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607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教与学的目标所进行的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沟通的共同活动,所以它既是教师课前预设的合理展现,又不免会碰到课堂“意外”的发生。能够出现课堂“意外”的课算是好课吗?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有句评课的行话,叫做“过分顺畅和完美的课不一定是好课,能够难住老师的课才是好课”。这话很有道理,它折射出“以学为本”“还学于生”的新型的课堂教学观,因为前者是立足教师的教,而后者是偏重学生的学,所以只有有效把握课堂“意外”,不断生成新的学习点,才能充分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真正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价值。
  
  一、课堂“意外”是学生学力的体现
  
  学力是指学习的能力、潜力和动力,换句话说就是学问达到的程度。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一堂好课中,他们的思维会随着课堂教与学的进程不断地得到激活,所以,在课堂上也会不断地出现“意料之外”,正是这样的“意外”,提升了学问的程度,把课堂推向了高潮。
  1.课堂“意外”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柳树醒了》,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春燕跟柳树捉迷藏了,藏着藏着,小柳絮呀,飞了。”小孩子看到过柳树,知道春天里它要发芽,而且会垂挂杨柳,但是没有看到过柳絮,不知道柳絮是啥东西。所以,在朗读这一句话的时候,学生就会问:“什么是柳絮呀?”你看,它会飞呀,而且在春姑娘和柳树捉迷藏的时候飞走了,多么诗情画意,这极大地激起了学生对“什么是柳絮”的遐想,其实再看看这句话,除了柳絮是什么外,其他意思学生都清楚,提出“什么是柳絮”这样的问题,真是太自然不过了。
  但正是这样的问题,被教师课前预设时给忽视了,因为以前从来没有学生提及这样的问题,而且对于教师来说什么是“柳絮”恐怕连自己也未曾弄明白。那么这样的课堂“意外”教师该不该抓住,有没有抓住不放的价值呢?笔者认为,如果课堂上出现这样的“意外”,教师应该抓住它、把握它,并想办法突破它,因为这是孩子学习的需求,是求知的欲望。
  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与“棉絮”“被絮”作比较,了解“絮”;可以让学生查字典,了解“絮”的读音、结构;可以点击网络,进行搜索,和学生一起观看柳絮的照片,从中发现柳絮的样子、形状和结构;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留意观察柳树上的柳絮,进行验证,研究柳絮飞出来的原因。当学生经历过这一切之后,他们真正懂得了学习的意义。
  2.课堂“意外”包含着良好的学习品质
  学生学习的品质包括学习心理、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每一位教师都会在课前的预设中更多地考虑教学的内容、结构与过程,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品质,所以,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往往难以养成。其实,课堂“意外”正是在教师预料之中或是在预设之外的学生学习品质的强烈表现。
  首先它是学生学习心理的反映,包括智力的和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因为有这方面的心理需求,所以才有课堂“意外”的表现,尤其是非智力心理比智力心理更强烈、更迫切,这正是学生良好学习意志和情感的培养基础。其次它是学生学习策略的探究,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应当是讲究策略的,他们在教师的引领下,或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或是就某一个问题深入钻研、层层剖析,或是根据课文重点语句举一反三,类似这样的策略,他们能够在每一节课中不断地加以运用,逐渐构建起适合自己学习的相关体系。一旦他们的学习策略得不到较好地运用,就会出人意料地提上几个问题或者做出令人费解的动作,这正是学生学习策略最大的调整和融合。其三它是学生学习习惯的自我养成,我们仔细观察课堂上发生的“意外”,即便是偶然发生的,也都是些善思考、勤学习、情绪活络的孩子提出的,这样的孩子往往在课前预习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或者在课堂听讲过程中引起了认知冲突,或者对课后的复习与运用产生过认真思考。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可能出现较强的课堂“意外”,所以课堂“意外”正是孩子良好学习品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和途径。
  
  二、课堂“意外”对课前预设的挑战
  
  崔峦老师曾经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导出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的精神,尤其是课堂“意外”,对课前预设是个极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在课前只有用百分之百的准备,才能把握细微的课堂“意外”,向着有利于学生的方向发展。
  1.挑战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要简单明了。对于每一节课、其教学目标非常重要,如果目标过多、面面俱到,反而会显得无目标、无重点,所以课前预设时,要考虑目标制定必须简单明了,教师才可能将其集中地落实到每个环节中,才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
  教学目标要便于提升。设计教学目标时又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便于学生能够提升,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目标、放大目标,逐渐地形成目标学习意识,从而生成有价值的课堂“意外”,使课堂出彩。
  2.挑战课堂提问
  顺应文脉。教是为学服务的,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而课堂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往往是教师课前预设的重要内容。在问题设计时教师要考虑文章脉络,顺着文脉设计相应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表达情感,这是语文教学必须的,无可非议的。
  留有空间。仅仅做到顺应文脉进行课堂提问还远远不够,作为一个好教师,还得要让学生发现问题、思索问题,为他们能够制造课堂“意外”留有空间,所以课堂应该充满问题、充满质疑,让学生在朗读、交流和互动过程中质疑问难、追根究底,这应当成为孩子们在课堂上情感流露的真实体现。
  所以,课堂“意外”不是完全的意外,而是可以预设的,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手段等等预先设计课堂中的“意外”,以达到课堂的精彩。
  三、课堂“意外”向教育智慧的引导
  课堂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本,否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失去意义。课堂“意外”的把握是需要智慧的,教师必须先“钻进去”深入解读文本,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学习上和心理上的需要,以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将“意外”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向教学智慧,磁石般地紧紧吸引住学生。
  1.智慧地发现和捕捉
  面对课堂“意外”,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及时捕捉,在课堂上适时调控、充分利用,随着学生的学习思路顺势而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顺势而学,那么整个教学气氛就会非常融洽,学生也会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这是教者的教学智慧。
  可以从题目上发现和捕捉,譬如教学《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可以分两步走,首先让学生比较“下雨了”和“要下雨了”的异同,然后让学生提问“要下雨了”该从哪些方面去学习,在交流中学生归纳出“下雨前天气”以及“下雨前的各种表现”……也可以从内容上发现与捕捉,譬如教学《忆铁人》一文,课文中有一个经典的句子:“哦?……咳!”两个字,三个标点,而且都是非常特殊的,学生学到这里也会自然地提出问题,中间省略了什么?此时铁人为什么只用两个字表现?所有这一切都可以围绕这个重点句子展开,成为教学的有效资源。
  2.引向合理的思考和想象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将课堂“意外”引向合理的思考和想象。
  比如在教学《四个太阳》时,课文中这样写道:“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照亮冬天。”同样是天空中的太阳,为什么在用法上有所不同,夏天的太阳用“挂”,秋天的太阳要“送”,而冬天的太阳用“照”呢?同样是动词,这三个字又有什么区别或者又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抓住这些字,引起学生原有知识的冲突,打开学生的思路,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生活、引向大自然,引向切合实际的思考和想象。这样的课堂“意外”会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发展学生语言,形成相应的表达能力。
  3.激活学习的原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就在于是否寻找到学生的闪光点, 激活其学习的原动力,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学习“渠道”。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运用课堂“意外”,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活学习原动力,整个教学将会处在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
  比如,在《棉鞋里的阳光》这课的教学中,完全可以设计“阳光怎么会在棉鞋里”这个有争议的问题,激活孩子的思维和学习原动力。从这个话题中,学生就会引发“棉鞋里的阳光指什么”“是谁往棉鞋里装阳光”“棉鞋里的阳光说明了什么”等问题,然后,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与同伴交流、对照生活实际等渠道去寻找答案,找出说服别人的论据和理由。学生在不停地争议过程中,他们的内需力和原动力得到不断的激活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就能达到最高。
  面对经常会出现的课堂“意外”,教师要认真思考、冷静对待,不仅考虑把握课前的预设,掌握课堂教学的方向,而且能够及时观察学生思维,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因势利导地促进学生发展。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每一个教师面对课堂“意外”不回避、不挖苦,要能够在课堂“意外”中把握“意外”,并将课堂“意外”转化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资源,并逐步引向师生双方的教育智慧,这样才能真正构建以学为本、还学于生的民主课堂,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
  (浙江省嘉善县教育局教研室 314100)
其他文献
如同王崧舟老师执教别的课一样,《与象共舞》的教学早已好评如潮,此课有牡丹之艳丽,交响之厚重,极具教师个人之特色。观课不能止于情感激动一阵子,或者感叹于“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得回归理性找到自我,思考自己得到怎样的启示,摸到怎样的教学“门道”。  笔者认为,优质课必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课中反映的教学规律是科学性的,是普遍适用的“我们”;只属于教师个人艺术特色的,是教师独特的“我”。此
在不少教师的潜意识里,真正的“习作”教学是孩子上了三年级以后的事,低年级的“写话”教学那只是一项可有可无的任务。这样的认识势必导致孩子到了“习作”起步时,手足无措,教师自然也是焦头烂额。也有教师看到了这一弊端,在低年级就开始强化写作指导,提早灌输“抓重点、写具体、用好词”等写作要求,把孩子搞得云里雾里。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写作教学,结果只会使小学生还没走进习作的大门,就已经对习作产生了莫名的紧张,甚至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概率(可能性)教学进入了小学教学,如何把握概率在小学教学中的“度”,一直是概率教学研讨的主题。近几年来,笔者有机会在各地观摩了十多节各具特色的关于可能性的课堂教学,其中有特级教师的课,也有普通教师的课。这些课中,有许多值得学习之处,但也普遍存在着“概率教学”中的“随意”现象和“表层”思维,针对具体问题,笔者进行了理性分析,提出了改进的策略。    一、概率不只是感受    “
摘 要:本文围绕收集到的职业院校体育立德树人工作的研究成果,首先总结了职业院校中立德树人工作的特点和体育在立德树人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然后从体育教学、课余体育锻炼、竞技体育训练以及构建体育育人环境四个方面,探讨了目前职业院校所普遍采取的体育与立德树人工作结合的实践途径。最后通过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体育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和能力、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及教材建设、为体育立德树人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等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而习作能力的培养要基于学生的生活、思想、语言、技巧,涵盖的面实在大而深,让人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作文紧密联系起来,以教材为依托,精心设计小练笔,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写话。  一、借助文本插图 指导人物外貌描
摘要:作为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实习基地,学校每年都会迎来一批新的实习教师,这些实习教师都有很强的上进心和很高的工作热情,但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朝向却有些迷茫,想把课上好,又对教材不熟悉,讲解不清楚,组织失当,往往感到上实习课就像“老虎啃天——无从下口”。如何帮助实习教师在实习期间把课上好,指导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几年来的指导工作,本人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同仁们商榷。  关键词:准确定位;认真
摘 要:通过回顾索契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开展情况,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归纳认为,大众化教育、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是索契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实施的三个层面,具有传播渠道多元化、教育实施的衔接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实施对象的全民化等特点。研究从写好中国冬奥范本、办好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凝聚社会力量、厚植冰雪运动文化等方面提出2022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的几点努力方向。 
一、一节课引起的思考  听一位教师执教老舍的《猫》,忽然产生一个疑问。什么疑问?暂且搁一搁。  这位教师的教学思路是:(1)学生通读课文后,教师提问:这篇课文先写了猫的什么特点,后写了小猫的什么?(2)当学生从课文中寻找到“古怪”和“可爱”后,教师又问:“古怪”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先着重来解决这个问题。(3)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表现猫“古怪”的语句,抓住“老实—贪玩、高兴—不高兴”两组对立的句子进行解读
我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每年都举办不同主题的运动会,如:体育节、体育周、趣味田径赛、小型项目比赛等活动。积极举办各种“阳光体育活动”,丰富学生在校生活。切实提高“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实效性,在校学生的体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学生体质在全区排名无明显提高,仍属中等水平,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访谈、发放问卷了解到,学生在学校锻炼时间能够得到保障,但家庭训练时间少之又少,还有大部分学生没有回家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出于名家之手,文质兼美。仔细阅读,会发现文中留有许多耐人寻味的“空白”。这些“空白”往往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而恰恰是作者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或布局谋篇的独具匠心。  在教学中教师有效地利用文本空白点,适时、适量、适度地补充原文本缺失的信息,搭建教材文本和学生间的信息桥梁,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情节补白 , 丰富体验  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