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它可以使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学习活动网络化。通过采用“设计——实施——反思与评价——再设计——再实施”过程,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反思
背景说明
目前新课改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化学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在这种形势要求之下,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组织教学成了目前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是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它可以使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学习活动网络化。
教学案例
一、教学实践回放
1 以一幅漫画小鸟说:“明天我们去哪里?”作为导入。
2 各学习小组按照事先选定的内容(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进入学习状态。根据自己分配到的任务进行收集整理资料,小组长进行汇总,形成研究成果。
3 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
4 完成上述全部程序后,稍作总结,结合乡土地理知识,针对我们丹徒地区的大气环境现状你有哪些好的建议?课后可以通过讨论区与老师、同学交流,或者给老师发E-mail。
5 进入课堂反馈。
6 让学生评选出表现最突出的协作小组或个人,并颁发奖品。
7 师生交流。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这样可以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具体教学过程见下面)
二、《化学与环境》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1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切实体现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从网络课件的制作、课堂问题的设计和引导、任务的安排,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协作程度和思维走向的引导等方面,均应把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置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高度来考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索并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有的知识事物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例如设计全球变暖的思考题:①美国总统布什之所以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就是因为他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地球正在变暖。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列出理由。②地球为何“发烧”?③地球“发烧”的症状?④请你帮地球降降温。这些问题无一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借助网络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双赢”效果。
2 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要准确定位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决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在筛选、组织、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指导作用特别重要,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主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为了使指导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或补充片面的认识。
3 课堂可以更加开放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因题而异、因人而异,不可预知、综合开放。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个别化的学习辅导,需要更大的师生比,单位教师辅导学生数的上升,将增加教师的辅导压力,影响教师辅导的质量。另一方面,教师的力不从心表现为:一是在辅导领域上的深度和广度局限;二是单个教师进行辅导,对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容易单一,问题的多视角分析受到限制。这意味着有效的辅导除了将师生比限定在一个合适的尺度上,还需要更多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与互助,形成合力;可能表现为一群教师辅导一群学生。比如《化学与环境》一节课中就可以邀请地理老师、生物老师等客串上一节综合研究课,有的内容还会涉及到历史、政治等学科。
4 师生交流不要成为空谈
交流与研讨需要更为充足的时空。作为情境性问题的解决,对于学习者来说需要弹性更大的自由时空。由于大家解决的可能不是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学习者既需要同步的集中交流,也需要随时随地的异步沟通,既需要身边人的合作与帮助,也需要更大范围内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导师。可以通过师生交流,加强“异步”指导,即教师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的个别指导。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也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
总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不但保证了学生能够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索和创新,也为发展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方式提供了条件。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学网络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由传统的管理者和解释者的地位转变为技术助理、合作者和帮助者,并且他们的教学责任也因之发生变化。学生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积极的合作者。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学网络课堂教学模式顺应了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真正促进了学生全方面素质的提高。
责任编辑 张华伟
关键词:网络环境;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反思
背景说明
目前新课改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化学新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在这种形势要求之下,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组织教学成了目前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运用网络优势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教师指导与支持下,以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索问题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是比较适合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它可以使学习内容问题化、学习过程探究化、学习活动网络化。
教学案例
一、教学实践回放
1 以一幅漫画小鸟说:“明天我们去哪里?”作为导入。
2 各学习小组按照事先选定的内容(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进入学习状态。根据自己分配到的任务进行收集整理资料,小组长进行汇总,形成研究成果。
3 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
4 完成上述全部程序后,稍作总结,结合乡土地理知识,针对我们丹徒地区的大气环境现状你有哪些好的建议?课后可以通过讨论区与老师、同学交流,或者给老师发E-mail。
5 进入课堂反馈。
6 让学生评选出表现最突出的协作小组或个人,并颁发奖品。
7 师生交流。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也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这样可以及时进行个别辅导。(具体教学过程见下面)
二、《化学与环境》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1 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切实体现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要从网络课件的制作、课堂问题的设计和引导、任务的安排,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协作程度和思维走向的引导等方面,均应把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置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高度来考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去搜索并分析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有的知识事物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例如设计全球变暖的思考题:①美国总统布什之所以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就是因为他认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地球正在变暖。对此你有何看法?请列出理由。②地球为何“发烧”?③地球“发烧”的症状?④请你帮地球降降温。这些问题无一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借助网络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双赢”效果。
2 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要准确定位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决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而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在筛选、组织、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指导作用特别重要,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主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为了使指导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错误或补充片面的认识。
3 课堂可以更加开放
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因题而异、因人而异,不可预知、综合开放。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个别化的学习辅导,需要更大的师生比,单位教师辅导学生数的上升,将增加教师的辅导压力,影响教师辅导的质量。另一方面,教师的力不从心表现为:一是在辅导领域上的深度和广度局限;二是单个教师进行辅导,对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容易单一,问题的多视角分析受到限制。这意味着有效的辅导除了将师生比限定在一个合适的尺度上,还需要更多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与互助,形成合力;可能表现为一群教师辅导一群学生。比如《化学与环境》一节课中就可以邀请地理老师、生物老师等客串上一节综合研究课,有的内容还会涉及到历史、政治等学科。
4 师生交流不要成为空谈
交流与研讨需要更为充足的时空。作为情境性问题的解决,对于学习者来说需要弹性更大的自由时空。由于大家解决的可能不是同一问题,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解决方式,学习者既需要同步的集中交流,也需要随时随地的异步沟通,既需要身边人的合作与帮助,也需要更大范围内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导师。可以通过师生交流,加强“异步”指导,即教师对各个研究小组进行的个别指导。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也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
总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不但保证了学生能够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索和创新,也为发展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方式提供了条件。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学网络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由传统的管理者和解释者的地位转变为技术助理、合作者和帮助者,并且他们的教学责任也因之发生变化。学生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积极的合作者。以学生为中心的化学网络课堂教学模式顺应了现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真正促进了学生全方面素质的提高。
责任编辑 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