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上出时代感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3201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仅可以借鉴过往,更能昭示未来,让人们在研读历史的同时,感悟历史发展的规律,为历史的延伸指点迷津。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历史课才能实现提升学生素养的课程价值。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历史教师就必须站立于时代潮头,引领学生踏准时代的节奏,使历史课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更具有时代感,从而赋予历史更多的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彰显时代新精神
  历史是一门很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意义重大。每一篇历史课文都有其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内涵,如何让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感,更能够发挥其思想教育的功能,需要教师仔细研究,精心设计。
  以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3课《辛亥革命》为例,其教学目标是:学生在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先辈为了振兴中华,实现民族独立和富强,前仆后继投身革命事迹的基础上,实现情感的升华,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也许仅仅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但作为教师必须明确历史教学本身应该承载的教育功能,能够做的就是要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想方设法去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在仔细地研读课文之后,发现课文的引文部分关于“孙中山一生的两次重大转变”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应该很好地加以运用。为此笔者做了如下的设计:孙中山一生中有哪两次重大转变?这两次转变说明了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经历了从改良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两次重要的转变,充分说明孙中山先生能够适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为民族革命贡献毕生精力的高贵品质。从而教育学生要向孙中山先生学习,从小树立远大的政治抱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和奋斗。这是时代对青年学生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
  教学设计体现课标新理念
  课标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判断或者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就是看这一节课的课标有没有达成。与旧版的课程标准相比,新课标在“知识与能力”以及“过程与方法”部分都强调了“时序”观念。在“知识与能力”部分的要求是: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这里的“时序”不仅指客观时间的顺序,也指主观上对时间秩序的表述。也许有教师会说,现在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东西少了,像历史事情发生的时间不需要学生掌握,课堂上着重培养的是应该是学生的能力,这样的理解显然是违背课标精神的。时序观念是理解历史的基础,也是历史学科的特质。历史事件及人物应放置在时间架构下,才可能显现意义与价值。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时序观念,帮助学生建构事件之间的关联性,进而理解历史的变迁、延续或断裂等观念。如关于《辛亥革命》一课的设计中就可以运用大事年表,帮助学生构建重大事件的线索。学生在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完成表格之后,可以说对辛亥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继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方法引导思维新视角
  历史课要有时代感,除了在教学内容上彰显时代精神、在设计理念上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外,还应该体现在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和训练上。教师应该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学生身上,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思维的碰撞、方法的启迪,教师的引导非常关键,教师的思维品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品质。而教师的思维品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有没有时代的敏锐性,能不能及时地捕捉到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在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梦”一词高频率地进入人们视野。“中国梦”,是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理想和追求,以凸显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历史责任感。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站在历史的角度去看现实的问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历史的话题。凭着对现实问题的敏感性,带着历史教师应该承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笔者开始了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通过梳理在中华民族复习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首先想到的就是“辛亥革命”。在对待辛亥革命的认识上,史学界已经有多种史观来进行阐释,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等,用不同的史观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最常用的是近代化史观,得出的结论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座不朽的丰碑。能不能有一种新的史观来认识“辛亥革命”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呢?如果用民族复兴史观来看“辛亥革命”,是不是可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果然有收获。东南大学出版社文科分社社长刘庆楚在《民族复兴史上的三大历史飞跃》一文中认为,民族复兴也是一种考察、解读中国近代历史的历史观,而所谓民族复兴史上的历史飞跃,系指民族复兴道路上取得的历史性的、阶段性的巨大进步,是符合整个民族共识的巨大进步。由此他认为,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复兴史上的历史飞跃,应该是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和改革开放。之所以把辛亥革命作为民族复兴史上的一次历史飞跃,是因为:一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开两千年未有之变局,确定了民主共和制的近代政治方向”;二是“辛亥革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此,宪法精神被作为中国政治的最高精神和原则”,这两点恰恰就是辛亥革命最伟大的历史功绩。
  这一研究成果表明: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史观来阐述同一个历史事件是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的。教师这样的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路会更加开阔,思维也会更加开放。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
其他文献
新课标指出了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性。真正的数学教学,就应该是实践体验的数学,在教学中充分展示数学的活动过程,让每个学生都学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主动参与去学习数学,使其感受到学习及其成长的乐趣,从而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因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实践体验,发展学生数感、推理能力、自我反思意识、空间观念,向丰厚学生数学素养迈出扎实的第一步。  在积累中培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教学,注重学习者的深入参与,注重体现从认知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突出人与人、学生与教材双向交流沟通,不强求统一认识而尊重个体差异,各有所获,促使学生对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充分体验。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让学生亲身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式
第一部分实验小鼠的饲养繁殖与基因型鉴定   目的:繁殖和鉴定IL-1Ra+/-ApoE-/-、IL-1Ra+/+ApoE-/-、IL-1Ra+/+ApoE十/+小鼠,建立实验动物模型。   方法:将所引进的杂合子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它既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将这些能力归纳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由实验引发的对生物学以及生活的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生物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整个实验的目的、要求,从而明确观察的重点,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观察的事物上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成长阶段,其身体素质也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因此,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受到家长和学校的特别关注。体育课程就是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最佳时间,而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应该考虑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针对体育教育教学手段进行优化,将体育游戏活动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体育游戏的作用  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游戏活动本身就具有竞争性,
目的:  1.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激活/阻断对Aβ分泌的影响;  2.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激活/阻断对PS1蛋白表达及β-/γ-分泌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  1.利用
经过十几年的体育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体育教学与训练中使用废旧轮胎既方便、又宜于使用。其方法是:将废旧轮胎三分之一按在操场草坪的地面以下(拖拉机轮胎或大于拖拉机的车胎,如汽车、卡车的轮胎均可),使之按牢固,按轮胎时必须要遵循的原则是:选择操场及活动场地时以不影响学生正常运动为基本前提,又便于老师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安全使用。将废旧轮胎置于平坦的操场地面。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可进行以下几点练习。  游戏性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升温,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民族共同心理属性的认同,语文教学的变革应运而生。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更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地位。打好语文基础,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彰显语文的教学内涵,笔者逐渐摸索出了以下的一些“蛛丝马迹”,以展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魅力。  在情趣中增强学习动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十多年过去了,这段日子里,不断地摸索、学习、实践、总结、改进、再实践……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让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时代前进的气息。身处课程改革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不得不去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怎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呢?  寻找课堂教学的立足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
背景:一定范围内的生理性的高脂血症是正常妊娠的特点之一。为了满足宫内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孕期血清脂类浓度较非孕期明显增高。血脂的检测是产前检查的重要内容,及时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