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及林间自在啼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e2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工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文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既然如此,如何使朗读在古诗文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呢?下面笔者依据新课标谈谈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古诗文 情景 时机 范读 方式
  
  知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作者是文天祥,却不知道它出自哪一首诗;知道《天问》的作者是屈原,却不能背诵出其中的任意一两句……在本校近期举办的“第十届读书节暨古诗文朗诵比赛”活动中,此类现象比比皆是。现在中学生学习古诗文存在“速食化”倾向,应引起我们广大师生警惕。
  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古诗文教学才能挣脱功利化的枷锁,才能让学生学以致用,更有实效,下面笔者依据新课标谈谈古诗文的“朗读”艺术。
  一、善于营造情境
  现代中学生距离古诗文年代久远,不容易理解,因此要反复朗读,带着美好的感情投入朗读,尽情发挥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建构出形象生动的画面。但仅仅依靠文字、声音的媒介,仅仅依靠想象而入情入
  境,往往比较单调和空泛。因此,可采用背景音乐、图像再现、视频剪辑等手段来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共鸣性的空间,这样朗读者可以更充分地亲近文本。营造朗读情境,要做到境与情的和谐,才能激发学生准确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如在上《桃花源记》时,配一曲古筝乐,带着郊游时欣赏美景的享受心情,贴近桃花源人惊讶叹惋的脉搏,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听了有置身其中的美妙感觉。
  二、善于把握时机
  阅读鉴赏课往往是朗读、讲解、赏析、讨论、问答等多种活动方式交错运用的,什么时候采用朗读的方式,采用哪一种朗读方法才能取得好效果?这是值得斟酌的。为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了解其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可在讲析前指名学生朗读;为激发学生阅读鉴赏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在讲解中穿插播放专家朗读;为巩固对文本的识记,可在讲解后组织反复齐声朗读……朗读时机的选择,概言之,主要有讲解前的朗读,讲解中的朗读,讲解后的朗读三种。讲前朗读,是为进入文本预热,要求将字句读通,音节读准;讲中朗读,是为深度阅读加温,要求读出情感滋味;讲后朗读,是为积淀内化铺垫,要求读熟,烂熟于胸。
  三、善于运用范读
  范读是古诗文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专家范读、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是阅读鉴赏课堂教学中的常见方式。范读具有很强的榜样效应。专家范读,主要是借助音频、视频媒介来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在语音的标准性、朗诵技巧的专业性等方面,无疑具备普通教师和学生较难企及的规范,是可供教师与学生临摹、借鉴和研讨、探究的标本。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专家范读,有助于营造艺术美的氛围。教师范读,是教师本人在课堂上的示范朗读,可能在语音的标准性、朗读技巧的专业性上会逊色于专家朗读,但由于真实的在场性,只要教师能以饱满的感情和专注的态度朗读,沉浸到文本中去,一样可以激发起学生热爱古诗文的兴趣。
  四、善于变换方式
  在阅读鉴赏的课堂教学中,如果采用单一的朗读方式,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朗读方式要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教师要善于灵活变换多种朗读方式。选择与变换朗读方式,应该考虑到古诗文的体裁、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具体特点,采用领读、接龙读、分组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读等。比方说长篇叙事诗,带有多个人物角色且多有人物对话描写的,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以促进学生对人物性格形象的感知与理解;而近体诗,如绝句、律诗等,可采用个别读或齐读的方式,更有利于体悟作品的情感。
  学习古诗文,只有以多读、熟读为基础,才能形成和提高古诗文阅读能力。学语言,关键是练,教学古诗文要朗读也是练,而且是重要的练的观念。不仅教师的讲要以学生的朗读为基础,学生的练也要以朗读为基础。因此一定要把朗读作为基本的教学环节与词意、句意、文意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恰当地安排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它在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中,特别是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要改变那种讲完课文后才要求朗读的做法。教学古诗文,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诵。每篇古诗文都要反复朗读,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达到熟读成诵。这样长期坚持,养成习惯,古诗文的阅读能力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3]王尚文.语感论.2000年.
  [4]魏书生.魏书生语文教育改革探索.1986年.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江宁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给每一位历尽“风雨”的语文教师带来了希望。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课程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精神”的提出,无不让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欲借课改春风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但喜悦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意识到,语言课程的改革应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历程,不是转瞬即逝的“跟风运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能不能将课改落到实处,
[摘要]“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在政策层面开始尝试由“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向“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回归。这一政策转向体现了转型中的乡村社会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应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挑战的有效举措。在实行农村学前教育政策转向的过程中,我们建议有关部门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农村幼儿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农村学前教育投资与管理体制的再调整;农
在过去传统体育教学中,每到一学期快结束时,在体育课上学生就问:“老师,我们还测试吗?究竟测什么啊?”有的学生还问:“老师,是不是测800米跑啊?”还有的学生说:“可不要测体能跑啊,我可跑不下来。跑不及格怎么办?”,“我惧怕上体育课,又是跑,又是跳,一点都不好玩,还要测试!”也是一部分学生的心声。  模块教学实施后,又到了一个学期结束时,在上选项健美操课的学生开始说了:“老师,现在我很渴望上体育课,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在当前小语园地,许多“新概念”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涌来。那么,当“生成”成为时尚、“探究”成为新宠、“朗读”成为标签、“点拨”成为流行之后,语文课堂真的就“新”起来了吗?“千金难买回头看”的古训提醒我们:在慷慨豪迈地阔步前行的同时,也必须带着那颗“驿动的心”做一次“再回首”,甚或“常回家看看”!  一、课前预设与现场生成  在当前的课堂中,“预设”
[摘要]教师可以少先队活动中的传统文化为源,构建立体化的音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融合戏曲,构建更快乐的音乐教学;融合书法,构建更丰韵的音乐教学;融合诗词,构建更美好的音乐教学。通过融合教学,彰显音乐教学的人文之美、情韵之美、生命之美。  [关键词]少先队活动;传统文化;小学音乐;立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6
摘 要:学生的二轮复习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是主要时间由学生支配的过程,是学生把新的经验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所储存的地理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和组织应用的过程。二轮复习,做个勤学生和做个“懒”老师,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复习策略。  关键词:09 高考 地理二轮复习 自主复习    理论支撑1: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
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简单分析一下: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1.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新课程下,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型教师转向创新型教师;
摘 要: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多媒体教学并未取得人们预想的效果。其原因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如何设计和合理使用课件。多媒体课件的实用性、艺术性、适应性、交互性成为设计中应注意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教学    目前多媒体教学愈来愈受到广大教师们的喜爱和推崇,更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因为,多媒体课件改变了过往以学生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它通过将文字、声音、图像、
摘 要: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将化学实验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实验在地位、功能、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而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实验教学 新课程 科学探究 绿色化学    研究目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
新课程改革在我县已推行了五年,广大教师的教学思想、观念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改变着。近几年本人深入课堂听了很多节小学语文课,听后思考,虽然新课改理念已经逐步渗透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但在课堂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转变力度不大,课堂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如何提高实效性,这里本人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低效现象及成因    1.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