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网络的亲密接触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wenjian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中国大踏步地进入了数字时代,计算机、网络、手机已深入到千家万户,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6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7次调查报告,截至到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为6.20亿。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数字时代的到来冲击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特别是交流与信息传递方式,过去我们是通过面谈、书信、电话进行交流,而现在人们则借助短信、网络、QQ、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手段进行交流,时代的变化,也影响了青少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2014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青少年网民规模继续上升。《报告》显示,截至到2014年12月,中國青少年网民规模达到2.77亿,占中国青少年人口总数的79.6%。中国青少年新增网民为2072万,增长率为8.1%。由此可见青少年网民队伍的庞大。由于青少年接受能力强,对新兴事物接受快,所以他们无疑是数字时代的主力军,这种变化促使我们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改进教育手段,特别是德育教育更应该先行一步,以正确的导向深入学生的思想,借助网络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下面我通过本班级运用网络教育的案例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模式。
  一、积极关注网络有利资源和学生的闪光点,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心理学阐释一种观点为“积极关注”,意为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关注人性中积极因素,激发人的潜能,促使人格发展。根据这一心理学原理,我们对待任何事物也要关注其有利的一面,发展有力点,变不利为有利,我们不能一味地看到学生们沉溺于网络,影响学习和生活,观看一些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有的学生网络成瘾,罹患心理疾病走向死亡,我们要看到发掘网络的优势,例如信息量大,信息传播速度快以及传播面广等。所以基于以上对网络的分析,作为教师从心态上平和了很多,不再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心理学认为当情绪平稳,心态平和时,人在看待问题时就比较客观,所以我能比较冷静地观察学生对网络的热情一事,根据我在我班刚入学的调查,我班95%学生家中有电脑并可上网,其中30%学生每天晚上上网达4小时以上,有三名同学几乎是通宵与网络亲密接触,此外100%同学拥有手机,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有手机依赖症,经常把玩手机,时时上课偷看手机信息,以上状况影响了班级管理,上课时,相当一部分同学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甚至有些同学把教室当成卧房,沉睡一天。学生上课经常偷看手机信息并偷发微信,而且由于长时间上网,沉溺暴力网络游戏,使本来处于青春躁动期的孩子,脾气更加暴躁,班级里经常发生同学之间的冲突,面对这样的状况,我观察到我班的一位学生,他也是网络迷,我了解的情况是:该学生在一周之内至少有三个晚上沉迷网吧,周末几乎全天都在网吧里,每天上课就开始睡觉,教师讲课成为他的催眠曲,通过与该生谈话,我关注到他提到有时上网看小说,我就抓住这一契机,也许通过改变此生,就能改变全班的面貌。所以我开始关注网络小说,根据这位学生的爱好他喜欢历史小说,我开始为其下载了一些历史小说,通过信箱传递给他,但是事先给其规定可以上网,但是看完我发给他的小说就下线,第二天要把小说内容讲给全班同学听,我们师生达成了协议,经过一星期,该生上课状态有了好转,他因为接到了为全班同学讲历史小说故事的任务,所以每晚看完我给他的小说(我一般发给他一小时的阅读量),就把小说内容大纲准备出来,并练习讲述故事,所以大大缩短了上网时间,第二天他的故事讲得很精彩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他又受到鼓舞,有了成就感,注意力已从网络转向了网络只是学习的工具,这位学生的转变,正是教师运用积极关注心理学原理,挖掘学生身上积极因素,积极鼓励,发挥学生潜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利用从众心理,加强班级凝聚力,使网络成为班级交流的平台
  众所周知心理学的“从众”原理,所谓“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那么我们开展班级建设加强班级凝聚力,就可利用从众心理的优势,树立正确的行为模式和思想导向,确立良性的网络交流空间。以上提到的那位男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带动班里几名网络爱好者,建立了班级微信群,我每周都会设计一个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发到微信群里供学生讨论,比如,“专业目前市場动向”“行业目前岗位需求”“行业各岗位的收入情况”“中学生恋爱问题”“与父母对立问题”等,学生们通过网络查找资料,在群里发布,同时把讨论的结果在班会课上与同学分享,这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同学关注班级微信群,很多同学不再打游戏,而是加入了班级微信群讨论,大家的集体意识增强,班级更加团结向上,可谓众人拾柴火焰高,班级的微信群非常“火爆”,学生把其作为沟通交流的平台。
  三、根据人爱的心理需求,建立班级网络关爱家园
  据调查,我班很多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有的学生长期受父母疏忽,与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还有一部分学生家在外地与父母长期分离,所以这些学生缺失家庭的爱,他们大多在网络上交友甚至谈朋友,沉醉于网络虚幻的爱中,心理只是得到暂时的安慰。心理学家认为爱的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人的情绪就会低落,对外界反应麻木甚至对社会有攻击性,严重缺失者造成身体免疫力下降,给身心造成伤害,所以基于以上情况,我们班在微信群中建立了温馨家园,如果哪位学生心情不好,大家组成安慰团,每人在微信里献上温馨的话语。当一位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大家会集思广益出主意想办法,还建立了每日温馨提示比如“今天有雨,请带伞”;“明天降温请多穿衣”;“明天是母亲节,请为妈妈买礼物”等,班集体成为温暖关爱的大家庭,在网络中流出的是爱的语言,让很多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爱与温馨,学生们都以生活在爱的大家庭中而自豪。
  总之,利用青少年好奇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心理,其从众同时对同伴依赖相信的心理特征,以及对爱的渴求心理,通过网络这个工具与平台,使我们的德育教育取得可喜的成绩和良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初上高中,学习地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就如同建空中楼阁,初中基础差甚至无基础,所以一开始接触,尤其是抽象的、不可观察的宇宙环境,大气环境等,就感觉摸不着边际,再加上地理课理论性强、空间感强,学起来难免枯燥乏味,很多学生会渐渐失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在地理课堂上,少部分人表现得积极主动。绝大多数表现出无可奈何。上课时常常“不想学、不爱学、学不进去”,学习时也总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上课非常想认真听
期刊
一、心中有爱,以爱贏得信任,用爱感受心灵  一阵哭泣声传来,我不时地望着,声音越来越近了,原来是我们班新来的小朋友轩轩。我走上前去蹲下身子抚摸着他,并且对他说:“宝宝,你怎么了,为什么哭呀?”他哭着对我说:“我想妈妈了。”听了这句话我心想:对每一个新入学的孩子来说这都是一个过程。因为每个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当他离开了家庭这个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幼儿缺少了依靠。这时教师就要做他们
期刊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们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没有真诚的爱,就无法打开学生心灵之门,就不能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就无法做到对症下药。只有用滚烫“爱”字的热情加以暖化,说鼓动上进的话,不说讽刺的话,才能使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真正体验到“爱”的温馨,扬起风帆,增强学习信心,奋发向上。  由于学校课程调整,
期刊
一、幼儿园生态环境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当代儿童研究中的生态化观点认为,儿童是在特定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及发展结果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外显或内隐的背景因素的影响。这些背景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儿童生态学将儿童放置于其生存与发展的真实环境之中进行研究,认为儿童的行为及其状态与其背景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儿童的发展是“不断成长的有机体与其所处的不断变化着的环境
期刊
这世界除了心理的失败,实际上并不存在其他的什么失败,只要不是一败涂地你一定会取得胜利。奥斯丁的一句话深刻揭示了心理健康对人生的重要性。集体生活是绝大多数人将经历的。幼年的集体生活是人走向社会的最初动力,是人们心理健康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旦人缺少了集体生活的经历,往往无法形成独立的人生观,终其一生都是悲剧,可见心理辅导对人生的重要作用。如何正确使用教育心理学去保护学生敏感而脆弱的内心是每一个教育
期刊
一、我国中学生性健康教育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性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性教育的禁闭阶段(1949-1977年)、性教育的萌动阶段(1978-1987年)和性教育的发展阶段(1988年至今)。几十年不间断的对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近些年来,我国性教育的话题更是被广泛涉及,但总的来说中学生性健康教育仍然处于缺失状态,受传统思想的
期刊
我现在已经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了。说起自己成为特岗的这三年,很平凡但有酸、有甜、有苦、有辣、有咸、滋味很多,但终归是充实、有意义的。在此过程中,我体会到爱与责任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核心要求。在这里,我愿将我自己感悟颇深的两件事与大家分享。  一、爱  爱有很多种:亲情之爱、友情之爱、师生之爱等等。其中,教师对学生的爱,可以称之为教育爱。教育爱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产生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自觉、真诚
期刊
我国教育改革面对的一个新课题之一就是人文教育。而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只能通过日积月累的培养和实践。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小学阶段,夯实语文的基础是前提,然后是如何培养小学生得到人文素养。我们可以从重视基础说起,然后就是提高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效率,教师要把课程设计得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兴
期刊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了解我国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字、传统节日和饮食方面的民族风情。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收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  二、过程方法  通过收集、处理资料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感受我国民族风情的多姿多彩、令人神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对各民族的民族风情感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少数民族的文字、传统节日和饮食方面的民族风情。  教学难点:
期刊
有这样一个事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过去,一到深秋浓冬,有些农民就利用农闲时间上山去挖树疙瘩,用以烧饭或取暖。但有经验的农夫在冬天从不挖树疙瘩,而是在春天以后才挖。他们认为这样才不会“错判”有些树疙瘩之“死”。  农夫的这一观点和做法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怎样的启示作用呢?我认为,农夫的观点充分显示出农夫的经验和胸怀,春天以后才挖树疙瘩的做法说明农夫既了解树木生长的规律性、阶段性,又认知认可树木生长时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