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浅议无过错责任原则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hunjiang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归责原则的发展史上,自罗马法以来,均坚持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即无责任”为一著名的法律格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事故、公害事故的大量出现,由受害人举证证明加害人的过错几乎不可能,各国基于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和照顾弱者、稳定社会的政策考虑,相继规定了无过错责任原则,适用法律规定的特别情形。本文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便更好的适用近代民法的这一理论原则。
  关键词: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过错责任原则
  
  一、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无过错责任原则,也称无过失责任原则,是指没有过错造成他人损害的,依法律规定由与造成损害原因有关的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适用这一原则,主要不是根据行为人的过错,而是基于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根据行为人的活动及所管理的人或物的危险性质与所造成损害后果的因果关系,由法律规定的特别责任。英美法称之为严格责任(英文名为no fault liability或liability without fault),据考证这个概念是美国学者巴兰庭于1916年在《哈佛法律评论》上发表的一篇关于交通事故的文章中提出的。[1]
  《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是我国民法对无过错责任原则的承认。无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于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具体的适用范围是《民法通则》第121条、第122条、第123条、第124条、第125条、第126第、第127条、第133条所规定的侵权行为。此外,我国单行法规对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也作出了规定,比如《药品管理法》第56条;《兽药管理法》第47条;《环境保护法》第23条;《水污染防治法》第41条、第42条等。[2]
  
  二、无过错责任的法律特征
  
  无过错责任是与过错责任相对应的术语,是为弥补过错责任的不足而设立的制度,其宗旨在于对不幸损害之合理分配。[3]无过错责任的法律特征在于:
  第一,无过错责任适用于损害后果的发生不可归责于双方当事人的场合。在无过错责任中,任何一方当事人在主观上并不存在故意或者过失,这是适用该责任的前提,如果可归责于任何一方当事人的事由就属于过错责任。
  第二,无过错责任的宗旨在于合理补偿损失。过错责任的发生根据是侵权人具有主观过错,因此要求有过错的当事人承担责任,这样可以同时实现惩罚功能和补偿功能。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由于当事人并无过错,惩罚功能也就失去了目标,而只能保留其补偿功能。
  第三,无过错责任限制了一般免责事由的适用。在过错责任情况下,当事人可以提出法定免责事由,免除其对损害后果的责任。但在无过错责任情况下,包括不可抗力在内的法定免责事由的适用都受到限制。
  第四,因果关系是决定无过错责任的要件。在过错责任的前提下,行为人是否承担民事责任,最终取决于他有无过错。而在无过错责任的情况下,行为人是否承担责任并不取决于他有无过错而取决于他的行为和物件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
  第五,无过错责任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与过错责任中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不同的是,在适用无过错责任时,原告只要举出损害事实及损害事实和被告的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即可,再由被告就存在法定免责事由进行举证,如果被告仅仅证明他已尽到了注意义务或没有一般的过失时不得免除责任。
  
  三、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弊端
  
  无过错责任的产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加大了对受害人的法律保护,但是任何一项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无过错责任也不例外。
  首先,无过错责任缺乏必要的弹性。无过错责任的立法表述为列举式,而非概括性,这种硬性规定致使无法对它作出必要的伸缩解释,当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进行自身的调整。而且,无过错责任的成立一般只要求两个条件即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在具体适用该责任时就像做题套公式一样,只要条件具备,就可套用。这使得被告没有多大的回旋余地,无法充分、有效地保护被告的合法权益。
  其次,无过错责任不利于发挥民事责任的教育和预防功能。民事责任不仅具有对加害行为的惩戒功能,它更应该具有教育和预防功能。在民事审判实践中,应分清双方当事人的过错并准确划分责任,这对促使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教育当事人有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存在着无过错责任扩大适用的现象,这使得许多有过错的加害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却找到了推卸责任的借口:我本来是没有过错的,只是由于法律的强制规定才使我承担责任。这样一来,它使得群众对法律产生曲解,达不到民事责任的教育与预防功能。
  
  四、关于无过错责任原则能否成为一项独立归责原则的讨论
  
  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我国是否能成为一项独立的归责原则,一直以来都存在着较大的争议。许多学者持反对意见,其理由包括:同一法律部门不可能同时存在两个互相对立和排斥的基本原则,无过错责任只是依法律的特别规定而出现的个别的特殊情况;无过错责任的扩大适用,将使过错责任适用范围缩小,过错归责体系就会瓦解;无过错责任不能起到教育和预防功能,所以不具有法律责任的性质。[4]
  但是,笔者认为,本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以及生产力整体水平迅速提高,侵权纠纷大规模出现,导致事故损害不断增加,显然,单一的归责原则已经不能解决日益复杂的侵权责任问题,就此逐渐呈现出过错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并立的二元化趋势。正是这二元化的归责原则体系使侵权行为法适应了变化的社会条件而不断发展完善。由于无过错责任原则自身存在的弊端,加上人们对其理解的偏差和传统观念的作崇,使得它每进展一步,都要伴随着激烈的争议。但无论在世界上还是我国,其适用范围逾来逾广泛,必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归责原则。笔者相信,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真谛的探求道路更是曲折的,正因如此,我们探讨和研究无过错责任才更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泽鉴(台)著《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1、2册,中国政学出版社1997年版。
  [2]王利明著《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马原:《中国民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4]佟柔主编《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
  [5]王卫国著《过错责任原则,第三次勃兴》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注释:
  [1] 杨连专:《试论无过错责任》,北大法律信息网,第1页。
  [2] 马原:《中国民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402-403页。
  [3] 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2册,第168页。
  [4]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63页。
其他文献
摘 要:受贿案件的证据具有单一性、隐蔽性、易变性、间接证据的决定性等诸多不同于其他案件的特点。因此,侦查人员更应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客观全面、深入细致地收集证据。在审查证据时,必须紧紧围绕证据的属性即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联性,对案件证据是否确实充分作出正确判断。  关键词:受贿案件;证据特点;证据收集;审查判断    受贿案件的证据由于其隐蔽性强、直接证据少,所以一直被视为案件难以突破的瓶颈。现笔者试
期刊
摘 要: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刑事案件二审审理方式是以开庭审理为原则,以有条件的不开庭审理为补充。但在司法实践中,二审法院对被告人上诉的案件很少开庭审理。随着改革的呼声,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决定,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死刑案件二审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实行开庭审理。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笔者发现死刑案件二审开庭审理存在许多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粗浅的分析,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死刑案件;二审开庭;
期刊
摘 要:未决羁押制度是反映一国刑事诉讼法治化、现代化水平的缩影。我国现行的未决羁押制度在目标设定和制度安排上还存在大量“前现代”的观念和程序设计,与现代刑事诉讼法治要求不相适应。而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绝非仅是强制措施、刑事司法制度之功,应从广义的视角作综合性解读。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民性格和社会现实等制度外宏观环境的影响,又关系到立法、执法等制度内的多重因素。  关键词:未决羁押;
期刊
摘 要:修改后的律师法,对执业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会见权、调查取证权和阅卷权进行了完善和强化,律师上述权利的扩大,不仅对侦查工作会产生重大影响,对检察机关的公诉工作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公诉工作中如何认识这些影响和变化,采取措施,积极应对,迫切需要重视与探讨。  关键词:新律师法;公诉工作;影响;对策    一、律师法修改对公诉工作可能产生的影响与变化    律师调查取证权的改善将使得律师在案件证据
期刊
宽严相济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刑事司法政策,是检察机关正确执行国家法律的重要指针。从目前的犯罪形势来看,我国面临着这样的局面:犯罪总量持续上升,特别是恶势力犯罪、暴力犯罪突出,严重威胁了社会秩序,也使社会公众的安全感降低。笔者主要对当前社会犯罪中比较典型的、社会影响比较大的寻衅滋事罪如何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进行探讨。  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长期以来预防犯罪、控制犯罪得出的重要结论。“宽”是指对
期刊
自寻衅滋事罪从广为诟病的流氓罪中分离以来,一直备受理论界和实务罪的责难和非议。作为“小口袋”罪,人们关注的并非是该罪的刑罚配置问题,而是对它的犯罪构成要素的认定和在法律的具体适用上所产生的困惑:一、对寻衅滋事犯罪构成的主、客观要件要素的理解和把握上存在分歧。比如“随意”和“任意”作为寻衅滋事的核心要素,对该罪的构成起着关键性作用,但是否将“随意”殴打他人的“随意”仅局限于“无缘无故”的范围之内?二
期刊
摘 要:“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三农”问题的关注,既是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更是党的性质、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人的特质的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下,各地区解决“三农”问题时面临着众多相同的问题,然而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从而又使“三农”问题有着各种差异。通过对南、北、中三地取样调查,及对调查问卷统计结果的整理、分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检察机关掌控公诉权和监督权两个矛盾而又不可调和的权力于一手。而现实中检察机关的监督权又时常被忽视,致使诉讼链连接出现问题,刑事诉讼模式遭破坏以至于司法机关滥用职权、公民的人权得不到保障,这样不利于诉讼价值的实现。这就不得不迫使我们对检察机关的定位予以一定的怀疑和思考,从新找回检察机关“归宿”。  关键词:诉讼模式;诉讼链;诉讼价值;公诉权;监督权    一、对我国当前检察机关定位
期刊
摘 要:传唤12小时的审讯在突破职务犯罪案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仅从讯问技巧单一角度收效甚微,应向侦查重心前移、运用审讯谋略、做好12小时后续工作及开展狱侦等方向去另辟蹊径,以达到扩展空间和外延,才能有效提升12小时审讯的效能。  关键词:传唤12小时审讯瓶颈;提升效能;扩展空间和外延;谋略科技狱侦的运用    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规定:“传唤、拘传持续的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十
期刊
摘 要:当前商业贿赂已成为商业活动的一种潜规则,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秩序。商业贿赂虽然发生在经营者的交易活动中,但与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确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工作人员在商业活动中收受他人财物又实施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渎职行为,当其行为同时达到受贿罪和渎职罪的立案标准时,依据现在的通论,对于此类犯罪就要从一重罪论处。但笔者认为,商业贿赂案件中,在受贿行为和渎职行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