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教版高年级名家名篇的教学策略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qq9206448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的课本,一股平实清新的墨香扑面而来。尤其是名家名篇的选择与编排,更是匠心独具,意韵深远。
  
  一、 精彩纷呈的语言文字的典范
  
  名家名篇,无疑是语言文字的典范,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关键期,语言能力的发展主要靠积累与模仿,靠内化和积淀。因此,提供平实、规范的文本语言就显得尤其重要。苏教版高年级的名家名篇的选定就非常注意这一点,编辑们披沙拣金,“将孩子最应该读的、最喜欢读的、读了最有用的文化精品选出来并加以改编,奉献给孩子们。”选文从孩子学习语言的规律出发,语言规范平实,易读易懂,精彩亲切。
  
  二、 高尚博大的人文精神的礼赞
  
  苏教版小语教材的编者对汉语言文字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汉字不是无生命的僵硬符号,而是蕴含着中华民族性格的精灵。”“汉语有形象,有色彩,人文味道很浓,极富魅力。”“汉语是象形表意的文字,常诉诸形象,能给人丰富的感性认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探究能力。”以此学养和眼光选编的苏教版名家名篇课文赏心悦目,含英咀华。《广玉兰》《夹竹桃》均为名家为寻常花木写就的小文章,信笔写来,却尽显大家风范。《师恩难忘》表达的那份对老师的感激、爱戴与怀念之情,催人泪下。冰心笔下的海棠花和天真烂漫的孩子成了春天里最美丽、最永恒的风景。打开窗口看世界,对高尚的品德、美好的感情、睿智的理性的欣赏与追求是穿越时空的,是跨越民族和种族的。教材把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有机地融合起来,学生从中获得新的文化视角和审美意识。读了《船长》,维克多·雨果与哈尔威船长的身影将永远屹立在孩子们的心中,并明白什么是英雄,什么是责任。《爱之链》则穿就了人与人之间不断付出与收获的真情真爱……高尚博大的人文精神通过文字在学生幼小的心田里扎下根来。
  
  三、 广阔丰厚的阅读人生的基石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名家名篇课文为学生的阅读人生、终身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名家生平、阅读感动、心灵共振……都指引着天真的孩子去阅读,去追寻,去品味,去思考,去积淀,去成长……用一生的时间。
  定位准确,匠心独具,意韵深远的苏教版小学语文高年级的名家名篇给了我们一个无限宽广的舞台。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 把握名篇全貌
  小学阶段的高年级,“了解事件梗概,概括主要意思”是重要的阅读技能。概括是一种捕捉要点的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读书,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把文章由厚读薄,把长文章读短的能力。审视全篇,立足内容,把握全貌,无论对于促进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还是对于学生今天课堂上的品读以及今后更深层次的研读都是扎实的铺垫与基础。
  2. 聚焦精思妙语
  名家名篇堪称语言文字的典范与人文精神的礼赞,或谋篇布局缜密,或写作手法精妙,或语言叙述经典,或精神力量巨大,或风格氛围独特。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平均用力,是无法让学生获得丰厚的体验与由衷的钦叹的。所以,我们必须做到虔诚“三读”。一读,和作者对话,领会文本主旨;二读,和编者对话,把握教学意图;三读,和学生对话,预设学习活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将目光、心思、感悟聚焦到名篇最精、最妙、最实之处。像《记金华的双龙洞》,我们该聚焦于游记在交代顺序上的自然准确,在描述感受时的贴切真实;《船长》中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有力刻画值得我们细细揣摩;《草原》的优美语言、灵动画面,让我们与学生共同关注与欣赏。
  3. 共享真情对话
  名家名篇蕴含着作者对文字、对世界、对未来、对人生、对生命的理解与情感,这种理解与情感借助一个个静态的语言符号来表达与诠释。作为阅读活动的主体——学生,只有在与文本积极、投入的对话过程中,才能达到个性化解读文本的目的,也才能真正让每一个文字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学生与名篇的对话,是人在知识中的“适意安居”,是人在精神中的“自由徜徉”,是人与自我的“真诚交流”。
  (1) 渐次推进对话流程。学生与名篇的对话主要分三个阶段,我把它称之为与文本的三次亲密接触:第一次,学生整体感受,获得的是直感。第二次,学生融入作品之中,获得美感。第三次,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远视效应,获得回味感。通过与名篇的三次亲密接触,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释放心灵之歌的无边牧场。
  (2) 有效地运用对话方式,学生与名篇的主要对话方式有自读、品悟、入境、诵记等。
  自读。这是最主要、最自然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方式。以读代讲、代问;以读传知、悟情;以读启思、悟理;以读赏美、悟神……通过自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作者、学生彼此间的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心理场,从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的语文素养。名家名篇更要安排多层次、多方法、多角度、多平台的自读,让学生静下神来,沉下心来,自由、尽情地朗读某一个语段,某一个句子,甚至某一个词语;让孩子带着高质量、大容量的问题默读,不断增强思维的强度、深度和广度。
  品悟。这是一个比较、回味的过程。需要“品悟”的往往是名篇的精华,是最能显现语言文字魅力的地方,大到段落,小到词语,微到标点,都是反复推敲,精雕细琢之笔,甚至达到了“多一字嫌溢”“少一字则嫌欠”的境界,如冰心在《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写到:“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多美的文字呀!细细地品一品“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一群接着一群”“小天使”,渐渐的,味儿读出来了,孩子们的多、乐、欢,儿童如春色般丰盈的生机与活力,冰心对孩子纯洁深沉的爱都透过文字渗出来、溢出来,这美好的文字与美好的情感流进了我们的心中。
  入境。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 ,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与文本零距离地接触,真正把握文中角色的情感脉搏,与角色同步共振。“如果你此时就是哈尔威船长,你就屹立在舰桥之上,望着苍茫的大海,望着得救的人们,你会想些什么?”伴随着低沉的音乐,聆听海浪的拍击,阅读沉甸甸的文字,享受思维的张力,伟大的“船长”在孩子们的心中久久屹立,撼动灵魂。
  诵记。诵记语段,回味对话,孩子们将文本的、文本深处的,自我的、自我心灵深处的信息和情感汇聚成语言及精神的脉动久久回味……
  (3) 充分尊重对话结果。文学作品有其解读的现实性、个别性,每个人的生活背景、知识背景、心理背景不一样,在与文本的交流对话过程中,必定会产生个性化的阅读结果。作为蕴含着丰富文字、文化的名家名篇更是给予读者无限的解读与遐想的空间。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带有个性化特征的阅读结果,充分肯定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的阅读创造。
  (4) 真诚共享对话收获。学生与名篇的对话构成了教学中最生动、最美丽的画面。再加上师本的对话、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名篇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释放着自己生命意识的能量,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图式解读、同构文本,引起共鸣,这样,就以生命意识的流动为轴心,把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满足生命需要的活动”,变成“不断地改变经验,重组经验,不断地更新自我,增强自我的过程”。课堂成为共享真情的舞台。
  4. 拨动情感之弦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每一篇名家名作都是“情动之作”“情深之作”,教师必须充分地挖掘教材中的“情”,努力做到“心中有情”,以“师情”启“生情”,用亲切自然的体态语言,蕴含真情的教学语言,适时而发的激情语言,启迪学生情感的火花,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因此,在名篇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然地激发起学生的共鸣,以情动人,以情入文。激发真情的音乐,烘托真情的投影挂图,点燃真情的课件资料……学生迅速“身临其境”,“情”在文中,“人”在文中。真情的启迪,情境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已经点燃,但他们此时的情感是模糊的、粗浅的、暂时的。随着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的情感才逐渐清晰、深入、持久,才会最终达到“与文共鸣”的理想境界。而对话的过程也应是情感深入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抓住情感积聚的刹那,点一点、拨一拨。这样,稚嫩的情感就会闪烁出理性的光芒,升华成美好的情感。名篇、学生、教师、名家、共同感动,共同震撼。
  5. 链接名家人生
  翻开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的名家名篇,文后的《作家卡片》向学生们延展着名家们不平凡的文学与人生之路,为学生们提供着与文本共振的立体背景。课前读着《作家卡片——巴金》中的诗句“时光如水,巴金是金。真心真爱,深情深意。大智大悟,举重若轻。大作大家,淡泊宁静……”孩子们对这位世纪老人的人生与作品充满虔诚与向往。课后再次读起这深情的诗句,老人在《给家乡孩子的信》中蕴含的爱与真情在孩子们心中久久波动。小小的“作家卡片”把恢弘敛于平静,把华美收在简洁。名家成长的故事,代表作品的情节,人生遭遇的挫折,伟大人格的展现……都可以通过课堂链接、撒播与传递。
  6. 徜徉真诚阅读
  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名家生平、阅读感动、心灵共振……这一切导引着我们的孩子踏着名家的足迹,循着名篇的芬芳,去追寻、去积淀、去成长,去用一生的时间阅读。阅读因为真诚而自然,阅读因为真诚而持久,阅读因为真诚而美丽。让孩子们读读名家,了解他们的成长,品味他们的人生,感动他们的力量;让孩子们读读名家的作品,收获多样精彩,汲取文学甘霖,享受精神华章;让孩子们读读名家笔下的人物,徜徉完整情节,丰厚人性体验;让孩子们读读名篇中链接的相关知识,整合阅读体验;让孩子们读读同题作品,感受独特视角,提高文学素养……
  苏教版小学高年级语文名家名篇的教学研究是一个有丰富趣味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实践。
  (作者单位:苏州市平江实验学校)
其他文献
现在的机器人已经可以探测出空气污染、炸弹和一些简单的化学物质成分,但还是没有办法分清香蕉泥与薄荷油的区别。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员正在研制一种特质的鼻黏液来提高机器
张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从刊物上读过他,九十年代我又从苏教版小语教材中读过他,读得不深不透,但获益颇多。今天,我以“品读张庆”为题,以表达我对张庆和苏教版教材主编家珑等同志的敬重之意,还想读出张庆之品,读出他的学品、文品、师品和人品。  先谈读文章。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改革浪潮滚滚,我在“小学教学”等刊物上经常看到张庆的名字,他观察敏锐、文笔犀利、表达的观点很有见地,常常能抓住教育改革中带有倾向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学”语文而不是“教”语文已然成为共识。然而,对于为什么要由“教”转向“学”,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许多教师还多有模糊。笔者想就自己最近的研究心得和各位老师交流一番。    一、 为什么要由“教”转“学”    传统的“教学认识论”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直接“告诉”(教)的方式传递人类已有的文化知识。问题在于,这种直接“
再次到南京来,我非常高兴,特别是赶上张庆先生的文集出版和他语文教育思想的研讨会。我本来在桂林开一个儿童理论的研讨会,这个会还没有结束,但是我还是毅然决然地到这里来了,因为我个人对于语文教学情有独钟。虽然我是个门外汉,不太懂语文教学,但是我有深深的感受:儿童文学离不开语文教学,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一定要参加这个会,我是带着学习的态度来的。  对于张庆先生应该说我是很熟悉的,因为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中叨万字以上.在开放的语文教学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课内阅读的点缀.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如何从生活实际,学生实际出发有效开发小学生习作课上讨论的话题,为有效课堂的构建和习作教材建设添力?笔者想以自己执教的一节习作课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做法和思考。    一、 一节关于发型的习作课    一天,我在清脆的上课铃声中走进课堂,孩子们却惊奇地发现,他们亲爱的老师变了发型!顿时,孩子们炸了锅!有的捂着小嘴直笑,有的干脆惊讶地叫出了声,全然忘记了这是上课!  接下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感?经过实践研究,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 深情朗读,触发语感    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天性好动,因此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是十分必要的。  1. 范读激情。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相对较弱,在初学课文时,教师可将范读作为引领的一种手段,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动听的声音信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学生借助听觉形象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与教材、教参及相关资料对话的过程。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与文本充分地对话呢?    一、 要与文本的写作背景对话    现行教材中的课文不少都是由文学作品节选、改编而来的,无论是作者、编者,都会在创作、改编、节选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渗透着个人的思想认识和情感体验。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
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地促进大量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但要立足课本,更要走出课本,让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相互补充。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课外信息对于学生理解课文的辅助功效。然而,课外信息的呈现,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教师要善于把握好呈现的“度”,讲究分寸、合理性,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架起一座信息传导的桥梁,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充盈着美的气息。    一、 渗透学法指导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竭力避免孤立地讲技巧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出感觉来,读出感受来,而是应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积极创设情感“场”,以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和兴趣。教师还要注意抓住文本的精彩点,引导学生感悟并朗读、美读,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美美地、投入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文本的情感,感受语言的精妙,想象文本的意境,陶冶美好的情操,以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使得语文阅读教学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