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召唤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ong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陈日亮在《如是我读·序》中说,一篇课文,真正应该教什么,必须依赖于“经过教学筛滤的文本解读”。在陈老师看来,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不能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全盘抛给学生,而应“经过教学筛滤”。这样的认识是理性的。笔者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女娲造人》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文本解读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
  一、文本研读:神话,我们的精神家园
  神话是人类对宇宙及自身来源的思考、追问和解答,表现了人类对宇宙奥秘的不懈探求,具有高度的想象性。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女娲是创世始祖,她抟土为人,是汉民族的始母神。“女娲造人”的故事流传甚广,古籍中最早完整出现女娲造人故事的是《风俗通》:“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
  选入教材的《女娲造人》是当代神话学家袁珂先生所作。他在《风俗通》记载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从人性化的角度对女娲造人的原因、经过进行了补充、丰富和扩展,使人物形象丰满,使故事情节别致,展现出了女娲母性、神性和人性完美统一的形象。
  女娲造人的故事充满了神性的光辉。女娲造人的原因是神秘的,她因天地之间独缺人类而“感到非常孤独”,所以萌发了造人的想法。女娲造出“像自己一样的生物”的过程是神奇的:黄土掺水在手里揉团,刚一放到地面,就活了起来,并且开口叫“妈妈”。她造出的人的使命是神圣的:“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同。这样,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女娲造人的过程充满了人性的色彩。她跟人类一样有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在没有人类的时候,她会孤独;造出人、听到“妈妈”的叫声后,她会“满心欢喜,眉开眼笑”;她对自己的作品感到满意,又忧虑着人类的繁衍生息。她具有“人”的可爱举动。她让澄澈的池水照见了自己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女娲简直就是一位美丽可爱的临水照花人。
  总之,女娲身上人性和神性的统一,以及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协调和谐的和合精神和创造精神都是汉民族的精神归依。
  二、教材析读:课标,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
  1.想象——单元主题词
  课文作为神话的代表篇目,被选编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与童话、诗歌、寓言一起,组成主题为“想象之翼”的单元。单元提示中指出,课文“富有想象力,引人遐思,能引导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借助想象的翅膀,我们可以超越自身局限,体验更广大的世界”。由此看出,本课要通过这个想象奇特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获得更美好的情感体验。
  2.自读——凸显自主性
  按教材安排,本文为第六单元的课内自读课文。自读课文应以方法指导为前提,以自读能力为核心,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力求“一课一得”。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辅助阅读材料,编者对此文也做了数次改动。原版教材“课后练习”中明确要求学生“科学认识人类起源”;2013年版教材“研讨与练习”版块,则出现了《风俗通》的译文,要求学生比较课文与译文的异同点,并“体会文中体现人类诞生喜悦的语句”。2016年版教材变动最大,除在文中设置了三处“旁批”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并深度思考外,还在课后的“阅读提示”中出示了《风俗通》原文,要求学生比较增删之处,体会“哪些地方最能表现作者的想象力”。此外,“阅读提示”还要求学生阅读更多不同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比较“先民们的想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延伸阅读。
  3.激发——教学着力点
  这则神话的内容较浅显,所以理解内容不是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应重点发掘教材独特的语言价值、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作为一种文学样式,神话想象奇特,与科普文章是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因此,这篇课文的焦点不是让学生懂得人类起源的科学知识,而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走近远古神话,撩起远古时代神秘的面纱。
  其次,要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和创造精神。神话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影响着民族的精神性格和生存方式。在华夏文明的进程中,盘古教人勇敢,女娲教人创造,夸父教人执着,大禹教人奉献……这些神话中蕴含的宝贵的精神特质,需要得到传承和发扬。就本课而言,人的生命从无到有,需要創新精神;人由女娲“照自己的样子”创造,带有“神”性,生而不平凡;人看起来有“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责任重大。生命如此神圣,必须敬畏和尊重;使命如此重大,必须为实现生命价值而有责任担当。这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课标语)的具体切入点。
  三、师生共读:生成,课堂的终极指向
  基于以上理解和学情,笔者把本课的学习内容定位于两个关键词:想象,唤醒。
  1.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故事中聆听古老的回声
  首先,营造想象的氛围。教师以“如果穿越到远古的原始部落生活,面对各种不可思议的现象,你会提出什么疑问”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带着“神秘”的感觉去浏览课文。其次,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发现、找寻、体会想象的奇妙。课文在《风俗通》原有的枝干上补充了造人原因、造人过程、人类诞生后的喜悦等细节,经过二次想象和扩充,故事显得更饱满丰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旁批一“女娲是一个女神,却处处显示出人的特性。边读边画出文中的有关语句”,理解女娲“神人合一”的特点;通过旁批二“说也奇怪”感受想象之奇与生命之奇,比如用“说也奇怪”延伸想象,说说还能想到什么神奇之处,用“说也奇怪”开头说话,补充画面,研究“说也奇怪”这样常用的语言在神话、童话中的作用,等等;通过旁批三“女娲用黄泥造人,而我们常把土地比作母亲,你能从这个巧合中读出什么”,思考神话与人类的关系。
  2.唤醒学生的生命激情、创造精神和阅读神话的热情
  学生通过自读,激发了想象力,如果没有更深刻的东西撼动人心,课堂依然会流于肤浅。钱梦龙老师说:“教学的艺术就是唤醒的艺术。”要上好一堂有质量的、有生命在场的课,就要唤醒学生。
  首先,唤醒学生的生命激情。教师先引导学生诵读“人的身体虽然小,……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气概”这句话,读出神圣的感觉;然后,与泰戈尔的《开始》(“你曾和我们的家庭守护神一同受到祀奉,我崇拜家神时也就崇拜了你。你曾活在我所有的希望和爱情里,活在我的生命里,我母亲的生命里。在主宰着我们家庭的不死的精灵的膝上,你已经被抚育了好多代了”)对照读,通过反复地读、思、评,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平凡的”,是带着神性与爱,带着创造与责任的。
  其次,唤醒学生的创造精神。女娲造人的过程是一个极具创造性的过程,这种创造精神在人类的繁衍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文字从无到有、科技由弱到强等。教师应将这部分内容纳入教学中,让学生的精神受到洗礼。
  最后,唤醒学生阅读神话的热情。汉民族这样解释人类的起源,其他民族又是如何解释的呢?教师可以通过《女娲造人》,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袁珂的《神话故事新编》,还可以根据课后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这样,就把阅读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这样的阅读,既能培养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又能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增强文化的自我认同感。
  (作者单位:随州市曾都区何店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善待每个独特的生命是开放式教学的灵魂。预留充裕的时间,创设足够的空间,让每个学生享受体验的过程;永葆耐心,放平心态,让每个学生参与立足文本的大众交流;陶醉于“局内人”的怡然自得,品尝“局外人”的理性审视。这些,是奏响开放式教学不可或缺的调子。下面以人教版第六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例,谈谈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珍视学生的“一亩三分地”——指向体验的独有  反观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课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用日记的形式将其写下来,能培养数感,激发学生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育才二小以此为突破口打造导师团队,把教师个人的优势整合成集体智慧,实现了课堂高效。以下展示的是一次团队共研的成果。  这次共研的内容是《千米的认识》。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  1.布置课外实践调查。课内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一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千米”。学生选取了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中一个独有的小单元。它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为探寻这一小单元的教学策略,专门组织了课例研讨活动。  一、教学片段与评析  (一)激趣引入:做事要明确先后顺序  师:上课之前先做一个小调查,你们晚上几点睡觉?睡觉之前做些什么呢?  师:小芳是一个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学生在三年级就已学过平均数,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数据的平均水平可以用不同的量来代表,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教学中重在对数据的分析,以学生现有知识“平均数”为基础进行延伸教学,又着力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比较与合理应用以及一组数据的众数
一堂课的容量有限,经常有教师感到课程设计的内容难以取舍:要促成生长的点这么多,究竟如何做才能更有效?  笔者认为首要要解决教学目标的确定问题。教学目标,是这节课师生共同要完成的任务指标,它是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笔者参与的“岭上小语工作坊”本学期致力于“如何明确教学目标”的研究和课堂实践。在磨课、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引发了笔者对教学目标和设计二者间辩证关系的如上思考。那么,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诗化小说是小说和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由于这类小说不注重叙事功能,不以情节冲突来塑造人物性格,而是重视创设意境,因而学生鉴赏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笔者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5《边城》为例,谈谈高中语文教学中诗化小说鉴赏的切入点问题。  一、从命运诗化切入  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教学的主旋律。然而,鉴赏诗化小说仅仅停留在人物形象这个层面远远不够,教师还应深入开掘,关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高效的,充实的。为此,教师应该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的关键处进行追问,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一、创设情境,抓住本质  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表现欲望,让他们把熟悉的知识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圆的面积》这节课,关于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如何突破难点呢?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银幕上一片绿茵茵的草
《詹天佑》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传统篇目。笔者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阳光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目标导航,尝试自学  学习目标具有导航作用。传统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对教学目标了然于胸,而学生却茫然无知。这种课堂,学生难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阳光课堂”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那么,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学,就显得很有必要。  开课伊始,教师抓住“詹天佑是我国
六年级上册《金色的脚印》是日本作家椋鸠十创作的一部儿童文学作品。课文节选了老狐狸给被抓的小狐狸喂奶,为了救小狐狸在正太郎家地板下做窝,和正太郎日益亲近,并救了正太郎的故事。初次接触课文以后,上课教师道出了自己的困惑:应该抓一个什么样的语用点?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语文知识?怎样才能真正地把这一堂课上成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带着问题,我们组内的教师和上课教师一起进行了多次磨课和试讲。  一、第一次试讲:意
Ⅰ  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论坛、博客、QQ群、微博、微信、微信群等各种形式的交流工具汹涌而来。信息的获得,学习的开展已经成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可以实现的结果。信息以及知识开始了对个人全方位、立体化的侵袭。网络时代的到来,使专注力成为一种重要的心灵资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和碎片化的生活,展开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力呢?  叔本华在《论思考》中指出,只有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