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导学”到“自学” 变“想读”为“乐读”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tao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英语阅读教学实质上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即促进学生实现从想读、会读、善读到乐读的提升,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技能、涵养精神、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过程。
  【关键词】阅读教学;过程;想读;会读;善读;乐读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3-0133-03
  【作者简介】韩炳华,江苏省邗江中学(江苏扬州,225009)课程改革委员会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学英语学科专家委员,扬州大学硕士生导师。
  在英语语言学习与测试中,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得阅读者得天下。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维能力不强也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与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语言知识、轻文本理解;重表层理解,轻深度反思;重简单输入,轻有效表达”,特别是应试教学中的“重学习结果,轻阅读过程”的做法不无关系。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王蔚老师在本次“杏坛杯”展评中展示的阅读课,很好地体现了活动主题:让学习真正发生。王老师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通过精心组织各种学习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从想读、会读、善读到乐读的提升。
  一、想读
  所谓“想读”,即教师通过优化阅读内容、设置阅读情境等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教师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给学生读什么的问题。选材时要重点关注:1.知识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2.人文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小说、戏剧、散文等;3.时代性,紧扣时代脉搏,让学生及时了解社会重大时事和最新科技成果,兼顾工具性特点。其次,为学生营造阅读氛围。以“新、奇、巧”增加趣味性,使学生总能在学习中有耳目一新的感受,始终保持较高的学习欲望。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教学活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增强针对性。教学情境必须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符合现实特点的情境下学习,实现生活化。
  本课王老师选择的是美国短篇小说《回家》Going Home,其最早刊登于1971年10月14日《纽约邮报》,作者是Pete Hamill。讲的是一位刚经过四年牢狱坐长途车回家的男子Vingo的故事。这个故事当时曾经感动无数读者,已成为美国短篇小说的经典之作。
  笔者认为,课堂导入一定要简洁明了,直入主题,为阅读活动留下宝贵的时间。王老师以讨论“玫瑰”“黄丝带”的象征意义导入阅读话题,尤当知道yellow ribbon的典故来源于即将阅读的小说,学生兴趣盎然,导入可谓事半功倍。当然,如果课前再循环播放当年根据小说创作的《老橡树上的黄丝带》这首风靡全球经久不衰的歌曲,上课就让学生寻找歌曲背后的故事,这样的阅读导入可能效率更高。
  二、会读
  “会读”就是教会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技巧,针对不同文体自觉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具体说,就是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并运用阅读策略,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理解长句、难句的能力,提高其阅读水平。帮助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推理判断、猜测词义、理解文章结构、理解图表信息、理解逻辑关系、理解作者意图。引导学生欣赏英语文学作品,正确评价所读文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王老师紧抓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来设计教学活动。
  Ⅰ. Reading for the gist(了解大意)
  此步骤教师设计了四个问题:When did the story happen? Where did the story happen? Who is the main character in the story?What happened to the main character?组织学生快速阅读,搞清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小说以乘坐长途汽车的三个男孩和三个女孩的视角展开。故事发生在一辆长途汽车上,时间应该是春天,汽车的起点是纽约,终点则是佛罗里达。小说围绕主人公Vingo推进。
  Ⅱ. Reading to build skills(发展阅读技巧)
  本环节,教师根据故事的发展,分段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
  小说的前3段,教师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会推断。第一个问题是What’s the purpose of the young people’s journey? 在这里the gray cold spring of New York与佛罗里达的golden beaches and the tides of the sea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告诉读者他们是去度假。第二个问题则是要求学生通过对主人公Vingo的外貌(dusty face, dressed in a plain, brown ill-fitting suit, fingers stained from cigarettes)和动作(never moved, chewed the inside of his lip a lot, frozen into some personal cocoon of silence, sat rooted in his seat)的描述,推测他的社会地位和心理活动。第三个问题要求学生回答第三段中划线部分“the young people began to wonder about him, trying to imagine his life:Perhaps he was a sea captain, maybe he had run away from his wife, he could be an old soldier going home.”的作用。正是主人公的行为举止与年轻人的兴高采烈格格不入,引起了他们的好奇与关注,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说的第4~20段,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对话,重点阅读两段对话,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对话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发展的。从对话分析中加深对主人公的身份、过往与期盼的理解。
  第21段,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行文的基调,尤其是对关键句子“Vingo stopped looking, tightening his face into the ex-con’s mask, as if fortifying himself against still another disappointment.”的理解,当汽车驶近家乡小镇时,Vingo因为巨大的心理压力不敢向外看,近乡情怯,溢于言表。作者为故事高潮的到来做好了铺垫。
  最后两小段是小说的结尾。在年轻人的欢呼声中,在满树黄丝带的欢迎下,主人公慢吞吞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向车子前面走去,准备回家。这时,小说达到了高潮,戛然而止。教师提问学生Vingo到家会受到什么样的欢迎?作者为什么没有继续描述?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手法。
  Ⅲ. Reading to appreciate(阅读欣赏)
  本环节,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重点研究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塑造。教师给学生提供一组形容词,如outgoing, patient, regretful, optimistic, shy, understanding, bad-tempered,要求学生做出选择并提供证据。引导学生通过重读、讨论,学会从人物外貌、动作、对话等着眼,分析人物性格。
  Ⅳ. Reading for thought(发人深省)
  经过层层推进,步步为营,此时讨论小说主题水到渠成。我们可以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感觉到主人公夫妻之间的深厚情感,体会到普通人之间的相互关心。从而表达出了作品的主题,即人与人之间,不管认识与否,都应该有一颗关爱之心。如果到此处组织学生讨论黄丝带的象征意义,会引起更深刻的思考。正是小说表达的这种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关爱主题,使作品超越了种族、国家,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黄丝带不仅在美国,甚至在全世界,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象征,表达人们对不幸者的深深祝福和关爱。
  三、善读
  所谓“善读”,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会更有效率地读、更有意义地读。具体到本课小说阅读的特点,除了训练学生基本的阅读技巧,例如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主题思想等进行理解外,还需要进一步深度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甚至对作者的创作风格加以研究,并结合当今生活,挖掘作品的现实意义。
  Ⅴ. Sharing experiences(分享经历)
  Think of a time when you had to decide whether or not to forgive someone. You may describe the experience by answering the questions below:
  Who was the person?
  What was your relationship like?
  How did he or she hurt you?
  What was your decision?
  How do you feel about your decision now?
  王蔚老师设计了一个口头表达练习,要求学生回想自己曾经有过的艰难时刻,那一刻你的决定是不是该原谅某人。同时,她给学生设计了一组问题,提供支架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他们的表达任务。
  上面这个练习训练的是与小说相同主题的表达输出。事实上,小说《回家》的故事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无华,整篇作品较为短小,但又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我们完全可以对作品本身进行深度解析,要求学生再读小说,寻找作品中的冲突对比之处,细细品味这些冲突对比是如何推进主题升华的。例如,“纽约灰暗寒冷的春天”与佛罗里达的“金色的海滩和大海的潮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整个作品充满了丰富的内涵且耐人寻味。在另一方面,小说运用一种隐喻的修辞手法暗示了故事的结局。再如,在主人公出场时,公共汽车上他的穿着举止与当时的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再如,在小说的结尾,当看到满树的黄丝带,“欢呼雀跃的人群”与“慢吞吞”回家的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平静的外表下必然是无比激动,他的身上表现出矛盾的统一,作品也通过这种方式将冲突一步步推向了高潮。
  我们还可以对小说中人物对话进行赏析。例如,小说中的第一次对话,女孩问“你成家了吗?”Vingo的回答是“不知道”。作者这里运用了悖论的修辞手法。主人公的回答看似荒谬却是当时情况的真实陈述,生动地刻画出了他此刻的矛盾心情。一方面,他依然深爱着他的妻子,期许能够保持婚姻关系。另一方面,他又明白主动权掌握在妻子手中,此时的回答可以说是无奈而又伤感。
  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主人公Vingo的性格特点,他的妻子没有出场,我们能否让学生分析他妻子的性格特征呢?照片中的女人有一种朴实的美(handsome in a plain way),这样的描写实际上对故事的结局也是一种暗示。结尾处她仿佛化身为老橡树,树上的黄丝带,仿佛是她的手臂,在空中挥舞着,欢迎着浪子回头。
  当然,品读文本的形式多样,重点是教师根据教学具体情况,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地安排阅读活动,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体验阅读的过程。
  四、乐读
  “乐读”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这时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同样,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培养终身阅读者。而任何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初始阶段的严格训练。
  王蔚老师布置的作业有两项:一是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书面写作,将口头表达变为书面表达,与同学分享并提交到教师的邮箱;二是朗读、欣赏小说。这起到固化课堂学习成果、深化文本理解,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作用。
  要促进学生从“阅读”到“乐读”的转变,教师要让学生做到:1.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注重读的深度,养成运用圈、点、画、注等方式把所思所感及时记录下来的良好阅读习惯,以便交流;注重读的广度,经典诗歌、戏剧、短篇小说、小说、散文、报刊时文、科普等均有涉猎;注重读的精度,优美词句、精彩片段都是学生进行语感训练的范本,要熟读品读,提高阅读训练的实效性。2.读写结合,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receptive skills或input 的过程,如果没有输出,其效果很难保证,也不能够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3.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通过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质,在阅读中获得快乐,获得成长。
  结束语
  往小里说,阅读是个体行为,是我们获取知识、培养技能、涵养精神、共享人生的有效途径;往深处想,阅读更是社会行为,是社会文明传承的纽带,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竞争力。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搭建一个“阶梯”,不断递增文章的复杂性及理解的深刻性,培养终身阅读者和跨文化交流的表达者。
  【参考文献】
  [1]韩炳华.将“读写结合”落实在“过程”[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5(04).
其他文献
【摘 要】用开放式的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整理章节知识体系,构建思维导图。用小组合作的复习方式,互助解决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构造自主发展、在学中立的课堂新质态。  【关键词】互助学习;复习课;“立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8-0015-03  【作者简介】1.沈翔,江苏省南通市第一初级中学(江苏南通,226001)教师,高级教师
【摘 要】当下的语文教学界显得有些浮躁,马伟平老师凭借其韧性、静气和人文气息显得卓尔不群。他坚持研习“结构尝试教学法”,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结构与体系,追寻语文教学的“融通”之境。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思考;结构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6-0072-01  【作者简介】严华银,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南京,210013)副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19-0019-03一、设计思想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主题式“情境—任务”的形式,将化学知识逻辑、学生认知发展、真实情境与问题、任务与活动、表现与评价5个方面交织和融合,使得学科核心知识在情境中再建构与创造。其中,学
【摘 要】高阶思维往往与深度学习紧密相连,在阅读教学中展开深度学习,需要将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巧妙结合,引发高阶思维活动,指向思维品质的进阶。阅读教学经历“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价值与评价”等阶段,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阅读,引导学生的思维层次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迈进。  【关键词】阅读教学;深度学习;高阶思维;思维进阶  【中图分类号】G63
【关键词】写景抒情散文;教学路径;初中语文  写景抒情散文往往表达精美、意味隽永,如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中的课文《昆明的雨》便是一篇值得一读再读的优美散文,它彰显了汪曾祺先生语淡情浓、韵味悠长的语言特点。现以此课为例,对写景抒情散文的部分典型教学路径进行一些梳理,以待方家补正。  一、语用为根基,引导学生由内容理解走向情味深处  语文课姓“语”,无论怎么教,怎么学,都不能失了“语用”这个根。对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科融合;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03-0066-02  【作者简介】1.孙国飞,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宁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00)副校长,高级教师;2.庄胜利,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宁中学(江苏连云港,222000)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  随着我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中学阶段的课程融合得到了更高程
·主持人语·  初中生初涉社会,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习惯通过各种感官接触、了解外界的事物和现象,体验认识世界的快乐。因此,当前迫切的问题是解决初中生在文化价值取向选择上出现的困惑、迷惘,想方设法培育他们识别文化价值的内在机制,强化与提升他们良好的文化判断力,引导他们沿着社会所期待的方向发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广大初中学校积极稳妥地用文化力量来提高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时效性
【摘 要】基于多年的课堂观察,发现初中英语阅读课第二课时的教学在语言运用、情感体验、阅读思维等方面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以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4 Reading II Gulliver in Lilliput的教学实践为例,立足游戏活动、交互协作、问题引领、角色表演、读写结合等途径,可以有效消除语言运用、情感体验、阅读思维等方面理解上的误区。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第二课时;理解误区;
[摘要]問题解决能力是学生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需要家长转变看问题的视角,将问题转化为一项待提升的能力。作为教师,应积极指导家长学会这些技能,帮助家长游刃有余地应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教育问题。  [关键词]教育问题;能力;技能习得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71-0067-02  一、案例呈现  “我不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新型师生关系中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但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教师权威以及“师尊生卑”的师生关系发生了动摇。再加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家庭教育、学校环境及社会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生挑衅教师现象日益凸显。如何正确处理班级管理中的师生冲突事件,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一线教师需要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