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中学作文训练的时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bik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各级各类考试几乎都是限时的,所以限时作文的训练受到了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中学生的作文一般都要求在两节课的90分钟内完成,有的两节课还要被作文指导或评讲占去一些时间,这样一来学生写一篇文章的时间一般便只有一小时左右了。诚然,这种限时作文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培养学生限时作文的能力是必要的。就中考和高考来说,两个小时或两个半小时的语文考试,除去做前面试题的时间,余下写作文的时间也不过一个小时左右,所以这种限时作文训练,看起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像是合理的。
  但是,写作是一种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要写出一篇好文章,往往需要充足的时间去构思、起草、修改,即使是成名的作家也往往如此。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初学写作的学生一定要在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内拿出一篇文章来呢?
  有些语文教师只知道布置作文、催交作文,而对学生写作的困难了解不够。其实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其中包括一部分高中生,写作并没入门,这不仅表现在写作知识和写作方法的欠缺上,而且表现在没有自觉地观察生活和体会生活的习惯上。看着老师出的题目或所给的材料,心中是空空然、茫茫然。有时老师虽然已作了指导,依然不知从何下笔。有的学生甚至坐在那儿咬笔杆子,一节课也写不了几个字。为了应付老师的催交,不少学生是仓促完篇,有的甚至把别人的文章抄抄改改,上交了事,实在写不出的只好拖交。因此,作文成了不少学生头痛的事,催交作文也就成了语文教师烦心的事。这些都说明:单一的严格的限时作文,不仅使一部分学生对作文产生了畏难情绪,而且容易使学生养成草率、马虎的写作习惯,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考试作文是限时的,而限时作文训练又有如此弊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教学实践证明,将限时作文和不限时作文结合起来,是一种较好的办法,具体做法如下。
  初一、高一一般以不限时作文为主。作文提前布置,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认真地准备。首先,作文不是单纯的文字组合,它必须有内容的依附,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社会生活的前台,去关注外部世界发生的事情,人文地审美地去思考,这样他们的内心世界才会丰富起来,他们的作文才会有生活有体会,表述才会有真情有实感。康巴乌斯基说:“每一刹那偶然投来的流盼,每一个深邃的思想,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跳动,同样,还有白杨的飞絮,或映在静夜水塘中的一点星光——都是金粉的微粒。”其实,生活中的琐事就是我们写作的“金粉”。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写生活,写小事,写身边事,让他们真正认识到,思想之花是用生活的阳光雨露酿造的,生活需要我们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感受。其实,一朵小花、一片落叶、一个微笑,都能引发我们无限的感慨;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以在我们的笔下生动活泼起来。引导学生放飞心灵,拓展视野,关注生活,感受生活,品味、挖掘生活的内涵,带着文题细心的观察与体验,赏一赏身边的风景,嗅一嗅阳光的芬芳,品一品生活的味道,提炼自己感受最深切的亮点,这样他们的作文才会有话可说。而每个人的生活必然会有不同的地方,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不会千篇一律地假、大、空。
  有了立意和材料,还要构思、起草、推敲、修改,体会和学习各种写作知识、写作方法的运用,这样才能写出较好的文章来。写出一篇好文章,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对于学生写作热情的激发,那是其他任何方法都不能相比的,假如有作品能够发表,那就更不用说了。至于限时作文,只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一些检测性的训练,以检测学生的写作水平,并让学生体会不限时作文和限时作文的区别。
  坚持这样的写作训练,学生才能把生活中的点滴体会,结合教师指导的写作知识、学过读过的文章的章法、技巧,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实践,才能认真地学习运用语言,才能知道如何在写作上下功夫,进而养成认真的写作态度,较快地提高写作水平。这样的写作当然是很费功夫的,但学生有了较充足的时间,总能写得较好些。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成功的喜悦,不仅体会到写作的辛苦,而且能品尝到写作的甘甜。所以学生虽然费了劲,却往往不觉其苦,甚至还会获得写作的乐趣,激发创作的激情。当然,有的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也可能仍不能写出较好的文章,但绝不至于不能完成作文,不会听到作文就头痛了。而且只要我们多予指导,鼓励学生细心品味生活,认真勤奋地写作,他们的水平总会提高的。
  经过一年这样的训练,再辅以科学系统的指导,到了二年级,绝大多数学生的作文便入门了,有的甚至可以写出很不错的文章。这时我们便可以加入适当比例的限时作文,并给予必要的限时作文的指导,指导学生迅速审题、立意、谋篇、起草、修改、抄写,时间紧时如何将修改和抄写一次完成,以至不打稿子,只依据提綱写作,以培养学生敏捷的文思,提高写作的速度,训练学生限时作文的能力,力争在两节课内写出较好的文章。而不限时作文仍以适当的比例保留,以使学生继续学习、揣摸各种写作方法和技巧的运用,进行精雕细刻的习作,使之与限时作文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到了三年级,学生有了较好的写作基础,这时以限时作文为主,着力培养学生限时作文的能力。训练学生在一小时左右的时间内充分运用自己掌握的写作知识和技能,写出好文章以迎接升学考试。而将不限时的作文放到课外,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应试作文以外的更高层次的习作训练。
  与上面所讲的作文训练时限相配合,在作文命题上,也可以采取由自由命题、半命题和命题作文的方法,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材料写起,逐步适应各种命题形式的写作。
  以上这些做法,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被动的写作中有较大的主动性,使学生的习作能比较符合写作的客观规律。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遵循教学和写作的规律,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写作训练,使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甚至超过“新课标”的写作要求还是不难的。说不定在今天文笔稚嫩的孩子们中,明天能出几位作家来。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语文课中,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会自己学习;改变评价策略,激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关键词: 新关系 新观念 语文教学 自主学习 多元评价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要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让学生自己“动”起来,深入文本,自主学习,汲取知识的营养。但受长期的教学习惯的影响及学生学习水平的
摘 要: 教师通过对课文的透彻理解,根据教材内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解疑,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启发式教学 设置悬念    “学而不思则罔”,“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所谓设疑,就是教师通过对课文的透彻理解,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把握住文中能够产生变异的方面,并转换为正常的提问方式,从而吸引学生注意,促使他们思考,让他们
徐斌主任善用花类药治疗多种疾病,且疗效显著.该文主要总结徐斌主任使用花类药的临证经验,以供临床医师学习和借鉴.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穷追问题罢了。”“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技能上的实验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因此,教学生提问是非常重要的。“学启于思,思启于问”。所以,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心脏。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师
故事一:“老师,药王孙思邈和神医华佗相比,谁的医术更高明?”我班的“小百科”张瑞一本正经地问我。结合当时全班学生都在阅读《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我就顺势说:“同学们能
现代语文教育范式的确立使语文写作难以摆脱应用性和实用性,尤其是在升学考试压力下.语文写作已成了一项纯粹的“生产”活动,这种为写作而写作带给学生的是沉重的精神负累.在
宋代大儒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启发语文教师要把一堂课上好,紧紧抓住课堂的“源头活水”——课堂的动态生成。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从而使课堂成为一个动态存在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出于教师预设涌现许多新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暴露许多新的思维,展现许多意外之美,正如布鲁纳所说:“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从阅读中吸收知识,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还可以开发智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叶圣陶先生曾把语文阅读活动中对语文的鉴赏比作采矿石:“你不动手,自然就一无所得,只有你动手去做,随时会发现一些晶莹的金石。”这形象地说明了语文阅读活动与审美教育的不解之缘,而语文教学内容的美又是审美教育的凭借。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着力来渗透这个
自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随着改革开放之风吹遍祖国大地,中学作文教学也涌动着一波又一波的改革浪潮。各地名师领风骚,不同流派竞自由;这些流派或因其完备的训练体系,或因其别具一格的训练方法,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较大的影响。然而,随着作文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各个体系也像流水浮云过而不留,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规模化的影响。时至今日,各地的作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低效现象。  下面我结合近几年作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