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情,抒真意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sa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文如做人。我在教学生作文时曾经引用已故的文学大师季羡林季老的一句话:“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古语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也体现作文与做人的同义关系。新概念作文的倡导者提倡:“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去关注、感受和体验生活。”表面说是生活与作文的同义关系,本质上仍然是在阐释作文与做人的统一。实质上两者的辩证关系应该是“为做人而作文,以作文促做人”。作文是学生人格的物化形态,有什么样的人品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品,有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就会有什么样的作文意境。作文实则反映做人之本。因此,学生在作文过程中要体现个性,做到人文合一。
  一、写作的第一要素就是要真实
  作文最忌喊口号,空洞的、言不由衷的“豪言壮语”只能是人见人烦。虚假的话,套话,虚假的情感只会让人生厌,唯恐避之而不及。新课标中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要重视真情实感的表达。”记得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景物和人文风情的作文,有学生这样描写我们家乡的黄海:“我们家乡的黄海清清的江水清澈透明,可以看到我们一家人的影子,爸爸妈妈和我,我们幸福的在一起……”天啊,这是黄海吗?我怎么没见过啊!这个学生可能是在哪看过描写江河的语言,所以写作文的时候就用上了,其实他并没有亲身去观察去体验。也难怪我们的学生,现在生活体验少了,平时上课没时间出去,三点一线的生活(班级、宿舍、食堂),整天除了做作业仍然是做作业;假期就是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哪有时间去体验生活啊。可能很多老师都看过这样的作文:写游记,就是为了表达对祖国、对家乡、对建设者的热爱、赞美之情;写身边的爱,不是父母深夜背着生病的“我”上医院,就是父母冒雨为“我”送伞;写友情,不是我借你橡皮,就是你扶我起来;写好人好事,不是让座,就是扶老人过马路,不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是感谢老师家长的悉心教导;写学习写训练,不是为祖国、为集体争光,就是勤奋向上永不放弃……这样千篇一律,空话连篇、假话当道、套话成堆的作文,我们又从何谈真实情感?从何谈认知发展?
  二、要写出真实的文章,就要搜集生活中的真实材料
  要大胆一些,带领学生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要整天窝在家里。大丰教育局去年就做得比较好,老师带领学生出去参观附近的身边的一些景点:麋鹿保护区,新四军纪念馆,施耐庵故居等等,回来再让学生真情写作。巴金一生写文章他写得比较好的还是那些回忆录,那些关在牛棚中的生活是最真实的;冰心以童真童趣作为描写的对象;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莫言描写的对象是家乡高密……由此可见,真实是文学的生命。鼓励我们的学生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洞悉人世的情感,挖掘脑海深处的记忆,教会学生把自己的真情实感付诸笔端,那么必然会成就一篇篇真情流淌的好文章。
  三、筛选材料,选取那些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抒写自己的真实感受
  材料有了不能一股脑儿全搬上去,还要对材料加以选择。选择典型的材料,对表达中心最密切的详细写,对表达中心关系不大的略写,对表达中心无关的就不要写了,虽然材料是真实的也不能乱拼乱凑,以能表达中心及作者的情感为主要标准。我们在作文中要关注生活,说真诚的话,把读者当朋友,抒发真情实感,切忌矫揉造作,要“以情动人”。作文本质上是一种交流,是心与心的撞击。交流的成败或好坏,不仅仅取决于作文的技巧,更取决于作者的态度。如果你的作文态度不诚,感情不真,即使外表再华丽,别人看了之后也总是有被骗的感觉。勉强抒情是指感情还没有流露出来或感情达不到某种程度,却为了所谓的主题深刻而人为地拔高主题或作口号式的呼喊。所以说,作文中唯有真情最动人,这是我们写作时应十分注意的。缺乏真情实感是一些同学写作文时的一大通病,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对所写的对象怀有深厚的感情,在作文中要关注生活,说真诚的话,把读者当朋友,抒发真情实感,切忌矫揉造作。
  总之,作文一定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热爱生活,以饱满的感情从生活中去汲取丰富的营养,然后再让这种感情自然地流露,那么写出来的一定是有生命力的文章。
  (责任编辑韦淑红)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制约农村中学教学发展的因素,通常是班级学生数额大,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资源贫乏。过去农村中学教学中,教师只有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由于受条件限制,教师上课照本宣科,采用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传授知识面窄,课堂教学沉闷。即使有个别老师做些简单教具,也收效甚微,既费时又费力,多数劳而无功。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很多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现在,农村普及远程教育,现代的远程
有这样一段话:“史学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史学却离不开史料。理论虽不是史料的单纯排列……但是如不经一番史料的搜求,特殊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那进一步的理论争斗,断断是不能出现的。”这段话认为理论建构离不开史料。作为历史教师要在熟练驾驭教材文本的同时,适时适当地引用史料,进行教学延伸,提高课堂效率。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说:“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设计出一个个问题,由此组织教学的问题教学法是教师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运用得当,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教学目标的。鉴于此,教师要注意优化课堂提问策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围绕教学目标,依据文本,紧扣教学的重难点设计问题  
情境教学法是现代教育课堂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其指的是教师借助形象、直观的方式,创设一定有明显情绪色彩的环境,将学生带入,获取第一手的情感认知经验。情境教学法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使得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取最为直接、最为具体的情感体验,增强语文学习的情感体悟和素材积累。新课改以来,情境教学法更是受到了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广泛青睐。  《春》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
微课就是能够在浏览器中播放的、专门为学生个体学习录制的微视频。微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平台,微课设计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精心设计,以视频形式呈现简短、完整的教学过程。下面以“直击中考——will v.”为例探讨微课设计。  一、微课教学设计分析  1.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分析。 “will v.”是一般将来时结构之一,也是中考必考的六种时态之一。九年级下学期的总复习,时间紧、任务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 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新”、“改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 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向新型的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转变。互动式教学要求教与学的双方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而达到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实现教学互动的关键是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乐学”。“善教”、“乐学”是一种高层次的理想教育境界,它体现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和谐统一的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可见,有效的课堂导入在整堂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决定着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能否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否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尤其是语文学科,在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设障立疑、讲述故事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呈现活跃状态,往往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雪》是鲁迅1925年于北京女子师大任教时写下的一篇散文诗,时值北伐革命前夜,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作者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北方雪景的先后描写,表达作者对冷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强烈不满的感情,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与黑暗势力作坚决斗争的革命情怀。这是一篇写于特定历史背景之下,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美文,艺术构思可谓巧妙天成,而其中常常被提到的则是江南雪和朔方
书面表达是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进行综合实践运用的一种能力,它是高考英语试卷中难度最大部分。从近几年江苏高考英语试题来看,英语写作都是半开放式的作文,并且开放度也逐步提高,总分25分,但平均得分只有十三四分。高考英语阅卷专家组成员汪少华直言: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对半开放性作文的适应性有待加强。由此可见,在目前的高中英语学习和教学中,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广大英语教师和学生亟须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一系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学最重要方面之一的阅读教学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阅读能力已成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那么,怎样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深刻认识到阅读的目的性和重要性,把阅读行为转化为自我内驱力,就能体验到阅读的乐趣,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