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敬立德,和谐育才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j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诚敬立德,和谐育才”是甘肃省天祝县第一中学的育人理念,这八字理念是校长蒋国栋同志于2005年在我校申报甘肃武威市市级示范性高中时提出来的。这八字育人理念既具有继承性,继承中华文化中优秀的遗产和精粹,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因而这个概念既具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又有动态发展的一面。
  “诚敬立德”,“诚敬”侧重于修业的内容,“立德”侧重于修身的范畴。对教师来说,“诚敬”是为师的根本,“立德”是立身的基础。古人把诚敬作为一切德行的基础,视“诚”为“五常之道”,视“敬”为“圣门第一义”。对于“诚”字古人说,“学者不可以不诚,不诚不以为善,不诚无以为君子。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所谋不以诚,则是欺其心,而自欺其忠;教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尔增人之怒”。它主要从进德和修业两方面诠释“诚”的重要。正因为进德修业是永无止境的,没有高度和厚度可言,所以这句话是从否定的一面来诠释“诚”字的。可见讲求诚信,对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必备的师德之一。“敬”是宋代理学家倡导的一种修养方法,最早出于《论语·雍也》;居敬而行简朱熹注(其意)言自处以敬。朱熹还说:“学者工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这样看来,“敬”这个字,孔子用来教育自己的弟子,春秋士大夫也常常提到:千言万语不离“敬”字。“敬”字当兼谨讲,通俗地说就要做到严肃认真。内则专静纯一,外则整严肃,这是“敬”之工夫;尊敬师长,以礼相待,这是“敬”之气象;每日检点,参乎省记,这是“敬”效果。
  怎样达到诚敬呢?它包含在三个如何对待:如何对待个人,如何对待别人,如何对待事业。诚敬对待自己,就是不自欺不当荡;诚敬待自己,“敬”字之上还需外加一个“谦”字,就是说做到“谦敬”二字。“谦得益,满招损”,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去重视别人,才能在修学为事上持之以恒,老而不佚。不谦虚的根源实处于不诚实。遇到问题便会狡辩信口抵赖,或随意搪塞应付。骄傲的表现很多“凡动口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由骄返谦难,由谦入骄易,所以时时事事要谦虚、谦和、谦逊、谦让。一个人不可无能但也不可逞能,无能则被人欺负,逞能则伤害自己。真正做到“有过人之行而口不自明,有高世之功而心不居”。诚敬待他人,“敬”字之上还需加一个“恕”字,就是说做到“敬恕”二字。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二字。“敬”就是恭敬,无论是对多数人还是对少数人,也无论是对地位高的人还是对地位低的人,都不要怠慢,这就是柔而不弱;衣冠整齐,态度严肃,令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而不猛。古语说得好“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善不大于恕,德莫凶于妒”。宰相肚里能撑船,做教师的应该让船在自己豁达的胸怀里自由畅游。诚敬待事业,“敬”字之上还需加一个“静”字,就是说做到“敬静”二字。从事教育功业就应该像农人尽心种田,商人专心趋利。人的天性本来是静的,只是后天染上了“欲”,因此必须通过节欲的工夫达到至静的境界。潜心执教,潜心教研,“只有极静时,真境产生处”。一天里不敬不静,常常导致疲劳困乏,整天焦虑过多,忧心忡忡,只好疲于应付,只好终日碌碌,最终一事无成。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能不能做到诚敬,这与立德是密不可分的。在修身之中立德最难。立德之所以难,难就难在它是个人化的。一个教育工作者热爱学生、认真教学,不应该别人要我这样做,而是由于自身的内心存在着一种帮助学生的冲动、愿望和要求,应该是为自己的生活而教书,应该是为自身的需要而教书,因为有教师的职业道德标准存在。一个人如果认为没有他人就可以放弃道德修养,那就达不到修身养性的目的。立德之难还在于它是无法言说的,是隐性的东西。做了一件好事不能向他人表白,做好事完全是积善承德。干了一件好事就向别人请功,喜欢在别人面前表白的人常常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的人。思想家荀子说:“吾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而“省乎己”并不难,难就难在“日”“参”二字上。只要我们每日检点,反省自己,就能达到立德标准。做到了“立德”就实现了“品正为范”;做到了“诚敬”就实现了“学高为师”。
  下面就是如何育人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和谐”的育人途径,和谐育才是和着时代的鼓点而产生的。和谐育才,就是要在管理、育人、教育的各个环节上追求人与人的平等、尊重、合作、协调、团结、沟通、宽容,为师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自由的发展空间。和谐不是放弃效率、牺牲发展速度,而是始终突出发展的主题,不断追求高水平高层次上的和谐;和谐不是放弃原则、一团和气,而是要不断建设目标、行动统一,具有较强向心力、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和学生集体;和谐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全校师生领会、体验、参与和行动。
  (责任编辑 黄晓)
其他文献
【摘 要】 构建和谐的英语课堂,主要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设置和谐的教学内容并运用和谐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和谐 英语课堂 构建    和谐是指事物各要素之间协调、有序发展的状态。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共识,和谐思想已是我国各行各业的基本指导思想。当前,我国教育工作者对于构建和谐课堂提出了诸多建设性的意见,但如何把和谐思想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结合新课程改革,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要求、课程目标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顺应这些变化,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变,不仅要启用新教材,改变现在的教学行为,而且还应改变对备课的传统认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要上好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首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备课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只有站在新课程资源等更高的视角去准备教学,才能真正贯彻新课改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促
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课堂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更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新课程改革中,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和方法措施,使课堂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可喜局面。创新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形式,使原本“安静”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学生们的合作、探究给沉闷的课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是,“热闹”之余,我们也不得不反思: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形式主
所谓求异思维,是指面对问题时沿着多方向思考,产生多种设想或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创造性思维中一种极为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高中生正处于心理、生理发育的黄金时期,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旺,喜欢猎奇,喜欢幻想,这些都是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求异思维的基础。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培育生态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就要激发学生
当代的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希望政治老师能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国际形势的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给他们以信服的解答,希望通过政治课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创新能力
一、案例背景    急救的实用技能应该成为当代学生学习的一门必修课。学生必须要掌握一定的实用技能,这样才能对突发事件进行必要的处理,将事故的伤害程度减少到最小,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处理赢得时间。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件事情,更让我认识到掌握急救技能的重要。    二、案例描述    那是1996年的初冬,学校出操,学生跑进操场,等队形散开准备做操时,站在我前面的张某还在移动着步子,像是在调整队形,就在他往后
思想品德课堂中的过渡是指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由一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或由这部分教学内容向那部分教学内容的衔接。而过渡这一教学艺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正好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完成这个认知过程,给学生以启迪,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进入课堂学习角色,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控制和调节能力,以强化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过渡艺术表现为水到渠成,自然流畅,下一个环节是上一个环节的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历来是让老师和学生感到头疼的一块,老师怕教,学生怕写。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希望与同行交流,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从信息论来看,作文是一个外界信息的输入、储存、加工、编码、输出的过程。信息的输入是前提,加工是中介,输出是结果,而这个“信息输入一加工一输出”的过程,全仗主体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离开了主体的主动精神,信息既不能輸入,也不能加工,更不会
曾经有许多老师拿着课题题目来问我,他(她)选择的题目好不好。他们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意思其实是向我展示他(她)选择的课题多么富有创新性,多么有价值。什么“在美术课教学中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发散思维的行动研究”等。首先得承认,这些老师的眼光看得还是比较远的。他们对当前流行的教育理论有一定的把握,拥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他们在观念上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做课题应该选择那些
经过多年对职业中学学生的了解、观察,我发现绝大部分学生由于中考失利,成绩不太理想未能进入一所较好的普通高中,被迫无奈才进入了职业中学。再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不怎么认可,职业教育的职业声望低;而现代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较高,接受职业教育无论是家庭和个人都会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总认为自己进了职中没有出息,很自卑,也很消极。他们在学校外面不敢告诉别人自己在职业中学就读,在学校内部也不敢参与各项活动,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