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包环境下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智慧教学案例研究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bru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的革命性影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高速发展,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智慧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智慧”,它在智慧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催生了智慧课堂的概念。智慧课堂就是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学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伙伴学习、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师帮助学习,逐步形成系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2]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学生不但能提升自身的能力,还能潜移默化地生成智慧。
  初中化学学科新课标中也提到,“要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交流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借助智慧课堂为化学学科的学习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能够有效改善传统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水的组成》为例,探讨初中化学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为智慧课堂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水的组成》原有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缺失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学生主要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兴趣很难被充分激发,缺乏学习动力,学习信心也被逐渐消耗,久而久之出现学习掉队以及不自信的情况。
  2.缺少探究和实践活动
  探究和实践活动是初中化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过程中,很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急于把概念、定理、规律等知识传授给学生,只求应试而忽略学生操作,只重现象而忽略探究活动的过程,对学生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方法、思想、情感等明显关注不足,导致学生探究能力培养欠缺。
  3.课堂教学缺乏个性化
  目前的课堂教学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设计好教学流程,以尽量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所有学生按照统一流程开展学习活动,难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很难实现个性化发展。
  4.不能有效利用相应资源和技术支撑
  目前教师所利用的主要教学资源还是停留在图片、动画等静态资源上,缺乏生成性和可交互性,缺少支撑个性化学习的资源。虚拟仿真实验室、微课、学科工具等相对丰富的学习资源没有被教师以及学生有效使用。
  智慧课堂解决思路
  1.知识还原问题任务
  目前,大部分教师课上运用的信息技术仍停留在图片、动画以及PPT上,但这已经不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就需要教师以任务或者问题为驱动。化学学科本身来源于生活,任务和问题的设计更要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从而认同,学习的不仅仅是化学知识本身,更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设计以探究合作为核心的活动
  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化学教学要实行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强调要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程评价标准中,明确知识的掌握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过程性评价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因此,在智慧课堂中,要让每位学生亲历“发现、构想、抉择、归纳和评价等”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同时加强与同学老师的交流合作来提升和发展自身的探究与合作能力。
  3.构建学习路网,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
  构建智慧课堂的主要目的是實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而学习路网的建设为个性化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学习路网主要是指支撑学生完成学习活动的资源路径或组合,是针对学科的知识点,借助“互联网 ”、人工智能等技术所构建的。[4]不同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都不尽相同,因此,根据学生自身的差异性,需要为其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资源等,进而也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序列,即个性化学习路径。
  4.利用虚拟化学实验室支撑学生探究活动的进行
  在智慧课堂中,每位学生都将配备智能移动终端,即电子书包,虚拟化学实验室(如图1)以电子书包为载体,为每位学生提供独自进行自主探究的环境,让其亲历“发现、构想、抉择、归纳和评价等”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其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电子书包又能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交互方式,为学习任务和探究活动提供更加丰富的工具与资源。
其他文献
李盼比约定的时间提前十分钟到达武康大楼,门卫在半敞的小屋里看电视,警惕地探出身体问她要去哪里,得到确切的房间号之后才继续放行。大楼很旧,客用电梯保留着20世纪中期的半圆指针楼层指示。著名的邬达克的设计,不知道还剩下多少老住户。  她按照文清的指示,站在房间门口给她的助理打电话——“到时候我们的手机都会是震动状态,所以你可能需要在门口等一会儿。”——不过一个年轻女孩很快就来给她开了门。女孩的头发剪得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纲要(2017年修订)》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应当嵌入学生的已有认知和经历的社会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这就要求一线教师在钻研、运用教材时充分考虑生情、师情、校情,积极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核心素养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情境创设。  创设生
前言:  在中小学普及编程课程,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的工作要求,对于我国2亿多的中小学生来说,这样的工作目标是非常有挑战性的,这也要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们,在标准、资源、技术都欠缺的状态下必须自觉地去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践行“行动计划”的要求。北京小学通州分校的信息技术老师们,从社团选修的编程课程的成功案例中寻找灵感,探索出在小学低年龄段,利用Arduino程序设计推广编程课程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公布后,根据其修改的新教材也陆续出版。拿到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材《数据与计算》后,笔者仔细学习了“算法的程序实现”内容,对Python内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但也产生了一些想法。  ● 技术优先还是认知为要  教材在Python语言程序设计的“实践与体验”环节,介绍了“编程实现图像的简单处理”,目的是通过调整图像的颜色来初步体验Pyt
摘要:作者基于常规课时,聚焦航空情境,挖掘了“制作肺活量计”的现有教学资源,并设计了8~10课时的STEM中长期项目课程。以期能够让学生理解与项目相关的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学科知识,体验运用系统思维跨学科解决复杂情境问题的过程。  关键词:STEM;课程设计;面向全体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0)11-0000-03  STEM课堂的主体是学
读了方老师的博文,让我想起前不久,名为“Wi-Fi万能钥匙”的APP非常火爆,据说可以破解别人Wi-Fi密码“蹭网”。我却不屑一顾,理由是我不相信密码可以这么容易破解,肯定有“陷阱”。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断网,学生向我炫耀他用这个软件成功联网的杰作,这着实让我大吃一惊。下班后,我赶紧回家查找资料,发现其原来只是一个Wi-Fi分享工具,很多人都被它的名字所误导,以为其真的能破解密码。针对学生对这个问题
摘 要:在探索教学方式改革的过程中,由于现有教学信息系统功能较为单一,阻碍了多元化、全面互动的教学方式的开展。针对此现状,本文提出了建立微信互动课堂的构想。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 移动教学 随时学习 教学资源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2  现有教学方式由于教学信息平台功能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对大量教学信息的多点需求及多种教
摘要:基于混合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设计为网络和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理念和行为方法。本文整理和总结了混合学习的理念和通过网络进行授课的方式,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剖析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与优势。  关键词:混合学习;教育模式;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12-0116-02  引言  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是
教學现场  即将执教公开课的许老师求助:Scratch的《舞台任我秀》一课中,以《欢乐好声音》为情境贯穿全课,但是发现该课知识点较为零碎,于是设计了“认识角色”“新增角色”“绘制角色”“设置背景”四个环节。但在实际授课时,发现“绘制角色”环节的任务引入显得牵强,整节课缺乏高潮,课堂气氛平淡,与预先设想的情境有较大的差距。  问题分析  当意愿遇到现实,往往会让授课教师感到落差极大,明明自己的设计思
探讨信息技术学什么、怎样学,这不仅仅是在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更是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更严重一些的警示是要防止错误的技术应用和沉迷技术的问题,这实际上都涉及信息论理形成的深层问题,本期解码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如何实施信息技术课程的伦理教育。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阐述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其中信息社会责任明确了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