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授法”的自述(等)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0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讲授法”的自述
  孙 勇
  
  长期以来,控制整个教学课堂的是我——“讲授法”,教师的教学向来都离不开我。可自从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后,“探究法”、“尝试法”风光地登上了教学舞台,而我却备受教师的冷落,有的书刊还公开批判我,教师们随手将我丢进了“垃圾桶”,再也无人问津。难道我真的一无是处?难道我就如此遭人摒弃?……不,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探究法”、“尝试法”他们也有他们的缺陷,如果在教学课堂上运用不当,课堂就会杂乱无章,不能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当然,他们也有他们好的方面,但他们有时也离不开我的帮助和衬托。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出示梯形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自主思考,寻找生活中的梯形物体和发现梯形的特征,但在教学梯形的各部分名称时,要通过教师讲授给学生了解。又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比、合作交流等方式获得知识,但面积的单位名称必须要教师讲授给学生知道(包括一些知识的典故等)。所以,在教学一些学生必须了解却又无法通过探究学习获得的知识时,还得靠我“讲授法”,只不过在今后我要多注意一下方法,努力让学生主动、愉悦地接受知识。
  另一方面,当教师运用“探究法”、“尝试法”教学时,一般是优等生先投入展现自我,尔后才是中等生,而那些后进生多数时候只是自主学习方式的陪衬,是弱势群体,他们很难通过自主思考获取新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对他们进行个别指导和讲授,所以我在面向全体、兼顾差异的教育目标下是有优势的。
  总之,我——“讲授法”是现今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和“探究法”、“尝试法”并存的,只有在课堂上将各种教学方法合理运用,有效整合,教学效果才会凸现。
  
  教学相长——《垂线、平行线》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包晓敏
  
  垂线、平行线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学生也能从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并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但有学生质疑:“我认为黑板的长边和短边并不互相垂直,虽然它们相交成直角,但黑板的长边和短边不是直线,因为书本上的定义是——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这位学生的分析深深地震撼了我,引起了我的思索,我认为他言之有理,教材中的知识出现了前后矛盾的现象:揭示垂线的定义后,接着举了几个例子,如黑板的长边和短边是互相垂直的,课桌面、书本面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因此,我认为垂线的概念可以这样表述:两条直线(线段、射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线段、射线)叫做互相垂直。同理,平行线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表述: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线段、射线)叫做互相平行。
  课堂上又有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有几种F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答案:相交和平行。这时他接着又问:那两条直线重合又是什么关系呢?全体学生展开了激烈地讨论,最后形成了两种观点:(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关系有相交、平行和重合三种,因为两条直线重合就成一条直线了。(2)重合属于平行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因为重合是两条平行线经过平移得到的。学生有这样的探究精神和分析能力,让我感到震惊而欣慰。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重合时,其实是一条直线,而实际生活中只不过是两条直线靠得很近而已,但还是一组平行线。
  感谢这两位同学为我和其他同学提供了一个学习与探究的机会,“教学相长”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为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和创造性火花,让它为我们的课堂带来更多的精彩。
  
  教学中的评价要合理
  王德鸿
  
  某教师在教学“8+几”时是这样进行的:
  师:8+3等于多少?
  (学生通过借助小棒、小组交流……出现很多种算法,有凑十法、合在一起数、接着数等)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这时,有一个学生胆怯地说:我知道8+4=12,3比4小1,所以8+3=11。
  师:说得很好,你很聪明。
  (其他同学给予了掌声)
  在教师的这一“激励性”评价中,其他同学也跟着回答:
  生1:我知道8+5=13,3比5小2,所以8+3=11。
  师:很好。
  生2:我知道8+6=14,3比6小3,所以8+3=11。
  师:很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从这个教学片断的表面看,执教者的教学过程似乎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申的“算法多样化”和“及时给予评价”。可是,从执教者给予学生的评价中只能感受到:教师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学的开放性,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活动没能作出合理、正确的评价,导致后面的学生乱用前面学生的算法,人为地制造了学生的学习误区。其实,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思维的发展仍停留在原来的程度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另外,笔者想问:学生的回答符合认知规律吗?难道学生是先认识8+4、8+5等算式,再认识8+3的?再就是这样的认识有价值吗?
  因此,我们的教学评价一定要科学合理,要对不同层次的个体算法进行优化,特别是对低思维层次的算法要作出合理的评价,不能放任自流,在合理的评价中使这部分学生有所悟、有所得。
其他文献
今天,教学“2、3的乘法口诀”。课前,我这样预设:基本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先出示例题图,引导观察1个2是2,2个2是4,编出关于2的乘法口诀,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创编关于3的乘法口诀,由“扶”到“放”。  可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将我的计划全部推翻。现将这节课的部分教学实录如下:  上课铃响,师生问好。学生刚刚坐下,就有几个学生按捺不住:一一得一,一二得二……机灵的孩子知道今天要学习乘法口诀,我还没来得
期刊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的主要原则是:1.激励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培养兴趣的途径之一就是激励。2.实践性原则。“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作用,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与人合作、进行交流的技能。3.主体性原则。儿童是教育的对象,是发展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主人。4.活动性原则。人类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儿童的实
期刊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乘、除法简单应用题”复习。为了唤起学生的联想与记忆,我需要一组同学帮忙创设一个现实情境,并抛出一条信息,让学生根据这条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我在五(6)班上课时,有意识地抽了5个男生、4个女生上台做小助手,接着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数学问题:“女生占全班学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等等。
期刊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P85~P87“分数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温故引新    1.“数数”创设认知冲突。  师:大家会数数吗?  生:会。  师:好!请同学们看到屏幕上出现几个圆就数几。(出现1个圆、3个圆、2个圆)  生(齐):1、3、2。  师出示3/5个圆。  生:……(无法数出)  反思:数数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障碍,制造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了一个学生急切希望探究的教
期刊
探究教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基本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思维能力决定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必须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否则探究活动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会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探究的成分,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减弱,相反,教师的启发、临场指
期刊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研究也在各处生根发芽。我们多次参加其他学校的教改研讨活动,看到学生数学学习评价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处破土而出,成长壮大,或数学日记、课堂观察,或成长记录、课后访谈,或如何创设评价环境等等,各种形式不一而足。然而,这种学习评价总体给人的印象是形式多于实质,反而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笔者认为数学学习评价应注重“质”的研究,要使学习评价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
期刊
在一堂数学课上,教师讲完“工程问题”的例题后,有学生举手发言:“为什么要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能不能假设工作总量是别的什么数呢?”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们纷纷交头接耳,课堂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  师:这个问题还是由你们自己去解决,大家不妨都来试一试!  学生有的两三人一组在讨论,也有独自一个劲儿在那里尝试。  生1:我假设工作总量是“2”,计算结果是12天。  生2:我假设工作总量是“10”,
期刊
[案例]“归一应用题”的教学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想买一些小礼物送给同学们,你们最希望老师买什么东西呢?  出示“‘六一’儿童节礼品调查表”,根据学生回答完成调查表:    师:你们能帮老师预算一下买这些礼品需要花多少钱吗?  生1:先算一算每样物品要花多少钱,再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算出总共要花多少钱了。  生2:我们不知道每样物品的单价,没办法
期刊
[片断一]    师出示题目:星期天小明的爸爸拿3张壹佰元和56元零钱共356元去商场给小明买衣服,衣服98元,聪明的小明应该怎样付出这98元呢?  师:如果你是聪明的小明应该怎样付钱呢?  (生独立思考后,相互交流)  生1:可以先把56元给售货员,再从100元里给出42元,找回58元,正好付出98元。  生2:可以拿出一张100元给售货员,找回2元,这样也付出98元。  师:大家同意哪一种方法
期刊
考试是小学教学评价的重要形式之一,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遵循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改变以往只强调考试选拔功能的状况,突出考试的诊断、发展的功能,使考试成为发现问题、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在这方面作了初步尝试。    一、内容贴近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学习,与其所发生的情境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情况同样反映在考试中。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