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应该这样理解”么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uyh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研读《老王》一课时,对此课《练习说明》第一题《教参》中有句话——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到‘愧怍’。”写此文而解脱,是作者的旨意?
  首先我们梳理一下文章的情感脉络。“以善良去体察善良”(《教参》)。作者以善良之心平淡之语向我们交代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半费送水、送默存到医院不肯收钱、送香油和鸡蛋等细节以写老王的善良。以及我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送老王“大瓶的鱼肝油”,尽量不伤老王自尊,对老王的服务及礼物付钱等我的善良。“以善良体察善良”似乎就是文章的文本意义及感情基调——发生在文革中的一曲善良之歌。
  但读及文章末段——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们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这里以逆转的情感结束,由前文的“善良体察”到“愧怍”突转。“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而且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愧怍”是文章的感情基调,亦是文本意义的探寻点;提醒我们去关注隐含在前面字里行间的愧怍。
  “我之幸运”与老王之“不幸”。“我”住楼上,家有鱼肝油之类的当时的奢侈品,“我”及先生都是有组织有工作的人。老王呢,单干户,蹬三轮,甚至后来竟因营运限制不能载客,住几间塌败的小屋,没什么亲人,两眼一瞎、一病——残疾。这一切相对照可理解。“我”对老王确实关爱有加,“常坐老王的三轮。”“给他吃了大瓶的鱼肝油。”“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我一定要给他钱。”“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大致想来我应该感到无愧,但细细琢磨,这一切更多是物质层面上的关心,虽然有对老王眼疾的善意的推想——“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应该是更深的不幸。”以及最后一次付钱的方式同情老王且顾及其面子。虽然我“不幸”,但老王更“不幸”,但这一切难道没有对更不幸者的俯视的优越?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在长时间的回味和反省中“我”明白了什么?于老王自始至终都在为“我”及家人做着什么,尤其是最后拖着病体送香油和鸡蛋,对一直关心帮助他的“我”家的惦念与告别。而我竟以付钱的方式回报——对行将就木的老王来说钱不是意义,而对我一如既往的付钱方式,老王竟然是“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我”理解老王吗?这一如既往的付钱于“我”后来良心不安,进而反思拷问,“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从物质层面,精神情感层面一步一步地审视和追问,最终触及灵魂等处,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幸运的人”是杨绛先生对自身苦难遭遇的一种人生态度,在那个年代他及家人自有诸多不幸,这是劫后的豁达与超然。但对一个真正意义的有良心的知识者来说,于他人就超然与豁达不起来了,渐渐地从老王身上看到自身的愧,老王对我的尊重自始至终,而我对老王仅止于同情、关心,没有平等地以心换心,缺少对老王的尊重。我自始至终享受着老王对我的敬与尊,而我竟到老王的生命最后之后几年才渐渐明白。自然收到的是“愧怍”。愧怍自己作为一个相对幸运的人,对不幸者更应该报以同情和帮助。自己享受着更不幸者的帮助、尊重,却漠视了他品性的高贵——平等对待他人,尊重他人。且这觉悟和感动是在几年之后才“渐渐明白”。这种“愧怍”,既是对自己人性缺失的“愧怍”,也是自己觉悟之迟钝的“愧怍”以及人已逝,空悲切的无限怅然的追念之情。
  对于这点,我认为尤其要注意一个细节。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睛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就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干的黄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作者一反之前平淡的叙述风格近乎残酷地描写老王的外貌,引起读者的突兀,也许是作者的深意——“我”仅止于“吃惊”,并没有更进一步地对老王身体担忧这样子撑不下去了,而有更进一步地关心,送他回去,送他去医院治疗……这实在太令人“愧怍”了,作者以极冷之笔写内心之极“愧”,也许在杨绛先生以后岁月里是脑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镜头。
  这渐渐明白的过程就是“我”从俯视到平等的正视,到最后“愧怍”仰视老王的过程。是作者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批判的心路历程。提醒我们,即使像“我”这身处不幸而又敏感的人,也不能理解老王的“不幸”;即使像“我”这样自认为善良的人,也不能体察老王的善;即使像我这样一个具有反省意识的知识分子,竟是在几年之后,渐渐明白“我”的“愧怍”。这说明这个世界上最易被忽略亦难做到的是平等、尊重、尊严。
  如此具有反省意识,拷问灵魂,具有人道主义意识的文章,教参仅浅层地理解为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愧怍”。
  真“应该这样理解”么?
  [作者通联:四川通江县瓦室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国际阅读学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学阶段学生阅读质量的高低,将影响将来的思想发
<正>~~
期刊
全国高校音乐学专业"中国音乐史"课本上,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占据了课堂教学的显著位置,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音乐美学家蔡仲德教授认为:"声无哀乐论"实质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其"躁静者,声之
留下一步一个不落的太阳。任凭世俗刁钻的目光,把我雕成创伤的形象。我执着的情怀不会改变。大步流星甩掉彷徨。在漫漫长路上如饥似渴,哼着谣曲,走向远方。
面对着农资行业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很多生产企业和商家已经认识到终端的重要性,以至于有人在营销实战中提出了“终端为王”的观点。虽然生产企业、商家天天都在终端摸爬滚打
问题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与教学同步。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则是阅读教学中最直接、使用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方式。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呢?“聚焦式”提问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它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环节,而且能提升教学智慧,启迪学生发现文本之真、探究文本之善、欣赏文本之美。    一、整合散点,归纳升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问,而且要引导学生回
国际资源的重新布局,不仅为中国企业步入全球资源市场创造了机会,也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机遇。但是,石油、矿产等资源性基础产业领域,由于涉及到国家战略物资,其并购并非
引用,指用别人说过的话或熟语、典故、故事、歌谣来表达己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所引用的话语、熟语等称为引用语。引用有明引和暗引。指出引用语的出处,或是用引号标示,或出处引号并用是明引;不说出引用语的出处并把它融入自己的诗文中是暗引。明引和暗引是引用的一般用法,课文中不难见到用例。还有一些较为特殊的引用,在课文中有释引、断引、意引、化引。  释引:指对所引出的引用语结合自己的文章给以阐释说明
多次听初中老师上《老王》(人教版八年级),也多次听高中老师上《老王》(苏教版必修三),看到绝大部分课堂都比较关注“老王是怎样一个人”,且更多地让学生体会他性格中“善”的一面,而比较忽略伴随老王一生的“苦”。  笔者以为,只有对老王的“苦”有了真切的感悟,才能更好地把握老王卑微人生中最具风采的性格侧面,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更准确地把握杨绛散文的特色。  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视角来探究。
假冒伪劣化肥一直是农资行业的公害和顽疾.今年市场形势复杂,假冒伪劣化肥又呈泛滥抬头之势。从媒体接到各地的反映情况来看.偷减含量、以次充好现象仍然严重.个别地区更是出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