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发现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rrorw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如何提高学生的发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新世纪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特别是对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尤为重要。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做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发现与创新能力应是小学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标志。因为,在数学解题中教师要力求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整体观察和整体思考,对于某些数学问题的能否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上,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又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及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目前,我们正在使用的新课程数学教材从概念的形成、方法的归纳、知识的运用等方面已为这方面的教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下面我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能力方面谈谈一些看法。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认为更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力求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更能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可以大大消除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结合嵊州是领带之乡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在班里举行了一次贴领带商标的比赛。在教学新课时,我联系贴领带商标的活动,可使学生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又如,在“小括号”的教学中我这样进行:先出示“8 6×5”与“6×5 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老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12×3 4=12×7=84(个)。
  这时我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我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得以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我通过这个实事例子,使学生懂得了先算括号里的数的道理。
  2.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地引出概念。
  例如,对于“面积单位”的内容,老师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引导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3.用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教师可在课堂上做一个游戏:有20根木棒让两位学生轮流提取,每次提取的木棒根数不能超过三根,谁拿完最后一根木棒,谁就获胜,让每张桌子的两位学生动手,最后由学生总结出获胜的规律,让学生有探索的喜悦。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教师可通过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班级“红领巾小银行”中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又如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老师赢。比赛结果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我还结合生活现实指出,如在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引导学生千万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3.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学生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我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我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我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我觉得上述这些教学方法,都有利于学生激发创新兴趣,树立创新意识,在数学教学中值得大大提倡。
其他文献
教学实录  课前让学生分别在两个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1)y=3x+3,y=2x,y=x-2和函数(2)y=-4x+4,y=-2x,y=-x-1的图像。  【点评】设计画一次函数图像既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如何画一次函数的图像。又为本节课学生合作与探究提供了素材。  温故而知新  1.作函数图像的步骤是什么?  2.一次函数图像是什么?如何快速作出它?  合作与探究  我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课前画
不等式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求解、证明已成为高考及数学相关竞赛命题的一个基本方向。同时,新课程改革又注重对学生能力培养及检测。因此,各类不等式考试命题中相应涉及一些重要不等式的应用,如Cauchy不等式、Jensen不等式,等等。下面笔者就Jensen不等式的应用作以下探讨。  一、重要不等式及相关概念  1.凸(凹)函数的定义。  设函数f(x)定义在某一区间上,对于这一区间上的任意
摘 要: 数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渗透德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对于教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本文作者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工作,从实践的角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做法。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 现状 方法    一、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教育的现状  1.数学教师的观念依旧未曾改变。  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教师逐步地改变了以前的课堂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教学逐步减少
西宁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钢)是1964年动工兴建的“三线”企业之一,是中国西北地区唯一的特殊钢生产企业,是中国四大特钢企业集团之一,经过55年的建设发展,已由
期刊
摘 要: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进一步推广和渗透,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重点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激发学生兴趣、直观教学、动态演示、再现认知过程等方面对数学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倡导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运用这一手段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课堂教学 作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业的进一步推广和渗透,中学数学教学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上的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改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情境,发散学生思维,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成功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 学习动力 学习兴趣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也是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善于质疑、勇于探索、相互合作的课堂学习环境,让课堂焕发出蓬勃
当今社会正在向信息化方向高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深深地影响着整个世界,也深深地改变着数学世界。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数学思想变得容易表达了,数学方法变得容易实现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了。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对当代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使教学从传统的“一枝粉笔一块黑板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在应试教育观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应试化的,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中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所以我们要认真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学好生活化数学,用好数学乐生活”,让“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由于长期地受传统教育观念与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课堂上教师习惯通过大量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重灌输,轻探究”,学生虽“学会”不少的数学知识,但依然感觉“不会学”数学。在数学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习惯单一、被动的、依赖的学习方式。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未来的文盲不再
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关键。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何处,如何有效地施导呢?我结合实践谈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导”在设疑激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得积极主动,思维才会敏捷灵活。我十分注意在新课前几分钟采取各种形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能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