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粒米有多少”案例描述与思考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quan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片断一]
  师:请小朋友们先想象一下,100粒米有多少?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
  学生略作思考,然后开始畅所欲言。
  生1(边做动作边说):我觉得100粒米,能用手这样抓一把。
  生2:我想,应该是用两只手捧一把。
  生3:太多了,是用两只手各抓一把那么多。
  生4:100粒米大约能装满半个铅笔盒。
  生5:我估计100粒米应该能装满一纸杯。
  生6:能装半杯就不错了!
  生7:那也比100粒米多得多,我觉得应该是半杯的半杯吧。(学生怕别人听不懂,用手使劲地比划着)
  生8:可能只有那么一点。(学生不知如何表达,用手指演示着,表达自己的想法)
  
  [思考]
  
  大数的认识与理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实在是太抽象了,由于生活经验的局限,学生脑中不能很好地建立起表象,所以我们要在现实生活中启蒙学生的数感。
  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采撷“生活实例”,以“100粒米有多少”发问,抓住时机,创造性地开发教材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使学生在估算与交流中,感受估算的魅力,增强估算意识,逐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从而发展学生的数感。
  
  [片断二]
  课外作业
  师:请同学们回家数出100粒米,再想一想自己估计得怎样,是多了、少了,还是差不多?
  生(异口同声,热情高涨):行!
  
  [思考]
  
  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而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数感的培养要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充分利用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地探索,建立新的认知结构。把回家数出100粒米作为学生的一项课外作业,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会数得兴趣盎然,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数感的启蒙。
  
  [片断三]
  第二天数学课,我一进教室学生立即围了上来,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我知道,对于“100粒米有多少”这个问题学生有了新的感悟。
  师:同学们,让老师和其他同学都来仔细地听一听你的感受,好吗?
  生(齐):好。
  这时上课的铃声很及时地响了,学生以从未有过的快速度端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原来,学生想表达的欲望已经到了极点。
  师:让我们一起仔细地倾听!
  生1(激动地):我昨天一回家就从米桶里抓了一大把米,我想这一大把米大约有100粒吧,结果一数,100粒米就一点点。
  师:你觉得你抓的那一大把米会有多少粒?
  生1:很多很多粒,至少比100粒多得多。
  生2:我从米桶里抓了一把米,以为是100粒,结果数出来有900多粒,我都带来了。(生说着拎起一只小袋子,里面装着900多粒米)
  生3:我把100粒米带来了,就这么一点点。
  生4:我也带了,只有一点点。
  生5:我也带了,很少的。(许多学生几乎是同时举起了带来的米)
  生6:我昨天数过了,一把米大约有1000多粒。
  师:他对自己昨天的估计进行了验证。
  生7(笑眯眯的,显得有点难为情):我昨天想100粒米大约能装半纸杯,结果回家数了数,半纸杯米大约有2000多粒呢。
  生(异口同声):哇噻!
  师(见时机已成熟):我们一起来数出2000粒米,怎么样?
  生(情绪又一次高涨):好!
  师:哪来那么多米呢!
  生1:把大家带来的米凑起来就足够了!
  生2:对,凑一凑就行了。
  许多学生将数出来的100粒米放到了实物投影仪上。100、200、300……900、1000,当我将1000粒米装到食品袋中,请学生一个个上来用手抓一抓、捧一捧、掂一掂时,学生脸上流露的是惊讶、兴奋、满足和理解。
  师:我们不妨再去想象一下:1000粒豆子有多少?1000颗围棋子有多少?1000个人有多少?……
  
  [思考]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上的。”动手操作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现,是经验不断内化、提升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动手操作的数学课堂将成为学生探索的乐园、创新的摇篮。数感的培养和发展,离不开动手操作。
  让学生体验100粒米有多少,在数米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与数学“亲密”接触;让学生在活动后迫不及待地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数学,正确地运用估计、大约、多得多、少得多、接近于等术语,促进学生形成对数的感觉。学生一旦有意识地将一些抽象的数通过某些术语和其他的数产生联系,就可以使学生在各种问题中将数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后一问,则及时地为学生提出了下一个学习的目标,让学生在估算中进一步提升数感。
  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供了进行数学活动的平台,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从矛盾冲突中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的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进行有关数的表述,加深学生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作用,从而获取数感。
  当然,数感不是一朝一夕、一年半载就能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而又持久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我们数学教学中永恒的目标。
  (注:本案例适用二年级第一学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P85~P87“分数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温故引新    1.“数数”创设认知冲突。  师:大家会数数吗?  生:会。  师:好!请同学们看到屏幕上出现几个圆就数几。(出现1个圆、3个圆、2个圆)  生(齐):1、3、2。  师出示3/5个圆。  生:……(无法数出)  反思:数数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障碍,制造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了一个学生急切希望探究的教
期刊
探究教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基本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思维能力决定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必须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否则探究活动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会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探究的成分,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减弱,相反,教师的启发、临场指
期刊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研究也在各处生根发芽。我们多次参加其他学校的教改研讨活动,看到学生数学学习评价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处破土而出,成长壮大,或数学日记、课堂观察,或成长记录、课后访谈,或如何创设评价环境等等,各种形式不一而足。然而,这种学习评价总体给人的印象是形式多于实质,反而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笔者认为数学学习评价应注重“质”的研究,要使学习评价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
期刊
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师讲完“工程问题”的例题后,有学生举手发言:“为什么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能不能假设工作总量是别的什么数呢?”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纷纷交头接耳,课堂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  师:这个问题还是由你们自己去解决,大家不妨都来试一试!  学生有的两三人一组在讨论,也有独自一个劲儿在那里尝试。  生1:我假设工作总量是“2”,计算结果是12天。  生2:我假设工作总量是“10”,
期刊
[案例]“归一应用题”的教学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想买一些小礼物送给同学们,你们最希望老师买什么东西呢?  出示“‘六一’儿童节礼品调查表”,根据学生回答完成调查表:    师:你们能帮老师预算一下买这些礼品需要花多少钱吗?  生1:先算一算每样物品要花多少钱,再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算出总共要花多少钱了。  生2:我们不知道每样物品的单价,没办法
期刊
[片断一]    师出示题目:星期天小明的爸爸拿3张壹佰元和56元零钱共356元去商场给小明买衣服,衣服98元,聪明的小明应该怎样付出这98元呢?  师:如果你是聪明的小明应该怎样付钱呢?  (生独立思考后,相互交流)  生1:可以先把56元给售货员,再从100元里给出42元,找回58元,正好付出98元。  生2:可以拿出一张100元给售货员,找回2元,这样也付出98元。  师:大家同意哪一种方法
期刊
考试是小学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遵循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改变以往只强调考试选拔功能的状况,突出考试的诊断、发展的功能,使考试成为发现问题、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在这方面作了初步尝试。    一、内容贴近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情况同样反映在考试中。在
期刊
“讲授法”的自述  孙 勇    长期以来,控制整个教学课堂的是我——“讲授法”,教师的教学向来都离不开我。可自从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后,“探究法”、“尝试法”风光地登上了教学舞台,而我却备受教师的冷落,有的书刊还公开批判我,教师们随手将我丢进了“垃圾桶”,再也无人问津。难道我真的一无是处?难道我就如此遭人摒弃?……不,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探究法”、“尝试法”他们也有他们的缺陷,如果在教学课
期刊
小学各年级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参与学习实践,掌握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操作等学习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并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又如,听课的方法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认真听课是学习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工作和认真听课外,还要教给学生怎样听课的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
期刊
去年,我有幸在安徽的淮北和六安聆听了徐斌老师的公开课及报告,获益匪浅。特别是听到徐斌老师对课改中出现的教师没有板书,没有让学生看书,课后没有布置作业的“三无”现象提出了批评,感受颇深。虽然徐老师没有展开论述,但还是引起了我长时间的思考。下面我结合自己听课、上课时遇到的情况,谈谈个人的理解。    一、板书也是重要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无限发展的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