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感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ol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地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语感?经过实践研究,我觉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 深情朗读,触发语感
  
  低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天性好动,因此采用多种方法指导朗读是十分必要的。
  1. 范读激情。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相对较弱,在初学课文时,教师可将范读作为引领的一种手段,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动听的声音信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学生借助听觉形象披文入情,课文中优美的词句,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向往都会像一股甘泉慢慢地流入学生的心田,一点点地打动他们,激发他们探究课文的欲望。如《春到梅花山》一课,教师在范读时,若以比较紧凑的语速读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以比较高昂的语调读出“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晶莹透亮”,最后轻缓地读出“淡淡的清香”,学生都被陶醉了。这时,教师可趁机引导:“你们也想读出这美景吗?”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课堂上顿时充满了悦耳的读书声。
  2. 个性朗读。低年级课文浅显易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调动他们已有的认知和经历,努力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当然,每个学生的理解感受能力是各不相同的,语感也各不相同。如《蚂蚁和蝈蝈》一课中的“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指名读时,有的学生认为小蚂蚁热了,读时强调“满头大汗”;有的学生强调“有的、有的”,认为这样可以看出小蚂蚁搬粮食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学生把重音放在“个个”上,强调每个蚂蚁都没有偷懒。这充分体现了读的自主性、独立性,倾注了学生对语句内涵的切身体验和个性理解。
  3. 评读激励。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语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一些内容简单的课文,他们不仅能读得正确、流利,还读得绘声绘色。这时,当他们听别人读时,就会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评价。如《谁的本领大》一课中,船夫高兴地喊:“起风了!快挂帆吧!”一位同学站起来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有的说:“他读的时候,没有让人感到高兴。”有的说:“他读的时候没有喊出来。”还有的说:“这里要读出感叹的语气来。”通过感情朗读和评价,学生的语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 利用韵律,训练语感
  
  低年级实验教材中,诗歌、童话等体裁的课文有着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回环的音韵、错落的节奏,它们都是培养儿童语感的极好材料。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其中的韵律性,而且还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认识语言的文字美、音乐美。如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画面,美妙的画面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情境,再指导学生重点朗读,配上轻柔的音乐,学生们反复吟诵,陶醉于诗的优美旋律,在这种悠然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训练了语感。
  
  三、 品析推敲,体验语感
  
  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能力相对较弱,这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品味词句,通过比较,让学生去发现、去领悟作品语言的独到之处,这对训练学生的语感大有裨益。
  1. 换词比较,体味用词准确。将句中的关键词语调换成与其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再与原句比较,可挖掘其蕴含意义,体味出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及作者用词的准确。如《梅兰芳学艺》中写道:“他常常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来做“紧盯”和“注视”两个动作,再换了读一读,使学生体会到“紧盯”比“注视”更专注,“盯”久了还会眼睛痛,从而很容易地领悟出梅兰芳练眼神儿很不容易、很辛苦。
  2. 增删比较,发现规律。在文章的重点部分增添或删减词语,两者对比,可加深理解课文。如《月亮湾》一课中,有一句“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教师引导学生将“清清的”去掉,再读一遍。通过对比,学生很快能感受到月亮湾的小河水很清,清得都能映出小桥、绿树和青山的影子,这时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就能进一步加深他们的理解、感悟。
  
  四、 充分想象,拓展语感
  
  1. 续想。有很多课文的结尾言虽尽而意未尽,续想就是让学生展开想象,沿着文章的思路把故事续编下去,让故事产生新的结局。如《狼和小羊》一课,讲到课文最后时,老师问:“当狼扑向小羊时,小羊会怎样呢?”有的学生说:“小羊没死,被放羊的老人救了。”有的说:“小羊一躲,狼没有吃到小羊,反而掉到河里淹死了。”……老师趁机引导学生将这些结果编成小故事,课堂上出现了争相出谋划策的勃勃生机,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创造才能。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2. 补白。教师在教学时可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为学生搭建施展想象力的平台,让他们在想象的海洋中遨游。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知道了“我”想变成雨滴、小鱼、蝴蝶……,就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夏天来了,你想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我想变成一只小鸟,在树林中自由地飞翔。”有的学生说:“我想变成一棵大树,给人们带来阴凉。”……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其想象既符合了文中描绘的美景,又超越了教材本身,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州市教体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该文介绍了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结构和功能实现,重点阐述了.NET框架下的Windows服务及多线程技术,将其相结合,灵活应用到远程心电监测系统中,通过串口扩展板,实现了多端口同时监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患者无须亲自跑医院;●通过网络传递信息,沟通病情;●医生与患者的沟通质量与传统诊疗方式一样,但比传统方式更方便、更快捷,随时可以沟通;●医生与医院、会诊医生之间的沟
现在的机器人已经可以探测出空气污染、炸弹和一些简单的化学物质成分,但还是没有办法分清香蕉泥与薄荷油的区别。英国华威大学的研究员正在研制一种特质的鼻黏液来提高机器
张庆,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就从刊物上读过他,九十年代我又从苏教版小语教材中读过他,读得不深不透,但获益颇多。今天,我以“品读张庆”为题,以表达我对张庆和苏教版教材主编家珑等同志的敬重之意,还想读出张庆之品,读出他的学品、文品、师品和人品。  先谈读文章。上世纪八十年代,教育改革浪潮滚滚,我在“小学教学”等刊物上经常看到张庆的名字,他观察敏锐、文笔犀利、表达的观点很有见地,常常能抓住教育改革中带有倾向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学”语文而不是“教”语文已然成为共识。然而,对于为什么要由“教”转向“学”,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许多教师还多有模糊。笔者想就自己最近的研究心得和各位老师交流一番。    一、 为什么要由“教”转“学”    传统的“教学认识论”认为,教学是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认识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直接“告诉”(教)的方式传递人类已有的文化知识。问题在于,这种直接“
再次到南京来,我非常高兴,特别是赶上张庆先生的文集出版和他语文教育思想的研讨会。我本来在桂林开一个儿童理论的研讨会,这个会还没有结束,但是我还是毅然决然地到这里来了,因为我个人对于语文教学情有独钟。虽然我是个门外汉,不太懂语文教学,但是我有深深的感受:儿童文学离不开语文教学,所以从这一点来讲,我一定要参加这个会,我是带着学习的态度来的。  对于张庆先生应该说我是很熟悉的,因为早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中叨万字以上.在开放的语文教学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课内阅读的点缀.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如何从生活实际,学生实际出发有效开发小学生习作课上讨论的话题,为有效课堂的构建和习作教材建设添力?笔者想以自己执教的一节习作课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做法和思考。    一、 一节关于发型的习作课    一天,我在清脆的上课铃声中走进课堂,孩子们却惊奇地发现,他们亲爱的老师变了发型!顿时,孩子们炸了锅!有的捂着小嘴直笑,有的干脆惊讶地叫出了声,全然忘记了这是上课!  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