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尤需创见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ibo135142447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非连续性文本于语文教学的影响日渐深远。然而,现实中受到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惯性思维影响,更兼对此类文本教学目的与价值认识的模糊,师生往往既不爱又不会。本文结合课题研习所得,紧扣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方式方法,探讨认识的艰难、当下认识方式方法的局限与不足和较为科学合理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 非连续性文本 初见与认识 引导策略
  “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概念,源自2009年风起云涌的PISA测试,并被写进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成为“课标”修订后的热词。后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文本样式,迅速进入各地中考试卷。
  令人深思的是,这个看似陌生的概念,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俯拾即是。从课本里的插图,到《论语》的选段;从生活中的地图,到微博,无处不是它的身影。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不过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或者说被漠视太久的存在。
  当它进入课堂,成为语文教学中新型的阅读形式,又让语文教学陷入了更深的迷茫与困惑。这个日益活跃于我们生活中的文本样式,我们在课堂中如何与之相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内容一片空白,语文教材中“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内容利用实属不易,跳出“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模式非易如反掌。
  一
  万事开头难。光是引领学生认识非连续性文本这第一步,就让人焦头烂额、举步维艰。笔者在搜集相关资料并反观教学实际时,不揣浅陋,大胆地认为,这样的难,或许源自以下两方面原因:
  第一,教师认识上的突破很难。
  先有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重要性的认识,就让人十分担忧。据东北师范大学邱辰硕士的调查数据显示,长春市初三学生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缘于老师的推薦与要求的,仅占7.2%。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不作推荐与要求,其实质是不重视。
  即便有教师认识到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重要性,但在课堂上很尴尬的是,自身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也是云山雾罩。以其昏昏,又怎能使人昭昭?的确,非连续性文本,就隐匿在身边,但怎么界定?所有的非连续性文本,有着怎样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课标”里说的“提取信息”与“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梯度差别到底是什么?这些问题似乎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自己想,绞尽脑汁终归徒劳;听他人说,又见仁见智偏不见共识。
  第二,学生认识上的障碍很大。
  毋庸置疑,非连续性文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照理不应该成为学生认识的障碍,更何况它还具有直观性与实用性这样与生俱来的优势。但非连续性文本对于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而言,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形象性不够。不用说文本中的表格数字,也不必说图画里的抽象元素,单是文字,就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其间文字,大多是说明性、论述性的文字,不甚优美,也不易理解。
  另外,多年以来的语文学习,学生大多习惯于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连续所带来的阅读顺畅,形象所带来的阅读轻松,在面对非连续性文本时几乎丧失殆尽。
  综上,文本本身晦涩,学生阅读习惯定式,都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这样的情绪,恰恰是学生接触与认识非连续性文本的最大障碍。
  纵然如此,认识非连续性文本这第一步不好走,我们还是有同行迎难而上。在引领学生接触与认识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实践中,做出了许多可贵的尝试与探索。
  只可惜,这些尝试与探索,在笔者看来,略显轻率,以致收效甚微。
  来看一个课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相关知识。
  2.通过学习,初步发现解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规律和思路,掌握诀窍所在,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流程
  1.多媒体课件出示药品说明书、宣传单、汽车站时刻里程表、统计表、目录、索引、地铁图、清单等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2.小结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直观、简明、概括,易于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铺天盖地”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图片,学生感知非连续性文本其实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它被现代社会广泛运用,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
  广东韶山的万老师在《雅思一家作客翁源》一课中,虽然明确地提出了“初步了解非连续性文本”这一教学目标,但是在上课伊始,仅仅蜻蜓点水般地“初步感知”。所谓铺天盖地的图片,并不能帮助学生认识“直观、简明、概括,易于比较”这些特点。因此,万老师接下来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独立又努力地推进课堂教学。除了再看到相关的图片,学生似乎并不清楚在进行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或许仅仅觉得是极具创意的语文活动。
  当然,较之于其他老师,万老师已具有相当先锋的理念与探索。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课堂情形是,教师讲评试卷时,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这些就是非连续性文本,一般考查的题型是什么,我们怎么解答。
  引领学生认识非连续性文本,到底路在何方?除了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力求穷尽其根本,以对非连续性文本饱满而通透的认识,自信从容地站在学生面前之外,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师更应尊重学生实际,遵循教学规律,在引导策略上下苦功夫,下大力气。
  二
  教无定法。没有哪种策略能一劳永逸。初见非连续性文本,尤其需要教师创造性的见解。结合研习心得与教学实践,我认为,在面对引领学生认识非连续性文本这样的难题时,我们可以尝试应用这样的策略。
  (一)对接经验,从熟悉延展到陌生。
  既然学生习惯于读连续性文本,那么,我们能否从连续性文本出发,借由课堂的探讨,不知不觉延展到非连续性文本。
  比如,我们把所有由文字材料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伪装成连续性文本的样式,让学生按既定习惯当连续性文本去阅读。再质疑:你读这个“连续性文本”时,感觉到有什么别扭之处?然后推送另一个与之相关的真正的“连续性文本”,加以比对,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别扭?一番探讨之后,再总结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尊重学生的阅读习惯,调动他们的阅读经验,在这样的前提下,再制造与经验冲突的“事端”,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就不至于畏惧。同时,新有的经验与旧有的经验也有了一个完美的衔接。
  (二)举三反一,从群相中提炼出共性与个性。
  举一反三,诚然可期。但真要从“一”中反出“三”来,很多时候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运气。然而,从“三”中反出“一”来,却是很多学生切实的可能。尤其在认识非连续性文本这件事上,举三反一,功效显著。
  比如说,认识表格。只有横向比较的,列举多个,一并展示,其特点不言自明。只有纵向比较的和纵横兼顾的,也如此列举展示。再一番探讨总结,学生对表格的一致与差异,大体便能了然于心。
  再比如,从表格里提取信息与得出结论的训练。我们可以先列举一些只需要一个方向比较的表格提取信息,再训练这类表格的结论得出。同类的表格,不同梯度的要求。信息与结论的区别,在这样的同质比较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往后,再循序渐进,加大难度,训练复杂表格的信息提取与结论得出,就有了极为宝贵的经验,并扫清了分辨的障碍。
  举“三”能反出“一”,这势必要求教师有能力区分——所举之“三”一定同类同质;所反之“一”也必定是所有的共同。
  (三)双向渗透,在生活与课堂中自如切换。
  北师大边玉芳教授指出:“在国际阅读素养评价中,阅读能力已经不再被单纯地作为一种特定的学科能力,而是将阅读与生活相联系,将阅读融入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这要求阅读不再是单独的课堂行为,必须与真实的情境相联系,教育者关心的将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切实需要的阅读技能。”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在课堂与生活中进行双向渗透与迁移,从课堂延伸至生活,又让生活反哺课堂。
  一方面,我们在引领学生认识非连续性文本时,可以让他们先到生活里去寻找、去发现。回到课堂时,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最后进行肯定或纠偏。比如,开展文学采风活动,学生找来某篇与采风主题相关的文章,或对某个作家的生平介绍,就不能当成非连续性文本的样式。学生找来的作家家谱、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图及说明,这样的才能认定。
  另一方面,我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运用。无论是对非连续性文本特点的认识,还是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规律的认识,都能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解决极为实际的问题。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教学是将阅读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将阅读融入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丰富学生的现实生活。通过训练学生解决实际生活的阅读技巧,让学生真正参与阅读教学的过程,这与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语文素养相契合,是语文阅读教学生活化的重要体现。
  (四)鼓励编创,在动手实践中深化认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认识,再多的引导与帮衬于学生来说,都是纸上谈兵。要真正认识非连续性文本,定然需要学生深入其中,在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世界探索。这样的探索,最佳途径莫过于让学生披挂上阵,自编自创,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非连续性文本。
  相对于连续性文本的创作,非连续性文本因为自身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更多创作的可能,学生创作相对更轻松。但是,这样的编创要真正达到深化认识的目的,教师需要富有智慧地设计有梯度的训练,由浅入深,步步为营,终至巅峰。
  第一梯度:教师给固定数量的同类同质材料,学生自主编辑组合,形成非连续性文本。
  第二梯度:教師给出大量的材料,学生比较甄别,选出相应的材料,再自主编辑组合,形成非连续性文本。
  第三梯度:教师给出一则材料,学生依据文本需要,搜索其他与之匹配的材料,加以甄别并选定,再自主编辑组合,形成非连续性文本。
  第四梯度:教师确定一个主题或话题,学生依据主题需要,搜索与之匹配的材料,加以甄别并选定,再自主编辑组合,形成非连续性文本。
  正是在这样的“亲密接触”中,学生更容易体会到非连续文本内里的纹理脉络。正是在这样的动手实践中,学生能很轻松提炼出非连续文本区别于连续性文本的本质属性。
  PISA阅读中非连续性文本的设计理念和非连续性文本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实践基础都预示了非连续性文本将是未来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让学生在初见非连续性文本时,能放下畏难的情绪,并乐于沉浸其中,是需要我们用更多真诚的探索和富有智慧的创见面对的课题。本文所呈现的,除了诚挚与急切的思考外,那些所谓的创见,不过是抛砖引玉。前路漫漫,遥远而艰险。但我们的探索,方才开始。
  参考文献:
  [1]蒋德仁.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张红翔.初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1).
  [4]邱辰.“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现状及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5]万慧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设计初探与反思[J].小学教学参考,2014(11).
  [6]潘红.理念渗透:非连续性文本给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启示[J].现代语文,2015(02).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基于土木工程专业对江苏省“3 4”中职—本科衔接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中职与本科衔接培养中在文化基础、课程衔接和师资队伍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中职与本科的层次衔接为核心提出了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衔接的培养策略,真正把“3 4”衔接培养变成具有实际意义的现代化职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 中职教育 应用型本科 衔接培养 “3 4”模式  中等职业教育一般是指在高中阶段由中
摘 要: 从文化角度切入,以上海海洋大学沪城环路校区为研究对象,对其校园文化景观作深入系统研究。通过分析当前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高校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提出五点建议,即注重建筑风貌,增强地域联系;增强文化底蕴,重视内涵建设;发挥标识导向,提高感染力;秉持动态发展理念,适时更新和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关键词: 校园人文景观 环境育人 景观设计 文博育人  大学校园既是
摘 要: 本文针对高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现状,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即教材五花八门、教法传统单一、学生主体淡化;教学理念保守、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淡漠;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评估偏低等。为了满足“文化强国”战略需求,提出三点教学改革的设想,即革新教学模式,实现翻转课堂;优化教学理念,强化传承与创新教育;重新定位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扩大课程惠及面。  关键词: “文化强国”战略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教
摘要:苏轼大半生都在宦海漂泊,几经沉浮。在他一生的词作中,梦词的创作占据了约五分之一。本文通过对《西江月·平山堂》的赏析,小议苏轼的“人生如梦”观。  关键词:西江月 人生如梦 苏轼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尾联写道:“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在中国历史上,称得上是士大夫理想人格的,范蠡算是一个,另一个便是苏东坡。范蠡是春秋时人,苏轼是宋人,二人相差了一千五百多年。牧之生在唐朝,自然
摘 要: 平时教育活动中经常面对这样的情境,有的孩子表现确实不够突出,我们往往喜欢采用一针见血的方式指出他的缺点,然后满怀期望他能努力前行。班主任更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们的优点,找出“闪光点”,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并促进转化,形成良性循环。  关键词: 教育学生 教育方法 教育效果  故事链接:从前有一个国王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牙齿掉光了。于是就请全国最有名的两个智者给他解梦。第一个智
(玉溪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摘 要: 本文系玉溪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玉溪辖区少数民族高中生英语学习环境及学习效果调查研究(编号2015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在调查了解玉溪辖区民族高中英语教师素养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了二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民族高中 教师素养 学习效果  1.研究背景  国内研究教师素养和英语教学的学者很多,比如杨
(武汉大学 文学院 人文科学实验班,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 《三国演义》对人物的塑造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性。同属于刘备阵营的诸葛亮和关羽在人物形象的某些方面拥有相似性。刘备集团的两大重要人物的相似性反映出民间审美对文人创作的影响,《三国演义》特殊的历史叙事和民间叙事相结合的手法,以及众多装饰性情节是共同性存在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 《三国演义》 诸葛亮 关羽 相似性  通过桃园结义,
摘 要: 在关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研究中,“地域意象”的生成与传统意象有着较大区别,地域意象由于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同时受到时代发展制约,因此在生成过程中显得较为曲折。对此,通过对古典诗歌的分析,结合相关美学原理,以较为典型的北固山意象为代表,梳理地域意象发展的脉络,并进一步总结出地域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生成机制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 地域意象 生成机制 古典诗歌 北固山 美学原理  “地域意象
摘 要: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它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体,是传道授业的载体,是教师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开发智力的工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政治课堂 教学语言 语言境界  鲁迅先生曾说:“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人,音美以感官,形美以感目。”那么,政治教师怎样才能不断提高语言素养,更好地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达到最佳的教学效
摘 要: 将生活融进地理课堂,既有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科学认识,又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对地理课程的兴趣,从而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地理学习 生活化 学习兴趣  《地理课程标准》对高中地理课程提出了要求,为了增强高中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和生存的能力,高中地理需要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为了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珍爱地球、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