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多媒体课件为课堂教学推波助澜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62r5134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多媒体教学并未取得人们预想的效果。其原因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如何设计和合理使用课件。多媒体课件的实用性、艺术性、适应性、交互性成为设计中应注意的首要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教学
  
  目前多媒体教学愈来愈受到广大教师们的喜爱和推崇,更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因为,多媒体课件改变了过往以学生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它通过将文字、声音、图像、图形、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集成在一起,使知识信息来源更为丰富,容量更大,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它不仅使传统的课堂变为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虚拟教室,使以讲解和板书为主的教学模式变成为文本、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共存的新型教学模式,而且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从呆板、单一、顺序的教学内容安排转变为生动、多彩、跳跃式的教学内容安排。
  多媒体课件的巨大优势更在于它能实现对信息表现形式的选择和控制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信息表现形式以及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结合程序,在顺序、符号等方面扩展人的信息处理能力。它展示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套图文并茂的有声教材、视听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与校园网络Internet相连接的无限衍生的教学系统,这些正好符合面向全体、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先进教学理念。
  当然,在肯定其优越性、先进性的基础上,我们有必要对当前小学多媒体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简称)课件换个角度去审视、认识和发现,以便更加全面、客观地对课件的设计、使用及后期管理做进一步的反思和探索。
  作為一个课件制作者,我们都熟知制作一个课件必须经历选题、编写脚本、准备素材、制作合成等几个环节。一个较好的课件凝聚着制作者的智力和人力。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目前的多媒体使用往往存在以下三个现象:
  1.片面追求形式、花哨,为使用而使用。把CAI课件仅仅当作课堂教学的“装饰品”,把现在课堂当成是“传统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计算机课件”的简单相加,并且无课不用。有的内容形如动画片,反而起到了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的负面作用。
  2.使“高级幻灯机”和“电子黑板”的功能单一化。在某些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就是一名机器的操作员和画面讲解员,始终被具有封闭性的课件牵着“鼻子”走。这样的教学法失去了与学生的互动过程,让学生的兴趣仅仅停留在新颖好看的媒体浅层面上,难以发挥CAI的作用。
  3.使用之后的CAI课件,束之高阁,打入冷宫。不知道可以分解地取出课件中有利于自己教学的“课件碎片”进行“加工整合”,以至课件开发时间长,运用频率低下,形成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
  因此,课件的开发与制作,除了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驾驭Authorware,Flash,PowerPoint,FrontPage等制作工具的能力外,还得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突出教学重点是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基本前提。多媒体课件开发人员可能往往只注重于图、文、声、像等信息的有机结合,从而造成重点不够突出、难点不能吃透,忽略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是能提供直观和生动逼真的图像,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构建良好的交互环境
  交互环境包括整个人机界面所用的颜色、文字大小、动画、背景等信息。所有的这些信息都将直接为人体的感官所感知。因此,良好的交互环境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培养创新意识。
  3.一致性原则
  在多媒体课件中应采取相同或相似的用语、提示、组织形式和顺序。这样可以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和浪费学习时间,从而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4.相关性原则
  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过程中,开发者要注意将与所涉及内容有关的知识同时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较轻松地获取一些与此有关的知识,教师也教得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的出现不是取代教师地位的。它只是推出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在一种比较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有效地学习。多媒体课件只能辅助教师的教,辅助学生的学,并不能成为课堂主宰。
  6.帮助系统
  多媒体课件虽有操作简便的特点,但在一些关键的环节上可能使学生在使用该课件时产生疑问。开发人员往往注重课件主题的开发工作,而易忽视帮助系统的制作。假如开发人员想要使自己开发出的课件容易被多数人所采用,制作完善的帮助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总之,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课件制作者的编程能力、脚本的要求很高。一个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往往要花费很多的人力和物力,制作过程更是复杂、繁琐。所以,笔者认为:既然编制多媒体课件是每一位青年教师的“基本功”,那么,我们就要正视它,在制作前充分考虑到方方面面的细节,使得每一个多媒体课件都能发挥它原本所具有的那些功效,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
其他文献
學生们一提到作文课,就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不知从何下笔。归结原因,大致体现在:作文内容僵化,缺乏生活气息;作文训练封闭,堵塞写作思路;重知识传授,轻人文体验。那么,作为学生习作路上的指导者,我们如何为孩子的习作之路点亮一盏灯呢?习作指导课上到底该导些什么呢?  一、导出写作的兴趣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中,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克服我国传统教学长期存在的弊端。  我国传统教学的长处:学生基础知识和技巧扎实,计算推理能力强。我国传统教学的严重弊端:学生学得死板,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分低能,学多悟少,会而不明。  2.它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  3.它是时代的要求,人类的共识。    二、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
围绕在我们身边,贯穿于全身心的始終是“新课程”这个重要的词语。在过去一年“新课程”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我有过不少的收获,现在我所要考虑的问题是:对于“新课程”,我是否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换用另一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在我今年的教学实践中会不会有新的突破出现。  一年级艺术课程中有《校园里的发现》这一课题,我设计了教学活动“看一看”,在去年的教学过程中我的做法是:带领小朋友走到校园中去,老师就像是旅行团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给每一位历尽“风雨”的语文教师带来了希望。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新的课程目标,“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人文精神”的提出,无不让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欲借课改春风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但喜悦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意识到,语言课程的改革应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长期历程,不是转瞬即逝的“跟风运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能不能将课改落到实处,
[摘要]“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农村学前教育政策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在政策层面开始尝试由“以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向“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的回归。这一政策转向体现了转型中的乡村社会对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应对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挑战的有效举措。在实行农村学前教育政策转向的过程中,我们建议有关部门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农村幼儿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农村学前教育投资与管理体制的再调整;农
在过去传统体育教学中,每到一学期快结束时,在体育课上学生就问:“老师,我们还测试吗?究竟测什么啊?”有的学生还问:“老师,是不是测800米跑啊?”还有的学生说:“可不要测体能跑啊,我可跑不下来。跑不及格怎么办?”,“我惧怕上体育课,又是跑,又是跳,一点都不好玩,还要测试!”也是一部分学生的心声。  模块教学实施后,又到了一个学期结束时,在上选项健美操课的学生开始说了:“老师,现在我很渴望上体育课,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在当前小语园地,许多“新概念”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涌来。那么,当“生成”成为时尚、“探究”成为新宠、“朗读”成为标签、“点拨”成为流行之后,语文课堂真的就“新”起来了吗?“千金难买回头看”的古训提醒我们:在慷慨豪迈地阔步前行的同时,也必须带着那颗“驿动的心”做一次“再回首”,甚或“常回家看看”!  一、课前预设与现场生成  在当前的课堂中,“预设”
[摘要]教师可以少先队活动中的传统文化为源,构建立体化的音乐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融合戏曲,构建更快乐的音乐教学;融合书法,构建更丰韵的音乐教学;融合诗词,构建更美好的音乐教学。通过融合教学,彰显音乐教学的人文之美、情韵之美、生命之美。  [关键词]少先队活动;传统文化;小学音乐;立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6
摘 要:学生的二轮复习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过程,是主要时间由学生支配的过程,是学生把新的经验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是学生对自己所储存的地理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和组织应用的过程。二轮复习,做个勤学生和做个“懒”老师,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复习策略。  关键词:09 高考 地理二轮复习 自主复习    理论支撑1:地理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
新课程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独立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养成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简单分析一下: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1.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新课程下,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型教师转向创新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