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导妙引 先声夺人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fl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优秀的教师都十分注重课始的导入设计。在音乐教学中,一个先声夺人的巧引妙导,能够优化、简化课堂教学的程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本文就一些教学的实例,谈谈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设计。
  
  一、妙趣横生的谜语故事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长的起点。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在导入环节中,通过妙趣横生的故事、谜语、歇后语和轶闻等吸引学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如在教学欣赏管弦乐《龟兔赛跑》(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课始,我首先出示了乌龟和兔子的谜语,让学生猜。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在其后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十分投入。
  
  二、营造氛围的情感渲染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音乐的灵魂。然而,小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阅历比较浅,对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或因年代久远,或因环境的变迁,难以一下子深切地领悟。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通过教师动情的演唱、讲述、朗诵等情感的渲染,为课堂创设一种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音乐学习的情感氛围。在教学欣赏管弦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我通过富于激情的话语,声情并茂地讲述电影《风云儿女》中动人的故事,介绍《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许多学生激动得热泪盈眶,接下来的学习,他们十分投入。
  
  三、巧设佳境的诗句铺垫
  
  灵动的诗句可以为课堂创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的情境,叩开学生的心灵,可使学生或悄然动容,或神思飞扬,或跃跃欲试,或期待盼望,从而很快地进入“共振”的境界。在教唱歌曲《忆江南》(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之前,我通过几首描写江南风景的诗句导入,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感受到江南风景、风情和民俗的淳朴、优美、迷人。学唱时,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学生沉浸于优美婉转的旋律之中,较为真切地体会并表达出诗人对江南的思念和眷恋之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获得了思想的启迪。
  
  四、引发探究的精巧设疑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往往是教师提供或学生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的时候。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探究热情。课堂教学的开端,如果能巧妙设疑,让学生产生急不可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欲望,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这是一堂课取得成功的基础。如欣赏管弦乐合奏《雷鸣电闪布尔卡》,导入时,我精心设计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以前听过描写自然界音响的音乐吗?想听一听用管弦乐描写的大自然中的疾风、雷雨和闪电的音响吗?让我们边听边想管弦乐合奏《雷鸣电闪布尔卡》中是用什么乐器来表现疾风、雷雨和闪电的?乐曲的情绪怎么样?”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听、赏的欲望。
  
  五、引人入胜的情境创设
  
  在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声画同步的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真实再现可感的形象与和谐宽松的音乐氛围,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而且有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由被动地吸收转变为主动地探求,在听觉、视觉冲击中愉快地学习。
  如在教学《京腔京韵》(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生动有趣的声像资料,展示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一位学生在导入后,情不自禁地说:“哇,京剧真是太厉害、太了不起了!”可见,学生已被京剧精湛的艺术所倾倒,学习兴趣油然而起。
  
  六、直奔主题的标题解析
  
  标题是音乐的眼睛,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是学生理解音乐、解读音乐的一把钥匙。生动、新颖的标题让学生更容易亲近作品;简洁凝练的标题能揭示音乐的主旨;而隽永含蓄的标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对音乐的深入思考。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若能紧紧抓住标题的解析,定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使之兴趣盎然。如,教学琵琶曲《十面埋伏》时,我首先用故事直接解析其标题“十面埋伏”,听赏中再分别将“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一一讲析。学生借助老师对标题的简析,欣赏并理解乐曲,仿佛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音乐家运用多种琵琶技巧手法所描绘的千军万马声嘶力竭的呐喊和刀光剑影惊天动地的激战,了解了整个乐曲所描绘的楚汉争雄的历史故事。
  音乐课堂教学的导入必须遵循形式多、内容精、目标准、趣味浓的原则,切忌华而不实。否则,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一根细木棒,几个冰糖山楂,经手艺人这么一穿,变成了一串串色泽鲜亮的冰糖葫芦。既引人注目又生津开胃,且食用方便,老少皆宜。看到这令人馋涎欲滴的冰糖葫芦,简洁明快的制作手法,不由得想到了语文教学中的主线与板块。  语文,顾名思义,即语言文字。语文水平其实就是感悟文字与表达语言的能力。然而,目前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主要是偏重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而忽视了如何表达这个层面。在这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让我欣喜的,是我的学生们并不像其他同龄人那样,视作文为畏途。他们在作文方面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和取得的骄人成绩,都让我感到很欣慰。在探索作文教学新路的过程中,我不断被他们激发出灵感,在一步步前行时,我又及时反思、积淀。在作文天地里,我和学生们携手同行,在写作的道路上,留下了我们一串串稚嫩的脚印……  一、闪光的钻石,点滴的生活——捡拾身边的“钻石”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布置了一篇
现在,我国许多地区使用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是苏教版的,其特点就是课文分类性较明显,如有的单元是安排人物的,有的单元是安排寓言故事的。在五年级教材上册第五单元安排的是描写景物的文章——《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这三篇文章都是通过描写我国美丽景物的特点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这样的文章,词句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学习起来却容易产生枯燥的效果。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学生
“啊,四十分钟怎么过得这么快呀!”“老师,要是每一堂语文课都这么上,那该多好呀!”……一堂语文课结束之后,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以上的感慨。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听着学生的这些肺腑之言,心里既欣慰又惭愧。欣慰的是这堂多媒体语文课上得很成功,惭愧的是我没能尽可能多地将多媒体引入课堂,让这些农村学生早日领略多媒体教学的无穷魅力。  由教学《雾凇》一课总结下来,我认为将多媒体引入语文教学有以下五大优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由于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会造成学生间的差异;数学学科本身的特征也可能形成差异。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
对于儿童来说,学习的最根本途径是活动,它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践参与过程中去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下面,我以教学“方程”一课为例,谈谈怎样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最有效地开发他们的学习效度,让他们觉得学习简单而有效。  一、步步设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是促使学生自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有效方法。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许多名人的成功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习惯。  一、气氛活跃,学生想问  学生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在我们老师看来,有的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问题,但是,不管
语文教学实践中,教材文本单一的价值取向经常遭遇孩子们之多维思考、多元创生的挑战,语文教师往往因此陷入顾此失彼、左右为难的境地。我们不禁要问: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孩子的多元创生到底孰轻孰重?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二者能否结伴同行?  在“智慧、互动、成长”第二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风采展示活动上,窦桂梅老师给了我们肯定的答案: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做到——文本与人本并重,单一与多元共生。  窦老师在执教《宋定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在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反映,是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材料。所以,老师在课堂上不应该惧怕学生出错误。该怎样有效利用课堂中产生的“错误资源”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看法。    一、将错就错,提高能力    1.顺应错误,提高判断能力  学生获取知识,本来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出现错误当然也是难免的,但学生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就是注重积累和运用。词语积累的集中体现是每个单元练习中的“熟记成语”部分。到了高年级,由于数量和难度的提升,学生的成语学习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何让成语教学焕发其应有的光彩,使学生兴味盎然且习有所获呢?我和学生一起探寻,以下是本人近年来实践所得。  一、读词先行,夯实情感基石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早已被看做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要达到“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