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或缺的调子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dwf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善待每个独特的生命是开放式教学的灵魂。预留充裕的时间,创设足够的空间,让每个学生享受体验的过程;永葆耐心,放平心态,让每个学生参与立足文本的大众交流;陶醉于“局内人”的怡然自得,品尝“局外人”的理性审视。这些,是奏响开放式教学不可或缺的调子。下面以人教版第六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例,谈谈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珍视学生的“一亩三分地”——指向体验的独有
  反观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课堂,往往是因为上课教师担心教学进度跟不上,唯恐知识遗漏而松不下来。但我们会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紧随其后、亦步亦趋,不得喘息,缺乏想象的自由和联系生活体验的空间。我们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敞开胸怀、放飞心灵预留充裕的时间,创设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驰骋、自主体验。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在人们不断砍伐树木之后,被咆哮的洪水无声无息冲走的故事。作为环保的文章,学生耳濡目染,知文会心。如何跳出封闭式课堂之囿,让学生心随文动,自由畅想呢?课文开头写了小村庄先前的美丽,为更好地激起学生的痛心、谴责之情埋下伏笔,触及反思的灵魂,课始,可在“美丽”之处舍得时间、拓展空间,直抵学生的独有体验。
  师:课文中描绘的小村庄先前是什么样的?
  生1:美丽的。
  师:从哪些词句看出早先的小村庄是美丽的?
  生2: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师:你在生活中、电视上、网络上看到过类似美丽的画面吗?你还在梦中偶遇过如此迷人的家园吗?闭上眼睛,把你们最希望看见和拥有的美丽家园充分想象出来吧!(教师播放恬适舒缓的音乐,静待学生自由徜徉心中的那“一亩三分地”)
  在每个学生心中,都有着自己不为他人解码的“一亩三分地”,他们敏锐的神经,奇特甚至荒诞的想象解释着成人难以触摸的新奇与有趣。然而,太多的课堂,让儿童的这种天性夭折,跳出以往出示图画、观察画面,然后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美丽”的浅表解读思路,从学生心中独有的音画圣地勾起美好的记忆和遐想,并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沉醉于自我体验的唯美境界。学生在自己的“园子”里张开了翅膀,放飞了自我,找到了童趣,发现了心中想要的那一份与别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的美好,自然亲切而味道十足。小村庄的“美丽”也被赋予了个性化色彩,千差万别、丰富多彩。过程的参与,充分的酝酿,学生放养了心绪,接下来的交流自然个个想说话,人人有话说。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史”——指向理解的独我
  “齐步走”是有违开放式教学初衷的。开放式教学要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肤浅的也好,深刻的也罢;懵懂的有之,睿智的有之;读出文本的该当叫好,读进文本的亦当赞赏。
  师:自由读一读课文,想想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生1:美丽的小村庄被洪水冲走了是因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生2:“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生3:“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生4:“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师:这些同学能从课文的原句中找到小村庄变化的原因所在,弄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再读一读,想一想,你还从哪些词语读出了不一般的滋味?请挑一个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生5:“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中的两个“谁”既指砍树的人很多,又表明了村里的人们砍树没有限制,无人去管。
  生6:“拎起”有想拿就拿的意思,说明人们把砍树没当一回事。
  生7:“一棵一棵”是说砍下的树很多,没有节制。
  ……
  师:这些同学说得真好,读出了文字之外的理解。
  我们期待学生的另类表达,但我们要更多地关注绝大多数,给每个人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有言说的自由,让每个学生有得到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同时,个别学生有时会“心明口不明”,教师在正视他们“只可意会”的先在状态下,一道倾听,等待点破,不要火急火燎让其“下线”。多数学生在参与大众化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被精英型学生触动,头脑风暴一触即发,追随中又会发现另一个有着鲜明观点的判断和设想。站在不同的地方看风景,则开放式教学自然生成。
  上述教学片段,努力从尊重学生学习差异出发,在对文本的理解上,有的学生停留在抓文中原句来交流的层面,初步弄懂了故事道理,未尝不可。只要他们敢于、乐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一知半解,使立足文本的大众化交流渐成气候,就已经达到开放式教学的目的了。有的学生能在不忽视或打压大众交流的前提下,借助关键词语,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是开放式课堂应然的理想追求。
  三、解除学生的“单一认知链”——指向思维的独立
  学习一篇课文,如何从多个角度全面审视,客观评判,善听众言为我所思,坚持自我而不盲从,也是贯串语文开放式教学不可或缺的调子。学生年纪越小,跟风之心越盛。别人说出一个答案,另一个学生马上用同义词或者类似的话来发表意见。这反映了学生思维独立性培养的缺失。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图打破学生的“单一认知链”,建立起学生多元思考的变式,让学生试着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身份对待同一篇课文,看待同一个现象。最后在比较中,理性地坚持自己的思考。
  师:读完课文,你想说什么?请分别以小村庄的人们、现实中的我们、子孙后代几种身份说说自己此时的想法。
  生1:假设我是小村庄的人,我会说,房子被冲走了,家也没了,我们到哪里去生活啊!
  生2:假设我是现实中的我,我会说,小村庄的人们,你们也太不像话了,破坏了环境,受到惩罚了吧!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一定要从故事里吸取教训,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为自己、更为子孙后代造福!
  生3:假设我是还没有出世的子孙后代,我会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你们不要只顾眼前自己过得好,忘记了我们这些依赖地球生活的后代呀!
  师:同学们站在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声音,但是这种呼喊怎样才能变得更有意义?
  生4:我认为小村庄的人们发出的声音苍白无力、后悔莫及;子孙后代还不知道今天的我们做了什么,声音微弱;只有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可以做出力所能及的事,但是仅有谴责和说教是不行的,需要从一花一草开始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不同的身份,说出的话代表着不同的认知,用多种角色体验课文告诉我们的生活哲理,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思考,对课文也学得更加透彻。在变换中领略多种观点、获取多样经验,又在比较中弃除自我偏见,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内心得到了自我认同。在这样的“解除”与“重构”中,思维由先前的开放灵活,而后逐渐变得独立起来。这些,需要教师在开放式教学之前有意探寻,在课堂之中尽力推动。
  由此观之,为每个人着想,贴近心灵而导航,永葆初心而翻转,宕开思维而架桥,何愁开放式教学的调子不会日益嘹亮?
  (作者单位:长阳县榔坪镇秀峰桥小学)
其他文献
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打破了课堂上教师讲授知识,课下学生消化知识、完成作业的教学方式,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网络环境和平台的建构,增加了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了教育的个性化。  一、面向初中数学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框架设计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仍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初中数学学习目标范围狭窄,老旧的“双基”目标(基础知识的扎实和基本技能的熟练)
在上人教版音乐教材三年级唱歌课《生肖歌》时,笔者发现课堂教学如果能做到“有趣、有序、有效”,就能展现艺术课堂的独有魅力,让学生爱上音乐课。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设计“妙方”激趣  音乐课在小学阶段应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学科之一,但是也有很多小学音乐教师对课程理念理解不透,对教材教法钻研不深,对工作缺乏热情,导致音乐课程序化、模式化,孩子们并不喜欢音乐课。所以要上好一节音乐课,教师
《我爱这土地》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一首现代诗。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为了引导学生感悟这种情感,笔者采用了以读启悟的教学方式。  一、专题讲座打基础  现行教材没有朗读知识和技巧的系统介绍。平时教学中,教师大多是结合课文做些零散的讲解和指导。这样教学,学生对知识和技巧的了解不全面、不具体,往往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教学
拜读《余映潮讲语文》,一次次醉意朦胧——语文课堂,原来可以这样清新雅致,这样赏心悦目,这样热情奔放,这样婉约缠绵……俨然一篇篇风格不同、形式各异的精美散文——  课堂之美  结构美——精巧的文章结构,常能以其“建筑美”让读者一见钟情。余老师的“板块式”课堂教学模式,则给我们呈现了语文课堂的建筑之美。它以“板块”来整合教学内容,形成教学流程,结构课堂教学。这样,课堂教学更有条理,活动内容更加集中,学
从“编码”中解读“信息”,重在提取,将“信息”汇集制作成“编码”,重在创造。教师应怎样将学生的视角转向“编码”背后,走向“编码”的纵深处?又以怎样的姿态给学生“编码”的眼光而非“读码”的技能呢?  一、采集筛选,做到简洁完整  信息的采集和筛选是编码的重要前提。只有尽可能全面完整地采集信息,并进行精心筛选,找出需要编码的重要信息,才能为科学编码提供依据。  教学中,笔者与学生一同采集本班所有图书上
数学抽象概括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在小学阶段更多地表现为在各类现象间建立联系的能力、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善于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概括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怎样帮助学生以最科学、最准确的途径形成抽象概括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求同,从具体“形象”到形成“表象”  所谓求同
设计者罗斯爵士  一战时期,加拿大军队曾短暂装备罗斯Mark Ⅲ步枪。但因其自身问题及问题本身被夸大,很快退出现役。  罗斯步枪是以它的设计师查尔斯·罗斯爵士的名字来命名的。查尔斯·罗斯是位英国后裔,他可谓是一名最与众不同的武器设计者。罗斯11岁时他的父亲过世,此后罗斯继承了第9世Balnagown男爵的封号。罗斯在世时是英国最富有的人之一,他是英国最大的地主,拥有的地产达到366000英亩,雇佣
人教版修订教材,相对原实验教材来说,其编排内容的增与减,变与不变,一线教师需要学习、比较、揣摩和研究,做到理清脉络,正确把握,走实教材,有效教学。  一、全册内容的比较分析  修订教材与原实验教材相比,整体变化:  1.保留了“表内除法(一)(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与千克”四个单元的内容。  2.删去“解决问题”单元,将其中部分内容调整到“混合运算”单元;删去原综合与实践“剪一剪”和“有多重”内
丁琴  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湖北省优秀小学数学教师、湖北名师。从教二十多年,形成了“朴实中彰显灵性,简约时催生智慧”的教学风格,四次获国家、省级教学比武奖,近四十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近五十篇教育教学论文获国家、省、市级奖。  再在学校见到丁琴,已经距记者第一次在潜江实小见她时隔近10年。  此次地点,变成了她刚加入的新家庭——丁琴喜欢用“家庭”来形容现在的这所民办学校——潜江市德
思维能力是人的认识能力(即智力)的核心,而抽象概括能力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前教学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学生对具体、形象、鲜明的内容比较感兴趣,对抽象的内容不易接受。  如何提升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呢?现以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包装的学问》一课为例,谈谈个人的教学体会。  一、从表象开始,逐步抽象  表象是连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桥梁。要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师首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