV时,用“内接法”测量好;当R0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用“伏安法”测电阻时,测量电路不论采用哪种接法,都会给测量结果带来系统误差,但正确选择测量电路,会使系统误差减小,得到较好的测量结果.在讨论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纠正,最后求得统一.
  
  3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适用于新教材与新课改相吻合的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启发式教学原则下的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具有多向性和互补性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信息转换频繁,教师可以跟踪学生的思维活动直接反馈信息.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他文献
I.【问】单项选择rn——How are you?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是在大量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把一些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加以概括而形成的.纵观物理学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概念本身都是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逐步生成、廓清和发展的,与科学探究有着“天生而必然”的联系.探究过程就是实现概念意义建构最适宜的“学习情境”,在探究活动中建构概念是最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实践表明,机械地灌输概念是低效的、徒劳的.所以可
高中物理因知识量大,物理规律多,涉及面广,学生总有这样的疑问:“上课听得懂、听得清,就是做题时不会”,究其原因是学生对许多物理概念、定律等理解不透,自然就在解题方法、思路上模糊不清,甚至逐渐对物理学习产生厌倦情绪,这是个普遍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下面针对如何学好高中物理概念进行了几点探讨,以期更好地让学生掌握概念学习的普遍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1 学好物理概念需要在观察中积累感性认识  1.1
Ⅰ.根据句意和首字母提示完成句子。(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Do you h____ a baseball bat?  2. Let’s p____ soccer.  3. That s____ interesting.  4. I don’t w____ TV at night.  5. I have a tennis r____. But I don’t have a te
期刊
1 问题提出  科学探究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倘若不能够发现问题,也就提不出问题,科学探究便无从谈起.要从日常生活及平常和已形成习惯的事件中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需要有创新性的思维.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在教学时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大部分的同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的物理学科,初中物理更是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认知物理在自然界、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验中感知物理现象、收获物理规律,从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当下的物理课堂,我们却缺少了实验本来的真,让学生在教师的牵动下,被动的实验,被动的学习.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和实验活动,谈谈如何体会物理课堂的真.    1探究需要的真    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中每个环节的
Ⅰ.根据句意和首字母提示完成单词(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I have hamburgers for b____.  2. Here are some tomatoes. Do you like t____?  3. I like French f____.  4. I have an ice c____.  5. Children should(应当) eat lots of
期刊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物理课堂教学的时候,效益问题一直让我们关注. 物理“学习共同体”能够创设一种自由、 愉快的学习氛围, 以学定教, 以教促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将“学习共同体”理论引入物理课堂有着深远的意义.  1 “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内涵  关于“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的内涵,不同学者从各自的视角给出了不同的理解.该概念最初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根源
Ⅰ.根据句子意思,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完成句子。(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Look at that boy. ____ is my cousin. ____ name is Jim King. (he)  2. Where is Linda? These are ____ books. Is ____ at school? (her)  3. We need two ____(w
期刊
有人说,在现代课堂中,探究是画龙,追问便是点睛,表明教师的追问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价值.追问是指在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已解决、部分解决或错误解决之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解决方案或思路提出的新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据知识脉络追问,可以据思考方向追问,可以在学生困惑处追问,可以据学生的思维定势多方向追问,追问可以使问题具有逻辑性、指向性、启发性.概言之,追问能够有效激活问题课堂.    1用追问理清知识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