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程序要符合认知规律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bl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堂教学程序混乱的现状
  都说课堂教学要符合认知规律,认知规律应体现在对知识的解说和证明、方法的设计和运用、教学程序的安排和操作、以及问题的提出和解答上。
  但是,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忽视课堂程序设计是否符合认知规律。有时听了一节课,有东鳞西爪,如坠五里云中之感。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程序的设计比较混乱。常听到有些学生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其中很大程度是因为老师设计的问题扰乱了学生的思维节奏,以致教学效果不佳。
  有次听了一位老师上的苏教版初二古文阅读,即清朝钱泳写的一篇名为《治水必躬亲》的小品文。这位老师就犯了教学程序混乱的毛病。
  这节课具体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1.引出话题。说说历史上有哪些人物清治理过水患。
  2.老师读书。请指出老师读书有没有问题。
  3.学生自由读书。推选优秀学生读书。
  4.学生再读。读出情感。
  5.学生翻译。哪些地方还有问题,请说出来。
  6.布置作业。完成早上发的一张讲学稿,课后纠正。
  7.本文主题是什么?
  8.为什么治水必躬亲?
  9.看讲学稿第一个问题。思考大禹是怎么治水的。
  10.本文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11.本文写了海瑞的什么故事?表现了海瑞的什么性格?
  12.看补充材料:读“羽冲读兵书”的故事,你怎么看?
  13.文章除了写海瑞的故事外,还写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14.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
  15.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
  我们审视以上几道题,它们的前后关系是否合乎逻辑呢?
  首先认识什么是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又叫理论思维,它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它是作为对认识的思维及其结构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逻辑思维的具体特点为:是有根据的;思维前后是一贯的;是有条理的;是按部就班的。从语文学科角度思维,思考的基本程序应从以下三个维度解读:第一,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内容角度】;第二,表达什么主旨【主题角度】;第三,文章通过哪些表现手法组织材料【写作角度】。
  我认为课堂教学也应该如此,如果教学程序混乱了甚至颠倒了,那么结果肯定是苦了老师,更苦了学生。苦老师是因为老师所授的课是东鳞西爪的,很难系统明白地讲下去,从教师角度来说这事小,因为它只关乎教师一人而已。学生很难适应教师跳跃式的问题设计和讲析,不能及时地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很可能演绎成教师的“一言堂”,由此渐渐演变成教师的独角戏,教师此时就有可能身兼两职:既当导演,又当演员。这样的课堂,其效率不高是很自然的。
  现在就《治水必躬亲》设计的问题,我们来归归类。哪些问题的设计是有关内容的,哪些是有关主题的,哪些是有关写作特点的。
  涉及文章内容类的有:1、2、3、5、6、8、9、11、12、13
  涉及文章主旨类的有:4、7、14、15
  涉及文章写作类的有:10、13
  从以上归类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把教学程序搞乱了,一会儿内容,一会儿主旨,一会儿写法,不要说学生听得晕晕乎乎,就连老师自己也被他东一榔头西一棒的教学程序弄得晕头转向。
  二、如何组织教学
  应依照解读文本的顺序加以设计,设计的结构程序应该是从内容到主旨再到写作的。
  首先语文要解决的问题是本文写了什么。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很多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设计环节都是马马虎虎的,有的阅读时间只有5分钟左右,甚至还没有,后面就开始分析文章的优点。以致学生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只有少数几个“先知学生”和老师对话。长此以往,老师就成了教学的主角,而学生只是看客。试想这样的课堂能有效吗?
  只有在充分阅读内容之后,学生已掌握内容的80%以上,才能对主旨的把握和写作特点进行探究。
  根据这样的教学程序,我们再审视以上一节课,再规划起来就很容易了。
  第一环节,设计文本的内容题为:
  1.引出话题。说说历史上有哪些人物曾治理过水患。【目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学生自由读书。随机抽检学生读书。【目的:了解预习效果】
  3.老师阅读。【目的:比较阅读,进一步理解文意,同时阅读时做到轻重缓急】
  3.请学生翻译句意。【目的:查漏补缺】
  4.完成讲学稿有关翻译内容。【目的:巩固知识点】
  5.思考:第一、二段各写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第二环节,设计文本的主旨题为:
  1.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治水必躬亲?【目的:学会归纳段意】
  2.第二段中海瑞为什么要躬亲之水?【目的:学会归纳段意】
  3.完成讲学稿相关主旨题。
  4.本文要表达什么主旨?【目的:学会归纳主旨】
  第三环节,设计文本的写法题为:
  1.第一小节运用什么论证手法?有什么作用?【目的:学会运用论证方法解题】
  2.第二小节运用什么论证手法?有什么作用?【目的:学会运用论证方法解题】
  第四环节,设计拓展题为:
  1.看补充材料:读“羽冲读兵书”的故事,你怎么看?【目的:发展逻辑思维,九九归一】
  2.学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想?【目的:温故而知新,巩固和提高】
  第五环节,设计的内容为:
  学生再读。读出情感。尽可能在课上背诵完。
  如果按以上教学程序,那么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也轻松,课堂学习气氛会比较活跃轻松,教学效果比较好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说很容易,做就较困难了。所以逻辑思维训练一定要加强。
  当然,教学程序的变化最主要是要根据学情的特点设计。譬如,翻译在课前就高质量地完成了,我们就可以点到为止,甚至省略翻译部分;学生在上课之前就会背诵了,那么最后一环节只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等。但无论如何,教学逻辑思维不能混乱,教学应按部就班、由表及里,教学应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地推演和归纳。决不能颠倒逻辑次序,因为颠倒逻辑次序就会导致教学效果低下,这是教学的大忌,当然也是生活中说话办事的大忌。
  一句话,课堂教学一定要符合认知规律。
其他文献
本文中的新教师指入职一年以内的幼儿教师。教师刚进入工作岗位,面临教学、人际交往和生活上的困难。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对教师未来的专业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如何让他们在这个任职关键期迅速适应本职工作并促进专业发展,是新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新教师应该发挥主动性,积极面临入职后的挑战。  一、新教师入职后遇到的问题  1.教学尴尬。新教师刚入职,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教学。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教学准
省级教育行政管理是我国教育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民国时期,地处西南的多民族省份四川省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上承教育部命令,领导省域中学管理工作,大致历经了广设中学、合并
文言文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历史文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文言文教学比较难也是教师们公认的,学生对此也是谈“文”色变。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一直是语文教师探索的一个问题。  文言文距今久远,要通过文言文本身感受作者表达的意义和语境,是比较困难的。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我有一些体会,现抛砖引玉,与同行共勉。  一  古文学习要以吟诵为主。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古老而有效的方法,这是经过几千年
摘 要: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具有启迪智慧的责任和使命。课堂语言是师生之间传输信息、交流情感的桥梁,能够引导学生的智慧成长,激发与唤醒学生潜能。  关键词: 语言修养 语言训练 教学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但要具备过硬的语文专业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只有具有良好的
教育改革已经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高中语文改革进入深水区。什么是语感?语感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是语言能力的一项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虽然希望学生主动学,但往往都是以“教师的教”为主角的,即教师唱独角戏。师生一味追求政治考试的分数,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被抑制状态,学生的笔记本变成教师备课本的完美翻版。这样,学生到了高
提高市场竞争力加速种子产业化建设●王永泽关玉胜张帮义我们北道区地处甘肃东部,渭河中上游。粮田面积约110万亩,以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栽作物,辅之以油料、高粱、黄豆、糜谷等
语文课中“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也成为共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那么,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非智力因素呢?  一、转变学习方式  《走进新课程》一文指出:“转变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转变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
由于子女长期离家、农村留守老人自身因素及社区环境的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在精神养老方面存在困境,具体表现为:缺乏情感慰藉、社会交往范围有限、心理状态不佳及精神文化需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中学语文课堂要多给学生创设相互交流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自主研究合作中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Classroom is the ma
用典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其目标在于挖掘和运用修辞资源,达到话语修辞的终极目标——“寻求认同”.政治话语中的用典,不仅是传情达意的点缀品,更是一种运用修辞力量达到政治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