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的探究学习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iba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顾名思义,探索研究。在教育学中,探究,亦称发现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探究性学习,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学主张。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使人类群体的智力资源有效转化为个体智力资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健康的社会情感和主动的创新精神。而这些品质都是终身学习社会所必需的。
  转换观念,拉近距离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不再仅仅着眼于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结果,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思想方法尤其是创新意识。
  在现今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以及45分钟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不少老师不得不考虑的是,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让学生熟记有可能出现在大小考试中的重要知识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就恐怕少讲了漏讲了,影响考试成绩。那本厚厚的教学参考书成为必备的“神器”,书上浓墨重彩书写的就着重讲、仔细讲,书上轻描淡写叙述的就简单讲、忽略讲,并始终保持与其观点的一致性,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别的见解和质疑,也很快淡化舍弃,并以此要求学生。因此,中学课堂总有这样周而复始的常见现象:争相举手、活跃表现的初一新生,最终成了沉默寡言、奋笔疾书的初三老生。这与其说是成熟的表现,不如可以理解为学生也默认了这种教学方式,放弃了自己的好奇和思考,把自己当做了接受知识的载体。
  孟子有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想让学生既不完全依赖教辅用书的固定答案,又不坐享其成地等待老师灌输的标准内容,教师必须先成为一个在自己学科上的思考者、研究者。教龄较长的教师,在看到一篇教材时,很容易按以往应试经验,把它分割成若干个主次知识点,然后以此设计问题,开展教学,把它们传授给学生。而新上岗的教师,也经常会按照着教参的提示和解释,事无巨细地讲述给学生听。无论是前者的习惯还是后者的小心,其实都是以舍弃自身的再解读创造为前提的。一个只会照本宣科的老师,是教不出一群具有探究精神和行动的学生的。因此,教师在教授课文之前,首先要做一名认真的读者,阅读文本并结合以往的阅历体验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仅仅出于考试的需要,形成自身的观点和结论。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如果说教师进入课堂的喜怒哀乐会影响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情绪,那么,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导入环节则是吸引学生注意、营造探究氛围的良好开端。初中学生的思维一般是“经验型”的,而不是“理论型”的,即在进行抽象思维时,需要具体、直观的感性经验作支持。因此,除了可以通过精彩的诗歌、生动的视听来导入外,还可以通过唤起学生对以往阅读体验的回忆,与即将学习的文本进行横向联系,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如在教学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时,可从《安恩和奶牛》导入,抓住老年妇人的共同点,让学生回味人物描写特别是肖像描写的细致传神。在教学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联系他的《社戏》和阿累的《一面》。让学生体会少年鲁迅和成人鲁迅的差异,并在前者身上找到共鸣;进而在教学程海的《三颗枸杞豆》时,可以一开始就抛出文中的“我”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鲁迅有何异同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尽情发挥,从而进入到课文内容的解析。
  点拨质疑,百家争鸣
  问题是探究的起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个问题由教师或者学生提出都可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课前的大量精心准备,根据所教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生活体验,设计出既不脱离文本、又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系列问题;另一方面在正式教学进行时,也要随时根据学生的实际理解接受水平进行调整,杜绝各种只是简单是非题而没有“营养”的问答。当学生面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陷入短暂沉寂时,老师不要急着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他们,而应加以巧妙提示,或适当点拨。当学生面对步步深入的文章讲解时,蹦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或疑问时,老师应本着多加肯定、积极引导、善于判别的方针,既要保持学生的探索热情,也要保证研讨的方向和水平;同时,课堂上不仅是学生汲取知识、开拓思维的区域,也是教师因势利导、有所收获的场所。学生一旦愿意释放自己的好奇和潜力,往往会带给老师意外的惊喜。
  拓展延伸,兼容并包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短短的课堂45分钟并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寻求知识广度和深度的愿望,而课外的广阔天地才是他们运用手段、发挥能力的绝佳场所,这也是大语文的精髓所在。罗杰斯认为:“人生来就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在适合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都能够释放出来。”老师所要做的就是做学生的一个支点,让他们借助自己的轻轻一托,思维能像长了翅膀的小鸟一样,飞得更高更远,而不是接受灌输的容器,被人操控的木偶。也许这样的教学尝试,不能立竿见影地体现在成绩的提高上,但是看着学生以往呆滞茫然的眼神正变得灵动专注,下课铃声响起时不再伴随着如释重负的吁气,而是围绕在身边迫不及待的询问。那么,就会觉得学会等待,学会倾听,懂得引导,懂得点拨,所有的一切付出都值得。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碧波中学)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有效且充满活力,才能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抱着一种积极期待的心态,相信他是最好的、最棒的,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鼓励他、赞赏他。这样,学生在教师期待的目光中,会越来越自信,对学习就充满了希望,终会有一天种出一棵属于自己的“糖果树”。  实践中的不同发现  《苹果里的五角星》是苏教版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让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基于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中,老师说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因此,作
“读、背、死记语法知识……”这是以往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得最多的教学方法。在过去的英语课堂上,常常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多、背得多。学生是被动地接受英语知识,机械地操练着各类英语练习。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学习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倡导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更多关注学生如何学习英语。  英语课堂不能浮于表面  在现实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
学困生的典型表现为:一是思维能力不强,接受知识较慢,跟不上班级学习进度;二是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听讲不专心,作业时常拖拉;三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特别贪玩,学习上几乎没有自觉性,学习习惯较差,最基本的作业都不能完成。笔者发现,学困生这一群体也有着特殊的学习需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师爱是学困生最大的需要  师爱的需要是学困生最大的需要。尽管教师反复强调,但同样的错误在学困生身上会不断再犯。但这
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课堂。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课堂教学始终是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向课堂要效率是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高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必然要求,而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究竟在何处优化,应如何有效地进行优化?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工作。  优化课堂开端,创设高效学习氛围  兴趣是学生探索新知的直接动因。兴趣高,学生才能学
每年春晚之后,小品类节目总有些经典台词在社会上流行。乍一看,这些台词与阅读教学毫无关联。但如果细细审视,不免发现小品里的某些精彩台词,就是当今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缺失现象的最好概括。  学生言语实践的缺失  经典台词 巩汉林:“你!你应该这么唱!”(选自1996年春晚小品《打工奇遇》)  课堂再现 一位老师在教学《蚂蚁和蝈蝈》一文时,是这样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的。  师:冬天到了,蝈
期刊
根据多媒体光纤专用网中信号传输的具体特点,基于主、从站的观点,在分析智能型站管理(SMT)工作原理、信号流程的基础上,提出SMT信道管理的思想,阐述其原理并增加必要的原语,
中职学校的钳工技能课是机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能课。但要学好、掌握这项技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钳工这个工种既要技术,又要体力。通过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思考,笔者认为,要提高钳工实训课的教学质量,应熟练运用集中教学方法。  提高积极性,实现技能训练目标  中职学生在之前上初中时大多成绩较差,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往往有自卑感,对学习不感兴趣。即使有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由于中考失利没有达到目标,导致理想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