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与惩罚:课堂管理言语的增效剂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rjsd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经常到小学去听课,对小学教师的课堂行为管理颇有感触。部分教师的课堂存在虎头蛇尾的现象,即在课堂开始与中间阶段学生表现良好,而在课堂结束时违纪现象增多。这与教师的课堂管理言语低效,甚至无效有关。现实课堂中,一些教师不明白如何规劝学生,只是一味地提出要求,“要认真听讲”“要拿好自己的物品”“不要在课堂上随意走动”“不要高声喧哗”,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老师反复讲,可学生对此并不重视,没有据此检视、改正自己的行为,甚至有的学生听而不闻、我行我素。
  教师该如何有效地通过言语引导使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呢?我们通过对一个案例的分析来说明问题。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Anita Woolfolk的著作《教育心理学》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某老师对三年级学生说:“你们将所有的东西放进橱柜里,然后安静地坐着,这样我们就出去休息。否则,我们就会失去休息的机会。”许多优秀教师都使用类似的言语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案例中,教师的话语对学生具有一定约束力,其影响力来自强化与惩罚,我们的小学教师可学习借鉴以提高课堂管理水平。
  首先,案例中教师的话语向学生明确了要求、提供了选择,能够有效地维持课堂纪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处于他律阶段的小学生需要教师用言语督促他们注意课堂行为、遵守课堂常规。案例中的教师不仅向学生提出了具體的课堂行为要求—收拾物品、安静坐着,而且指出了遵从与否的两种后果—出去休息、不能外出。这两种后果与学生的现实需求相联系,构成一种选择—依言而行就有“好果子吃”,放任自己就“没有好果子吃”。因此,课堂结束时已经疲劳、需要休息的学生很容易作出一致性选择,而教师的话语就成为一种有效刺激,促使学生闻言而动。同时,学生在选择中也学会了自我负责。
  其次,案例中教师的话语综合运用了强化与惩罚,确保了教师言语引导的效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它符合行为派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的后果对行为的发生具有关键作用。案例中的教师不仅向学生明确提出要求,而且通过指出遵守常规与违反纪律的后果,引起学生对课堂行为规范的重视。其一,学生收拾物品、安静坐着会产生他们想要的结果—外出休息,这是正强化,通过给予学习者所需要的刺激增强行为反应的发生频率;其二,案例中的学生在教师说话时可能已无心学习、希望休息,学生遵从要求的良好行为能够消除不想要的刺激—乏味地待在教室里,这是负强化,通过消减对学习者而言具有消极意义的刺激使该行为趋于重复出现;其三,若学生没有按要求行事,就不能出去休息,这是惩罚,通过惩罚施加对学习者而言具有消极意义的刺激或者消减学习者希望得到的刺激,以此抑制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案例中教师的话语正是因为包含了可能发生的正强化、负强化与惩罚,才具有制约力,使课堂常规在学生积极、消极行为的此消彼长中逐步确立,促使学生养成遵守课堂纪律的好习惯。
  该案例对当前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言语运用有一定的启示。
  第一,“要求 后果”式的管理要求优于不说明后果的管理要求。案例中教师的管理言语为“要求 后果”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小学教师往往只提行为要求,不表达行为后果。当课堂要求没有附加后果时,学生便会缺少执行的动力,违纪学生或许会出现“我不听你的,你又奈我何”的想法,教师的话语自然是没有约束力的。这也是小学教师一味对学生提要求,而效果不佳的原因。因此,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在提出要求同时要附加行为后果,采取“你们要……就能够……否则就……”的管理言语句式,说明遵守要求会如何、违背要求又会如何,使行为后果变为学生执行课堂常规的诱因,激发学生遵守纪律的动机。在课堂常规的学习阶段,“要求 后果”的管理言语尤为有效,连续地强化对于新行为的快速形成最为有效。当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行为后,根据强化的规律,可间隔式地提出行为后果,仍要注意不能只提要求而无后果说明。
  第二,课堂管理要求要合理,后果要有力。一般而言,教师向学生提出课堂行为要求的合理性,体现在要求含义明确、数量适宜、难度恰当,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生易于执行。对学生而言,行为后果是行为的意义、价值,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行为后果对学生而言必须是强化物,或是他们极力回避的惩罚措施,否则,学生对于执行要求就缺乏积极性,对于违反纪律没有后顾之忧。这要求教师需要通过日常观察或调查询问来了解学生的现实需求,以此为基础提出具有实际意义的行为后果。所提出的行为后果还要切实可行,如案例中“否则,我们就会失去休息的机会”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不及时收拾物品会耽误既定的休息时间;若行为后果不切实际,如老师吓唬学生“谁要是再随便说话,放学后就不让他回家”,教师不可能将学生留置学校,故所预设的行为后果因难以发生而降低了言语引导的效力。
  第三,“令出法随”,严格执行要求。课堂管理中,一些教师只想吓唬学生,或者担心惩罚学生会给自身带来麻烦,虽然有“否则就……”的惩罚警示,但并未付诸行动,课堂管理效果不甚理想。课堂管理言语中教师所提到的强化或惩罚,只有在学生的课堂常规行为发生之后及时地予以实施,才能发挥“要求 后果”式管理言语对维护课堂纪律的作用。切不可使预设的强化物或惩罚得不到兑现,这会使学生因强化物的落空对教师失望,将教师的要求不当回事。教师一旦失信于学生,“要求 后果”式的管理言语便失去其约束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了可行的强化或惩罚后,就要予以执行。
  总之,课堂管理言语的效力离不开强化与惩罚,切不可只提要求,而忽视了强化与惩罚的效用。
  【钟铧,德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谷月
  读者热线:010-62027510
  投稿邮箱:zgdy_guancha@163.com
其他文献
当前,道德教育面临着重规则轻德性的问题,一些学校过多地关注道德行为和结果,一味强调“学生应该做什么”,而不是“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显然与道德教育的应有之意不符。良好的道德教育应该引导个体自觉成为至善的、有德性的人,如果过度强化规则意识,道德教育不仅达不到理想效果,反而会将个体引向功利主义歧途。在新时代急需高素质人才的现实情况下,各级学校不仅要重视科学知识和既定规则教育,还应将德性教育作为道
随着国际国内环境急剧变化,知识经济社会对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强,近期,芬兰政府啟动了国家高中教育综合改革,其中包括职业高中教育改革。芬兰本次职业高中教育改革目标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着力于个性化学习,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使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最适合自身的职业能力,确保学习者有效学习。此次改革更加强调学习者补偿性职业能力的获取,要求教师、指导专家与学习者共同根据学习者的职业能力缺失状况和未来职
据《华西都市报》报道,在安徽怀远县的一个小学班级里,13岁的副班长小赐,凭借检查作业、监督背书这样的权力,向6个孩子要钱。要来的钱,有专门的孩子替他保管;上学和放学有专门的孩子骑车接送;如果钱没给够,就逼迫他们吃粪喝尿……  在这一事件中,副班长小赐俨然将小小的班集体变成了自己的“独裁国家”,让人悲哀的是,长久以来这些受欺负的孩子一次也没想过反抗,用一些孩子的话说,就是面对比他们拥有更大权力的“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规模的扩张、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更多的学校在城市中拔地而起,频发的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和学校德育的现实困境,让人们将求助的视野转向了社区,社区的教育价值借此逐渐受到关注。在学术论文和学校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和听到一种提法,即构建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德育合作体系。这样的提法看似将社区与学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似乎也契合了当前倡导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宗旨,但是,进一步梳理
当前责任教育缺乏为后果负责的“责任伦理”精神,促进学生承担后果的责任伦理教育成为责任教育改进的一种方向。为全面了解中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现状,研究者根据教育实际与责任发生原理设计了一套调查问卷,并获取了东、中、西三个地区的中学生责任伦理教育现状的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中学生自评结果显示责任伦理水平整体较高,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随年级逐渐增长,年级之间差异显著。初中生、高中生和教师之间在学生责
优质德育课堂要让学生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动下,自觉自主地投入学习,学得专注,学得自信,学得机灵,学得有法,学得快乐。  课程育人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提出的六大育人途径之一。如何充分彰显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使其效益最大化?笔者尝试建构“播爱助学”的和谐型德育课堂、“活”而有“神”的诗意型德育课堂、“德美协同”的创新型德育课堂,最大化地发挥德育课程的育人价值,使之成为学校育人工程中的精神高地。  
初夏时节,柳新荷翠。5月18日清晨,北正街小学恒大校区4班的毛子涵早早起床来到学校门口,身穿白绿校服,胸带“文明校园 快乐北小”的红绸,面带微笑,用清脆甘甜的声音欢迎每一位同学和老师:“老师,欧啦啦!”“同学,欧啦啦!”  “欧啦啦”是北正街小学独创的快乐手势。它的含意很丰富:礼貌问好、欢迎、谢谢、再见、提醒、安静……只要看到欧啦啦手势,师生们就有一种文明守礼的默契、遵守规则的警醒和无限的快乐。在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从我国古代的“游学”,日本的“修学旅行”,到西方国家的“教育旅游”……旅行都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因为旅行体验对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开拓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生命体验、涵养儿童的核心素养、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研学旅行的
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空、急、重、杂、散等现象,降低了德育的实效性,影响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新时代,要做好德育工作,增强其实效性和针对性,就需要按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要求,树立新观念、建立新机制、采取新方法,协调好各方力量,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德育工作要戒“空”。当前,学校德育活动目标大而空,与学生的距离较远,很难让学生接受并认同;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