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的技术化必然与限度——兼论技术在教育基本理论中的逻辑定位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yaleng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是一个技术飞速创新发展的时代,包括教育在内的主要社会领域都在强大的技术潮流推动下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但相对而言,体现教育基本认识的教育基本理论领域并未对技术给予切实的关注,关于教育实践的基本理论研究整体上表现出技术的缺位现象。技术化是教育实践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技术的基本含义是实现特定目的的确定性手段,技术成分存在于包括教育实践在内的一切人类实践之中。教育实践需要通过技术化的方式实现对方法的升级和对资源条件的优化,并由此在技术创生和优化中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师生对生命发展的寻求。在教育实践的技术化发展过程中,应规避教育实践机械化、教育实践者仓皇应对以及对教育技术的鼓吹等风险。当代教育实践发展的技术化需要划定教育实践技术化的底线原则,限定在教育实践者群体主体性发展范围之内,尊重个体教育实践者的操控力整体水平,处理好教育实践技术化与艺术化发展的关系。只有在整体思考教育实践中的主体、目的、手段、技术和艺术等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教育实践的技术化努力才能具有更为积极的方向和前景。
其他文献
榜样教育是教育实践的常用方式,但对榜样教育的理论反思缺乏从“教育者应当如何通过榜样教育引导学习者(去好地)生活”这个伦理学基本问题维度的系统探究。舍勒价值伦理学认为“榜样追随”是人格生成的重要时机。榜样教育的原发机制是促成学习者的“榜样追随”。“榜样追随”以“爱”为原发动力,以“同思同构”为本真状态,以“人格生成”为根本朝向。基于此,学校榜样教育实践可以通过审慎思考榜样、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悉心呵护学生爱的能力,躬亲引领学生投身与榜样同思同构的状态,敏于体察师生的人格生成进程来构建一条现象学伦理学的榜样
无论中外,铁路在观念和实践上均被赋予了广泛的功能性价值。铁路在经济层面上是现代工业化的结晶,在政治层面是现代行政管理改革的试验场,在文化层面是现代观念最有效的传播渠道。近代中国,铁路的政治性功能因时势转移而发生指向上的变化,即由铁路救国逐步转向将铁路融入构建以新型政治统一为核心的现代国家治理进程中。
准确把握"十四五"期间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能为实现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根据我国实际和《教育概览:OECD指标》,形成学前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并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成就及国际比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对"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进行目标设定:总体水平显著提升,现代化水平取得重要进展,在各项主要指标方面达到或接近中等偏上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具体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学前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0.6%,生均学前教育
中国特色现代教学论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的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与特点,又结合现代中国学校教学实践样态而形成的教学论学科体系、教材体系、话语体系的总称。中国特色现代教学论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借鉴与探索、孕育与初创、成熟与完善三个阶段。中国特色现代教学论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经验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现代教学论形成与发展的理论保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现代教学论形成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中国本土教学实践研究是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现代教学论的深厚基础。中国特色现代教学论的完善发展要
自20世纪末,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扩张,高等教育从精英主义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扩张过程重塑了普通大学和精英大学的相对机会结构,从而影响了高等教育机制对社会分层的作用。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探究高等教育扩张背景下的异质性收入回报及其归类机制发现,扩张前的精英主义阶段,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的收入回报无显著差别,都显著高于高中教育,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会获得更高收益,表现为"门槛式"回报;而扩张后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重点大学的收入回报显著高于非重点大学,但非重点大学与高中教育的收入回报无显著差异,此时
已有研究表明,相比普通同学,班干部能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但因为研究方法的局限,我们无法知道,这两者的相关是因为班干部"身份"导致更多学习机会,还是因为它们两者共同受作用于其他因素。研究利用4 026位初中学生的有效数据,运用倾向值匹配法来解决班干部"身份"估计效应的推断问题。结果表明,班干部"身份"确实可以独立地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而且效应不小。研究发现对于我们改进班干部制度具有直接的政策启示。
研究者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巨大分歧是教育学不成熟的表现,但教育实践跨度大、参与者众多,教育研究要面对不同性质的问题,满足不同主体的要求,单一的方法论难以应付。根据生成教育知识的基础和依据,可将教育研究的范式分为基于经验的、基于逻辑的和基于体验的三种。经验研究基于人类共同感知和形式逻辑,可定量亦可定性,具有最好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基于逻辑的规范研究主要使用分析判断、公理推理、反思平衡方法;体验具有个人性、社会文化性和人类共同性,但体验研究的合法性经常面临挑战。从可靠性和准确性角度看,能经验研究的问题,不用逻辑思
滕大春先生(1909—2002年)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史学家、比较教育学家,被公认为新时期外国教育史学科的奠基人。一、民国时期的学术生涯和学术探索民国时期是滕大春先生教育学术探索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扎实的学术训练和教育实践活动为滕大春先生一生的学术探索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续汉志》注引《物理论》“(黄巾)不将尺兵”等语,给我们提供了探考黄巾不同于多数史籍所塑造之形象的突破口:从黄巾的武器操备、移动路线及其兴起过程中地方与中央官员的反应情况等诸多方面,可以透见黄巾运动的初始动机并非直指颠覆汉家;其教义、组织与口号有效承载了他们的宗教诉求,据此可判断黄巾运动乃为时人“太平”理想的一次集中表达。通过对西汉以来“致太平”思潮及《太平经》主旨的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太平经》之救世神学与黄巾祈望更新天地、招致“太平”的宗教理想深相契合,表明两者具有思想上的内在统一性。黄巾的行为最终脱离
中央芭蕾舞团的“法盲”声明,是现代法治回溯历史,建立起对文艺的治理者身份的产物。认识这个历史过程,关键在于梳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文艺法律政策的关系。《红色娘子军》著作权纠纷案反映了,通过确立个人产权来解决分配不公的逻辑和不断完善的《著作权法》,从而悄然完成了从集体权利到个体权利的置换。但这一产权逻辑与劳动者享有果实的逻辑与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文化生产机制均发生激烈碰撞。为了获取伦理正当性,该逻辑借力现代言论自由来消解红色经典,但由此造成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的紧张关系,政治伦理无法重建,这一后果的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