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足历史长河品味汉语精妙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z0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是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文明的积淀,历经岁月河流的淘洗依旧光彩夺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随着“国学热”“读经热”的发展,“经典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学校纳入教学工作之中,各种经典诵读活动也成了研究的焦点,期间虽然争鸣不断,经典还是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走进基础教育。
  【关键词】经典文化;语文课堂接收;喜爱熏陶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学热”“读经热”的发展,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的 孙双金校长提出了“12岁以前的语文”这一教育主张,并出版了6册以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和儿童文学经典为基础的《12岁以前的语文》,全国使用《12岁以前的语文》教材的联盟学校已达200余所。
  究竟是怎样的魅力凝聚了如此多的联盟团队?在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今日,如何继承年代距离我们越来越远的国学经典?经典教育能否真正走进语文课堂,接受经典教育的学生能否从内心接受、喜爱并受到熏陶?如何把握国学课的教学目标,选择怎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学好国学?
  带着这些问题与思考,我们走进了全国第四届“12岁以前的语文”教学研讨活动现场,观摩了三节教学风格鲜明的国学课:杨蓉菀老师执教的《三字经》,朗读方式多样,拓展知识丰富。课堂上用了近十种诵读方式,带着孩子们有趣地、快乐地朗读,孩子们在打响板、小游戏、自主合作、吟唱《三字经》等环节中热情高涨、意犹未尽;任海燕老师执教的《笠翁对韵》选段——《四豪》,授以学生读、诵、品、唱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笠翁对韵用词丰富、典故众多的特点;朱志林老师的《大学》选段,拓展了大量的故事,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价值观的引领。
  雖然只是匆匆半天的课堂观摩,却引发了我们对国学课堂的热议和思考,归纳如下。
  一、国学课中应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因为文言文的晦涩难懂,故而文化气息浓郁的国学课堂往往缺乏生机,“字字落实、句句讲清”的程式化教学模式充斥着课堂。任海燕老师的《笠翁对韵》选段,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理解“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时的图片呈现、教师配乐讲解;参悟“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时的古诗欣赏;指导背诵时的填空练习。学生学起来轻松自然,尤其是让孩子们接口读、跟着老师的拍子背诵等,更是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也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文章的整体节奏。孩子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她没有讲授“词性相当、节奏相称、平仄规律”等学生目前还根本不可能理解的语法,把时间留给了大量的诵读、生生间的释疑、相关知识的拓展。这样的设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轴,活动为主线。
  二、国学课堂应如何处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
  国学经典的教学中,“文”与“言”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共同承载文言文的实用与审美价值。我觉得,教师既要重视对“言”的讲授,又要重视对“文”的挖掘。从文言到文章,从文学到文化,由细处而大略,使学生体悟并理解文言文的特点与内涵。
  在教学中既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基本能力,还要合理开发,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并学习将文言独特的句式及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感。在不同的年级阶段,可以尝试采取不同的练笔方式,难度随年级加大。
  任海燕老师执教的《笠翁对韵》课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模仿韵文的句式和结构进行创作。随着年级的上升,在积累了相当部分的古文基础上,学生还能更进一步地借鉴文言文的写法和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文言文片段。
  三、诵读为主的国学课如何实现教法的多样性
  国学经典相对于其他文体,要更加注重朗读的形式和效果,要综合使用各种朗读的方式,以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教师范读更容易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教师在范读的时候,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而仔细体会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古文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朗读经验更远,更需要教师的朗读示范;特级教师王雷音提出“揉读”这一朗读方式。揉读有三种形式:引读、复沓读、补文读。学习国学时,引读是常用的方法。教师用引语领着学生读,或者教师读上半句,学生接下半句。这样的引读能形成师生互动,是有意义指向的读。引读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引,教师引语必须根据要引读的内容来设计,准确、贴切,能营造一种语境,营造一种氛围,渲染一种情感。抓关键词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记忆理解,并根据关键词调整轻重音加强朗读的效果。文白对读是指文言文和白话文结合起来读,需要教师和学生合作展开。为加深学生对于国学的积累,教师先说出一句由古文译出的白话文,然后学生读出相对应的文言句子。一文一白,交叉着进行。
  四、国学经典的学习如何实现循序渐进?
  凡事过犹不及,国学经典的学习不能急功近利,应小步轻迈,分段学习,循序渐进,经典值得一辈子去领悟。第一阶段旨在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把他们引入到经典学习的大门内,可以学习短小有趣的《三字经》《百家姓》等,在学习国学经典的同时达到识字认字能力的提升;第二阶段可以通过自学和教师教授的方式,学习经典,扎实古文基础。通过查注释、猜读等方式,学生能够大致理解古文的内容,通过朗读吟诵,能感受古文与现代白话文的表达形式的不同,品味文言独特的韵味;第三阶段在前期的积累上,学生可以学习一些经典的文言片断。能抓住古文中的关键字词疏通文意,能进行仿写,或对古文进行扩充。诵读经典,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立足传统文学,南京北京东路小学为学生铺开了一幅古韵悠悠的画卷,让学生在12岁之前踏足历史长河,品味汉语精妙,在语文的世界中自由生长,蓬勃向上。虽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在推行小古文的学习,但在教与学的道路中,仍然磕磕碰碰,一路风雨。我们将在执着追求中开启母语的源头文化,播下千年文明的种子,让国学经典悄然而亲切地贴近孩子的心灵。
  (编辑:马梦杰)
其他文献
【摘要】课堂导语犹如开启学生思维闸门的金钥匙,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设计精彩的课堂导语,不仅可以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多彩,更能最大限度地触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导语;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中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语文学得好坏关系到学生今后各科的学习。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导语又关系到一节语文课的成败。“导语”顾
【摘要】作文是眼、心、手的综合产物。有些学生很怕写作文,因为他把作文看成是虚无的东西,要自己去编造。完全是“造”出来的。作文不是文字游戏,而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思想情感传达给别人。因此,首先要有表达的欲望、表达的需要,然后才有作文,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所为而作”。只有让学生把作文当作自己参与生活和发展自我的工具,真正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小学生的作文才能形成持久稳定的内部动力,使学生真正做到
【摘要】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表现人物品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用极少数的笔墨就能将人物特点和形象全盘托出。一篇好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关键词】细节;人物;描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李时珍夜宿古寺》是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的一篇文章。它主要记叙了我国古代伟大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了修订《本草纲目》,不顾旅途劳累,住破庙,吃干粮
【摘要】语言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活动的工具。对于教师而言,由于其职业特点,语言在其工作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几十倍。本文意在探索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的方法,透过课堂教学的表象,分析语文教师不同的语言风格,分别以言之有情、言之有启、言之有德、言之有序为切入点,讨论课堂的教学效果与教师语言艺术的关系。教师在讲解的同时适当组织语言,提高授课效率,增强学生学
【摘要】写作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任务型导学模式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给我们的作文课增添了新的活力,通过小组合作,激发积累之“乐”;点燃写作之“趣”;放飞写作个性。通过实践,使学生的作文兴趣与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关键词】积累;小组合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心头的一道坎,一座无法逾越的山,可以说是困惑与问题同在,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效率低下,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会倾听、具有良好的倾听习惯、在倾听中会动脑思考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保障。因此,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教会学生倾听的方法,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倾听训练,让学生养成善于倾听的好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生;倾听习惯;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对话的课
【摘要】2008版《日本小学国语学习指导要领》中对日本小学作文教育做了详细的规定与要求,体现了日本最新的最新作文教育观。本文通过对最新《日本小学国语学习指导要领》中作文教学的研究,分析日本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并以此对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日本小学;国语学习指导要领;小学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同属汉字文化圈,文化历史传统
【摘要】本文将陆游的一首不甚出名的作品《西村》与其名作《游西山村》之间的联系做出了大胆分析与勾连,将两首作品之间的内在情韵尝试着进行了梳理,从而窥得陆游的生活轨迹与情感体验。同时,《游西山村》是高考必备64篇中的重要篇目,《西村》又被选入2016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试题,故研究这两首作品的情感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陆游的心灵世界。  【关键词】陆游;西村;高考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
【摘要】诗歌鉴赏犹如横在高中生面前的大山,難以逾越。本文以专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诗的国度里碰撞智慧,建构知识,引领学生准确把握送别诗的意境,深入分析送别诗的感情,把握送别诗的常用意象及技巧,提高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送别诗;意象;意境;情感;表达技巧;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内容】  高中《唐诗宋词选读》“送别诗”专题  【教学实录】  (课前放李叔同
【摘要】五年制大专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语文素养都相对较低,偶有阅读也是网络阅读远远高于传统纸质阅读,面对种种困境,本文提出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迫切性。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利,然后抛出悬念,诱发兴趣,最后分享智慧,乐享成功。因为语文阅读不仅是对心中理想世界的拓展和坚持,更是思想和心灵的升华与净化,进而改变人生轨迹。  【关键词】阅读;能力;困境;对策;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