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的探索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kongqi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以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整体素质优化的人才为目标,以促进个性发展、塑造健全人格,使各方面知识和能力平衡协调发展为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教育内容,设计教育课程,选择相应的教育方法,以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为主要质量评估标准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教育改革发展、建设教育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前国家总督学柳斌同志明确提出“素质教育”的三要义:(一)全员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程度不同的发展;(二)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几方面都有所发展;(三)主动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爱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就要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和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正确态度。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施素质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被动地去听去记,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和审美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此我尝试构建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导引学法、启发思考、讲解要点、设计练习。
  1、导引学法,引导学生把文章读活。针对不同的课文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法。如在学习李密的《陈情表》时,我引导学生采用四步诵读的方法: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感情;最后读出心得。让学生每一遍读书都有目的,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在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介绍学生阅读课外文学作品《滕王阁序》,引导学生用比较法比较两文在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在不同学法的长期训练中,学生学会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
  2、启发思考,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创造性思维。在教《劝学》时,对“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中的“不能十步”,我译为“不能(超过)十步”,有同学不同意,说应译为“不到十步”,我没有简单地否定学生的翻译,而是让学生讨论,最后同学一致认为后一种翻译语气更通顺,也简单明了。课后查找资料,“能”确有“到(及)”之义,如《战国策 赵策一》:“韩与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中“能”即是此义。在讲授《信陵君窃符救赵》时,文中有一句“举手视公子”,晋鄙为什么要“抬起手来看公子”?学生感到不好理解。就此,让学生展开讨论,一个学生说,“老师,能不能把‘手’理解为通假字‘首’呢?这句的意思是‘抬起头来看公子’,因上文写到晋鄙低头看虎符,对信陵君的意图感到怀疑,于是情不自禁地抬起头来看信陵君。”这样理解上下文意贯通,为什么不可以呢?我对学生灵活处理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大加赞赏,据此引导学生不要死读书,要把书读活。
  3、讲清重难点、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整理知识结构。如讲《沁园春·长沙》,采取以下步骤:联系《沁园春·雪》,通过诵读领悟词的特点:词牌决定词的段数、每段的句数、每句的字数;抓住关键词(染、击、翔)体会锤炼语言的妙处;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多角度——有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有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有仰视(“鹰击长空”)有俯瞰(“鱼翔浅底”);静(“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动(“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结合;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以及下阕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呼应)。教师通过讲解并形成板书,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便于掌握和应用。板书:
  词牌:沁园春——两阕,上阕十三句、下阕十二句
  语言:染、击、翔
  写景方法:多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瞰)、动静结合
  主题:以天下为己任
  4、精心设计练习,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学习,既学又习,习比学更重要,能力只有靠练习才能形成。学完《沁园春·长沙》后,让学生模仿写景的部分,进行景物描写的片断练习;学了《陈情表》,让学生结合文中最能打动自己的文字,写一段话谈谈阅读感受;学了《我不是个好儿子》,让学生参考结尾,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描写一个送别的场面。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形成能力。
  二、在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中进行素质教育。
  语文大纲中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就是说,语文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和方法外,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积极组织引导,使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得到更多的语文教育,并把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以致用。
  1、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培养学生听和说的能力。
  围绕单元主题(如鲁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至爱亲情”),让学生准备材料,表现“至爱亲情”这一主题。利用课前三分钟找2~3名同学演讲。教师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要听懂对方说话的内容、含义、辨别其表达形式,并做出恰当的反应。演讲完后,其他同学作简评。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把说与听结合起来,使之互相配合、协调发展,敢于表达、善于表达
  2.通过阅读课培养学生读和写的能力。
  每一次阅读课我都对学生提出要求:用一定的速度阅读文章,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整体感知文章,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注意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品味语言,感受形象。
  ?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写,如做摘抄、写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每一次阅读课都拿出十分钟让学生就这次阅读课的收获进行交流。
  3、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征文、作文比赛,向各级报刊投稿,使学生在品尝成功喜悦的过程中加强对各种文体文章的认识,在表达真情实感的过程中养成勤动笔、多修改的习惯。
  4、开展一分钟改病句活动,培养学生思的能力。
  每节语文课前由一名同学在黑板上抄写一个病句,让全班同学修改,讨论后形成一致意见,以此培养学生辨析语病、正确表达的能力。
  素质教育的开展,使学生在全面发展、张扬个性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学校及各级教育部门举办的各种活动中,学生都能大胆地展现自己的风采;一些同学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了文章,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其他文献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提问作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更是得到很多教师的青睐.但透过热热闹闹的问答,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对课堂提问的认识还存在种种误区,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较为普遍,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课堂提问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  教师提问过多,学生提问过少  在一次听课我统计了一下,教师每节课的平均提问次数高达26次,而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却
薄膜热敏电阻成都国营宏明无线电器材厂最近生产一种薄膜热敏电阻。它是采用高频溅射技术,将半导体热敏材料直接沉积在基体上而制成的。基体可以是玻璃、陶瓷或单晶硅。在小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和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知识的驱动力.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首先要使学生喜爱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一位著名的数学
BIRTV’99是20世纪的最后一次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从这次展览会上可以看出:数字电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数字电视设备从信源、传输到接收已全部具备,如按美
立足于引导,立足于争取,就有一个提高我们新闻宣传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的问题,在对外宣传方面,我们目前虽然还难以打进那些垄断世界舆论的大媒介,但在一些行业,甚至是一些重要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与科学家一样,小学生同样具有创造性思维,所不同的是: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指向探索人类的未知,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向继承人类的已知。科学家的创造水平,正是他小时候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而言,只要不是模仿照搬别人的做法,而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讲授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以至于独到见解;只要能发现不同于教科书、不同于教师的解题
湖南卫视台自开办《玫瑰之约》以来,引得能收看到该栏目的各省市的青年男女跃跃欲试。和陌生的同龄人面对面坐在一起,寻找“擦出火花”、“触电”的感觉,真是很令人向往。这
在毛主席、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召开的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全党动员,大办农业,为普及大寨县而奋斗”的战斗号召,并确定:要在1980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
摘 要:学生作文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体现,也是创造能力与探索未知能力的表现。在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它将成为衡量学生语文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但是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把作文视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忽视了学生的自我意识与生活实践是一个重要的原因。鉴于此,我认为实施开放式作文教学,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
有计划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乐学、会学,课堂上应该频现精彩的生成、互动已成为教师的共识。但是在课堂上,片面追求高密度的书本知识的注入,师生虚假互动、老师一言堂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现状难免让我们思考几个问题:究竟我们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怎样在课堂上通过互动使学生真正做到乐学、会学?教师的作用究竟是什么?笔者有以下思考供同行商榷。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哪些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