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大面积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许多不同版本的新教材都有不同的亮点.其最大亮点就是教材从“教”向“学”转化,本文就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实施“讨论式”教学谈几点看法.
1正确处理 “教”与“学”的关系,以“不学不会”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改革
“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从“学”的角度即从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新一代人来研究教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学不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平常所说的“导”是一个外部的激励和育导因素,它必须通过学生刻苦地“学”起作用,才能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以前的教学中,因为我们过份强调教的作用,把“教导”变成了“灌输”,学生完全处在被动的地位.当前教学中的主要弊病“满堂灌”就是“不教不会”思想制约我们的教学,因为我们知道人类的智慧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再经过大脑思维加工改造,正确地获取知识.从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用于改造自然、服务社会.所以说:我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教也是可以的.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地筛选提高,逐步积累,并将这些知识加以宣传,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所以这就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将如何优化教学过程,使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做到:(1)在教研教学的同时,注意研究学生的学法;(2)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应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2“讨论式”教学法的案例
如讲滑动摩擦时,在学生建立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后,提出:“拧瓶盖时,盖与瓶之间的摩擦是属于什么摩擦?”通过分析争论,使学生认识到,瓶盖虽然是转动的,但盖与瓶之间仍是滑动,这就加深了对滑动摩擦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辨认卷铅笔时笔杆与刀孔也是滑动摩擦,及螺丝杆与螺帽之间也是动摩擦.
再如在初三《欧姆定律》一节知识点复习时,采用“讨论式”方法,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在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归纳本章知识内容,接着讨论两道典型例题,第一道是根据欧姆定律,利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解决电路计算问题.
例1如图1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灯L标有“12 V12 W”字样,R2=12 Ω,当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1.2 A,这时灯L正常发光(不计温度对电阻的影响).求:
(1)灯L电阻和电源电压为多少?
(2)电阻R1的阻值是多大?
(3)当S1、S2都断开时,灯L实际消耗的功率是多少?
解(1)当S1、S2都闭合时,电路如图2所示,
RL=U2LPL=12212=12 (Ω),
因为此时灯L正常发光,
所以电源电压U=UL=12 V.
(2)电阻R1的阻值
IL=UR=1212=1 (A),
I1=I-IL=1.2-1=0.2 (A),
R1=UI1=120.2=60 (Ω).
(3)当S1、S2都断开时,电路如图3所示,
I′=URL R2=1212 12=0.5 (A),
PL=I′2RL=0.52×12=3 (W).
这道题主要是用来检查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例2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研究要求学生通过讨论知道:
(1)运用误差理论来确定实验方案和选择实验器材.
(2)根据实验条件来确定实验的误差范围和减小误差的措施.
讨论的问题研究电流表内接法和外接的适用条件.
分析与讨论1.伏安法测电阻的系统相对误差
“伏安法”测电阻是用电压表和电流表间接测量电阻的一种基本测量方法,测量过程比较简单,因此,往往是初学者必做的实验.
测量时,电路有两种基本连接方法.一种是把电流表接在电压表测量端之内,如图4甲所示,称为电流表“内接法”;另一种是把电流表接在电压表测量端之外,如图4乙所示,称为电流表“外接法”.
用内接法测量时,虽然电流表测得的电流强度I是通过被测电阻R的,但电压表测得的电压U,却是电阻R与电流表内阻RA上的电压之和,即U=IR IRA.于是所得到的测量值为
Rx=U/I=R RA,
由这种接法产生的测量相对误差为
E内=ΔRxR=Rx-RR=RAR.
由此可以看出,被测电阻比电流表内阻愈大,测量的相对误差E内就愈小.
用外接法测量时,虽然电压表可以直接量得被测电阻R两端的电压U,但电流表测得的却是通过电阻R的电流与通过电压表的电流之和,若电压表的内阻为RV,则
I=UR URV,
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电阻测量值为,这种接法产生的测量相对误差的大小为
E外=|ΔRx|R=RR RV.
由此可以看出,电压表内阻比被测电阻愈大,测量的相对误差E外就愈小.
測量时,对于已给定的被测电阻和选定的电压表及电流表,用“内接法”还是用“外接法”,这取决于对测量精度的要求.一般来说,可以根据E内=E外时,所得到的关系式
R=12(RA R2A 4RARV).
作为判别采用具体接法的条件.因为电压表的内阻总是远
远大于电流表的内阻,即RV>RA,因此,上面所提到的判别条件可简化为
R=RARV,
当被测电阻的粗测值R0>RARV时,用“内接法”测量好;当R0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用“伏安法”测电阻时,测量电路不论采用哪种接法,都会给测量结果带来系统误差,但正确选择测量电路,会使系统误差减小,得到较好的测量结果.在讨论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纠正,最后求得统一.
3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适用于新教材与新课改相吻合的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启发式教学原则下的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具有多向性和互补性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信息转换频繁,教师可以跟踪学生的思维活动直接反馈信息.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正确处理 “教”与“学”的关系,以“不学不会”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改革
“教”与“学”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从“教”的角度研究教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应起主导作用.从“学”的角度即从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新一代人来研究教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不学不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平常所说的“导”是一个外部的激励和育导因素,它必须通过学生刻苦地“学”起作用,才能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以前的教学中,因为我们过份强调教的作用,把“教导”变成了“灌输”,学生完全处在被动的地位.当前教学中的主要弊病“满堂灌”就是“不教不会”思想制约我们的教学,因为我们知道人类的智慧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再经过大脑思维加工改造,正确地获取知识.从而掌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用于改造自然、服务社会.所以说:我们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教也是可以的.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地筛选提高,逐步积累,并将这些知识加以宣传,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所以这就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将如何优化教学过程,使之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做到:(1)在教研教学的同时,注意研究学生的学法;(2)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中,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上应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
2“讨论式”教学法的案例
如讲滑动摩擦时,在学生建立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后,提出:“拧瓶盖时,盖与瓶之间的摩擦是属于什么摩擦?”通过分析争论,使学生认识到,瓶盖虽然是转动的,但盖与瓶之间仍是滑动,这就加深了对滑动摩擦的认识.并能正确地辨认卷铅笔时笔杆与刀孔也是滑动摩擦,及螺丝杆与螺帽之间也是动摩擦.
再如在初三《欧姆定律》一节知识点复习时,采用“讨论式”方法,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在预习的基础上,由学生归纳本章知识内容,接着讨论两道典型例题,第一道是根据欧姆定律,利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解决电路计算问题.
例1如图1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灯L标有“12 V12 W”字样,R2=12 Ω,当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1.2 A,这时灯L正常发光(不计温度对电阻的影响).求:
(1)灯L电阻和电源电压为多少?
(2)电阻R1的阻值是多大?
(3)当S1、S2都断开时,灯L实际消耗的功率是多少?
解(1)当S1、S2都闭合时,电路如图2所示,
RL=U2LPL=12212=12 (Ω),
因为此时灯L正常发光,
所以电源电压U=UL=12 V.
(2)电阻R1的阻值
IL=UR=1212=1 (A),
I1=I-IL=1.2-1=0.2 (A),
R1=UI1=120.2=60 (Ω).
(3)当S1、S2都断开时,电路如图3所示,
I′=URL R2=1212 12=0.5 (A),
PL=I′2RL=0.52×12=3 (W).
这道题主要是用来检查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例2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研究要求学生通过讨论知道:
(1)运用误差理论来确定实验方案和选择实验器材.
(2)根据实验条件来确定实验的误差范围和减小误差的措施.
讨论的问题研究电流表内接法和外接的适用条件.
分析与讨论1.伏安法测电阻的系统相对误差
“伏安法”测电阻是用电压表和电流表间接测量电阻的一种基本测量方法,测量过程比较简单,因此,往往是初学者必做的实验.
测量时,电路有两种基本连接方法.一种是把电流表接在电压表测量端之内,如图4甲所示,称为电流表“内接法”;另一种是把电流表接在电压表测量端之外,如图4乙所示,称为电流表“外接法”.
用内接法测量时,虽然电流表测得的电流强度I是通过被测电阻R的,但电压表测得的电压U,却是电阻R与电流表内阻RA上的电压之和,即U=IR IRA.于是所得到的测量值为
Rx=U/I=R RA,
由这种接法产生的测量相对误差为
E内=ΔRxR=Rx-RR=RAR.
由此可以看出,被测电阻比电流表内阻愈大,测量的相对误差E内就愈小.
用外接法测量时,虽然电压表可以直接量得被测电阻R两端的电压U,但电流表测得的却是通过电阻R的电流与通过电压表的电流之和,若电压表的内阻为RV,则
I=UR URV,
用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电阻测量值为,这种接法产生的测量相对误差的大小为
E外=|ΔRx|R=RR RV.
由此可以看出,电压表内阻比被测电阻愈大,测量的相对误差E外就愈小.
測量时,对于已给定的被测电阻和选定的电压表及电流表,用“内接法”还是用“外接法”,这取决于对测量精度的要求.一般来说,可以根据E内=E外时,所得到的关系式
R=12(RA R2A 4RARV).
作为判别采用具体接法的条件.因为电压表的内阻总是远
远大于电流表的内阻,即RV>RA,因此,上面所提到的判别条件可简化为
R=RARV,
当被测电阻的粗测值R0>RARV时,用“内接法”测量好;当R0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用“伏安法”测电阻时,测量电路不论采用哪种接法,都会给测量结果带来系统误差,但正确选择测量电路,会使系统误差减小,得到较好的测量结果.在讨论时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同学们各抒己见,互相启发纠正,最后求得统一.
3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适用于新教材与新课改相吻合的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启发式教学原则下的一种具体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具有多向性和互补性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信息转换频繁,教师可以跟踪学生的思维活动直接反馈信息.针对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