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学习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v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已多年,在教学实践中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在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普遍存在两级分化现象?在平时的讲解中反复强调的问题在考试中学生仍不会做,对于变式题型更是不知如何下手?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原因是目前我们的教育方式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教育使一部分学生远离了数学,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教师和学生从满堂灌的教育方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下面我就如何缩小学习上的差异,提高教学质量,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推进课改
  长期以来受重教轻学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普遍存在着“坐、等、喂”的现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表现尤为突出。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直接抑制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的效果,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动力,造成年级越高两极分化现象越严重。
  为改变这一模式,很多学校都在积极地探索,产生了一股股课改浪潮,就其实质是要教师把教学的重点,从过去单纯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研究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学上来,这也是素质教育的中心议题。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师生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一千多年前,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面向21世纪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仅仅通过课堂讲授,教材编写来给学生传授“道”已远远不够了,教师作为知识化身、权威象征的角度也发生了改变。教师的作用由“授鱼”向“授渔”转化,由“解惑”向“引惑”转化。在无惑时引惑,在有惑时一道探惑、释惑,促使学生认知水平不断达到新的高度,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创新的主动性,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敏感性。因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开放式的教师队伍,探索研究性教学体制显得非常重要。
  二、激发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课标和新教材为我们重建初中生数学课学习兴趣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直接影响着他们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由于受考试制度和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大多数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也为应试而学。学生习惯的思维方式:不敢疑,不善疑。整天围绕着教师的指挥棒转,没有获得学习的乐趣,整天处在“要我学”的氛围中。因此,数学教师就要努力探索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努力点燃学生的探索热情,激发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品质,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教师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目前的新课程改革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出发,正在努力扭转这一局面。数学新课程理念中就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它无时无刻不存在,教学不是为了消灭差异,也不可能消灭差异。教师应更新观念,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注重个别指导,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树立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思想。
  四、尊重个体
  在“分数至上”的传统观念影响下,有的学校重视尖子生培养,学校的主要精力、骨干教师全集中在好班上,老师只注重对优生的培养,对于大多数学生则不闻不问,忽略了对后进生的关心,使教学为了几个人失去了一大片,违背了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宗旨。对后进生疏远,也会导致他们学习越来越差。所以,关心后进生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要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老师不仅要关心和爱护后进生,而且要信任和尊重他们,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积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师生的感情交流。只有这样,后进生才能全身心地去学习,才能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后进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后进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后进生的思考。鼓励后进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要珍惜他们已经付出的和正在付出的努力;看到他们在智慧、意志、感情、个性等方面的特长,注重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感到学习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总之,教师想让学生“爱”上数学,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要认真探索,持之以恒,按照“照顾差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海纳百川”的教学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 要: 现代信息技术集声音、文字、色彩、图像、运动于一体,吸引着无数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在兴趣支配下,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揭示数学现象和规律,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与传统的教学方法融为一体,使多种教学媒体互相补充、协调统一,发挥其优势,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作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了现代信息技术在
摘 要: 习题是数学学科的主要抓手,是学生巩固与消化所学知识并转化为技能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知识点落实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窗口。本文作者在教学实践经验中,从习题来研究数学学科的特点,通过解习题能力来落实课堂知识点,利用习题来训练思维,在习题中落实教学内容,让学生在习题中解决生活困难,提高生活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数学教学工作,使课堂教学更加轻松,更富魅力。  关键词:数学习题
摘 要: 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但是当前大多数高中生的问题意识并不强,本文作者分析了原因,并结合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三个步骤谈了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关键词: 数学教学 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的关键部分就是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激发点,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数学课堂是一潭死水缺乏活力,学生就不会有解决
摘 要: 本文在对中学生数学学习中普遍存在“能听懂课,不会解题”原因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如何学习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 听课 解题 调查 分析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能够处理数据、观测资料、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可提供自然现象、社会系统的数学模型。高中数学是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是学习物理、化学、
新课标提出:“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因此,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摘 要: 作者从注重情境教学,注重学生的灵活性、自主性、参与度、兴趣性几方面谈了对低年级数学活动课的看法。  关键词: 低年级数学活动课情境教学 自主参与 学习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动手操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指导学生制作直观学具、游戏材料等是数学动手操作活动课的主要内容,学生通过做一做、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拼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