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因质疑而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sn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是促使学生自动学习、自主探究的有效方法。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追究问题罢了。”许多名人的成功都是从质疑开始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习惯。
  一、气氛活跃,学生想问
  学生的问题是五花八门的,在我们老师看来,有的根本就算不上是一个问题,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还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给他们发现问题的时间,激发他们把问题提出来。
  教学《春笋》一课,在大家读通了课文,读准了字音之后,我说:“现在,请大家仔细地把课文读一读,说说你有哪些词语还不太理解,把你的疑问提出来,问问小组里的同学,如果得不到解决,可以向老师提问,看谁能把老师难倒。”这句话一出,同学们马上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不一会儿,小组里的你问我答就开始了。几分钟后,有人举手:“‘掀翻’是什么意思?”“‘浅褐色’是什么颜色?”……也许就是那句“把老师难倒”,让同学那么投入,那么郑重其事。
  可能有些同学胆小,还不敢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那就让他在小组里问,让他也感受到提问的氛围,争取也在全班同学面前提问。总之,要引导学生有问题就要说出来。
  二、民主平等,学生敢问
  课堂上,学生的提问需要宽松的外部条件和良好的心理环境作支持。因此,建立平等和谐的对话机制是学生敢提问的基础。所谓的平等和谐的对话,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机会,给学生的“学”以更多的自由和主动权,让学生在一定的指导下,独立地研究学习内容,力争自己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热烈讨论或师生共同研究、各抒己见。力争人人参与,包括良好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这种对话应当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思想和思想的融合,并且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适当反馈,这样才能产生新的问题,学生才敢提问。
  《春笋》里有这样一句话:“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我故意读成“春笋穿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这下子,教室马上有人提出:“老师,你读错了。”我又重新读了一遍,还是“春笋穿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全班都有了反应,都在叫:“老师,你把‘裹’读成‘穿’了。”我停下来,看了一遍书说:“对不起,刚才老师确实读错了,谢谢你们给老师纠正错误。我再读一遍。”这次,听了老师的表扬,大家都喜滋滋的,听得更认真了。我又读了一遍,这次,我没有读错,而且重重地读出了“裹”字,刚读完,就有同学举手:“老师,我们平时都说‘穿衣服’,这里怎么说‘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呢’?”我心中暗喜,我故意犯下的错误,竟然成了一个圈套,让同学们不知不觉给老师纠正,并自然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三、指导得法,学生会问
  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学会是前提,而让学生会学才是目的。我们要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但更应该让他们会问。因此,我们教师要做好示范。学生的一切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质疑也是如此。教师应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
  1.抓关键词。《春笋》这一课,抓住“冲破”、“掀翻”等词语,我就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春笋的力量大不大?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2.抓重点句。表现春笋顽强向上的句子是“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我们可以这样提问:“春笋是怎样长成苍翠挺拔的竹子的?”
  3.抓标点。在有些课文里,还有些特殊的标点,也可以让学生注意,区别几种不同标点的异同。
  四、评价激发,学生勤问
  为了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运用鼓励性评价,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以适时而又恰当的激励,以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如:某某同学的问题提得有价值!某某同学真会思考!某某同学这堂课提了许多问题,真会学习!……除了语言的鼓励外,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等都会给学生的学习注入兴奋剂,使学生处于亢奋的状态中,产生浓浓的学习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非一日之功,教师必须做个有心人,只要坚持,就会帮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好习惯。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写作模型把作文分为预写、写作与重写三个阶段,这和写作的认知过程是相契合的。因此,必须切实重视作文评讲在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中的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时候我们并没有对评讲给予足够的关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查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那么,如何有效实现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对接?在此,
新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提出了非常明确的总目标、阶段目标。“说的能力的培养”是口语交际中的要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在实际教学中,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手段来让学生会说、乐说,帮孩子们的“说”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呢?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工作的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构筑平等关系,使学生敢说  “平等对话”是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理念。课堂上,教师只有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像亲人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4~45页。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教师把手藏到身边对学生说:“猜,老师手里有东西吗?”  学生猜:“有。”  老师出示“五星娃娃”,问:“想要吗?”    二、自主探究计算规律    (一)一个数减去它本身,结果是零  1 出示例1图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能看着老师的手势提个问题吗?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怎样列
阅读教学是一个特殊的生命体验过程,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阅读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于生活,阅读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为此,我们理应重视阅读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阅读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    一、紧密联系生活与文本    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构成文本的因素有四个:作品、作者、世界(自然、生活)、读者。文本,其实就是作者把生活体验、见识与感悟诉诸
一根细木棒,几个冰糖山楂,经手艺人这么一穿,变成了一串串色泽鲜亮的冰糖葫芦。既引人注目又生津开胃,且食用方便,老少皆宜。看到这令人馋涎欲滴的冰糖葫芦,简洁明快的制作手法,不由得想到了语文教学中的主线与板块。  语文,顾名思义,即语言文字。语文水平其实就是感悟文字与表达语言的能力。然而,目前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在上语文课的时候,主要是偏重于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而忽视了如何表达这个层面。在这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让我欣喜的,是我的学生们并不像其他同龄人那样,视作文为畏途。他们在作文方面表现出的浓厚兴趣和取得的骄人成绩,都让我感到很欣慰。在探索作文教学新路的过程中,我不断被他们激发出灵感,在一步步前行时,我又及时反思、积淀。在作文天地里,我和学生们携手同行,在写作的道路上,留下了我们一串串稚嫩的脚印……  一、闪光的钻石,点滴的生活——捡拾身边的“钻石”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布置了一篇
现在,我国许多地区使用的小学语文实验教材是苏教版的,其特点就是课文分类性较明显,如有的单元是安排人物的,有的单元是安排寓言故事的。在五年级教材上册第五单元安排的是描写景物的文章——《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这三篇文章都是通过描写我国美丽景物的特点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这样的文章,词句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学习起来却容易产生枯燥的效果。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学生
“啊,四十分钟怎么过得这么快呀!”“老师,要是每一堂语文课都这么上,那该多好呀!”……一堂语文课结束之后,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以上的感慨。作为他们的语文老师,我听着学生的这些肺腑之言,心里既欣慰又惭愧。欣慰的是这堂多媒体语文课上得很成功,惭愧的是我没能尽可能多地将多媒体引入课堂,让这些农村学生早日领略多媒体教学的无穷魅力。  由教学《雾凇》一课总结下来,我认为将多媒体引入语文教学有以下五大优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说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数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数学。由于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意志品质、适应能力、家庭教育等多方面的原因,会造成学生间的差异;数学学科本身的特征也可能形成差异。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
对于儿童来说,学习的最根本途径是活动,它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典型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有目的地创设学生活动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在实践参与过程中去发现、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下面,我以教学“方程”一课为例,谈谈怎样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最有效地开发他们的学习效度,让他们觉得学习简单而有效。  一、步步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