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探究需要有效引领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教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基本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背景和思维能力决定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必须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否则探究活动将会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会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增加学生探究的成分,并不意味着教师主导作用的减弱,相反,教师的启发、临场指导却大大增加了。在探究教学的实际操作中,以“能被3整除的数”为例,教师的有效引导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一、合理猜想的获得,教师适当定向
  
  1.突出探究主题
  数学课堂探究类似于科学探究,要让学生犹如严谨的科学工作者经历探究过程的复杂性、曲折性;但数学课堂探究又不同于科学探究,它具有探究对象、探究结果、探究时间等确定性因素,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内必须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因此,突出一个清晰明了的研究主题,有针对性地展开探究活动是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探究教学的起点。其中,探究主题的正确选取是教师对于教情、学情能够准确把握的真实体现。一个好的问题应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的限度和潜力,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还要考虑能否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营造出探究的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以探索者的姿态出现。所以,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设置触及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能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有价值的问题,找准富有挑战性的探究点。如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用游戏和老师比一比,看谁先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来揭示主题“探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2.避开无效信息
  发现和猜想是探究获得结论的前提,我们常常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但猜想要有依据,不是凭空瞎猜。由于兴趣爱好、认知方法、理解角度的不同,学生在猜想过程中常常会受到许多与主题无关的信息的影响,偏离了探究的主题,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探究的深入。因此,教师必须适当定向、放中有引、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能作出合理猜想的依据。在实际操作中,往往通过搭设适宜的“脚手架”来避开或减少无效信息的产生;最大限度地降低无效信息的影响。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教学案例中,通过设问“你们以前是怎样知道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唤醒了学生处理类似问题的相关经验,沟通了方法与策略的联系,并创设一组能被3整除的数如:321、123、231、78、1248……及一张有两位数和三位数、四位数的数表(其中能被3整除的数用红笔圈出)来搭建知识、技能的“脚手架”,为引发学生得出“一个数的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就能被3整除”这一猜想提供了合适的途径,避免了探究的无序与无效。
  
  二、验证过程的展开,教师适时点拨
  
  1.突破临界信息
  对猜想的正确性进行验证是小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核心,但自主探究决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师要给学生留有足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空间,并不是说学生的思维可以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任意驰骋。教师要善于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关注学生的思辨过程,选择重点加以讲解或引领,有意渗透分析类比、举例验证、逐步逼近、去伪求真等数学思想方法。如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常常会产生一种似是而非、心有余而力不足、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的感觉,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诱导。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教学中,当某学生举出许多正例试图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另一同学则巧妙地举出1个反例进行反驳时,教师可以及时介入,顺势渗透举例验证的方法,即举出许多正例并不能说明这个猜想的正确性,一个反例就能把这个猜想推翻,为学生间的相互辩驳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指导。
  
  2.调控探究进程
  在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时,教师不仅要给学生留有足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空间,还要有意识地、适时适度地调控探究进程,规则预设,层层深入。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得出猜想后组织了分组活动,赞成某一猜想的同学围坐到一起组成探究共同体;一方面检验本组认可的猜想是否正确,另一方面验证其他的猜想对不对。然后以数表为依据,通过思辨、争论,逐条验证,当自己的猜想被否定后,允许重新选择,加入其他的探究小组,再次经历探究验证的过程。一次次的自我否定,思维指向趋于明确,最后根据快速判断的目的,由学生探究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过程的设置,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展示了教师只要引领得法是可以做到“放得开,收得拢”的。
  
  三、探究结论的解释,教师适度讲演
  
  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利有弊,并不是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需要探究,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不是任何的数学规律都能探究得到。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活动常常会涉及一些与探究主题关系密切但由学生现有的认知条件却无法正确理解和严密论证的问题,这时,教师合理把握好学生探究性学习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的有机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教学中,虽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若无教师的及时介入,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是无法独立探究得出的,但在教师的有效引领下,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到。至于如何理解此判别法的来龙去脉,则需要教师的一定给予,必须通过举例演示、教师讲解、“引中有放”地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这—规律。显然,教师适度的讲解既提升了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能力,又让他们感受到了数学证明的严谨性。
  同时,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探究教学不仅要充分展开探究的过程,还要关注探究结论的获取,因为结论与过程同样重要。教师适度的讲解还表现在对学生“双基”的训练上,只有在有效引领下的自主探究,发展性领域目标与知识技能领域目标的共同达成不再是一个两难问题。
  
  四、学习过程的反思,教师适当提升
  
  实施探究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探究结论的获取,更是探究策略的提高;关注学生探究技能的习得是实施探究教学的实质。但感性水平的操作不一定导致对数学意义(科学方法)的理解,让学生亲历发现知识的活动过程,也未必习得探究策略,深刻的体验来自亲身经历之后的反思,深入的反思可以促进探究策略的生成。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回顾怎样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对学生自主探究新的问题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只有这样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探究的过程,探究技能才能不断增强,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才能更容易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加强教师引领责任的同时,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时不能教条化、形式化地贯彻“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发现猜想、验证推理、概括结论、反思体验”等6条实施策略。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要明确具备这六个阶段,也并不是这六个阶段的顺序一成不变。囿于模式的操作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方法服务于育人目标,所以一堂课究竟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和步骤要因人、因时、因课制宜!
其他文献
从教几年来,有一个感触特别深刻:每逢遇到以计算为主的教学内容时,学生在课堂上总对对答如流,而下课自己练习时却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低年级学生的错误仅仅是因为粗心大意吗?他们计算出错的原因有哪些呢?
期刊
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的意识,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已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教学中教师们再也不以“本”为本,把教材作为“圣经”解读,而是十分重视书本知识向生活的回归,向儿童经验的回归。然而,什么样的课程资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呢?最近,笔者听了北京市通州区中山街小学聂凤霞老师的一节“百以内数的进位加法”课,使笔者很受启发。
期刊
一、复习内容:浙江省义务教材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和比例》单元复习(一)  二、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和比例以及正、反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2.进一步沟通比与分数、比与除法、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关系,并能正确解答有关实际问题。  3.通过课堂复习交流,培养学生探究交流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复习实录:  1.复习梳理比的概念和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师出
期刊
2004年7月12日下午,有幸在北戴河听了徐斌老师的数学课“认识乘法”,精巧独特的教学设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都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博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时过几日,回味徐斌老师的人和课,留在我心中的竟然只是一个字——静!    恬静——春风拂面    下午第二、三节是徐老师的课,第一节下课是2点10分,炎炎烈日的午后,正是教师和学生最疲劳的时候,且看徐老师怎样忽悠学生吧,我在心里这样默默
期刊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苏教版第八册第53页~55页。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求平行四边形面积必须知道什么?  生:必须知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  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1: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底×高÷2。  生2:就是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推导出来的。  教师板书:新→旧
期刊
在教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笔者讲究方法,注重启发诱导,激活学生思维,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形成。    一、大小课堂,合理衔接    例如,在上《5的乘法口诀》时结合钟面的认识进行教学,把枯燥需记忆的口诀物化在实物钟上,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教师可先让学生在玩具钟面上贴数字1—12,从而体会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再引导学生感知每个大格分成5个小格。然
期刊
今天,教学“2、3的乘法口诀”。课前,我这样预设:基本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先出示例题图,引导观察1个2是2,2个2是4,编出关于2的乘法口诀,然后放手让学生尝试创编关于3的乘法口诀,由“扶”到“放”。  可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将我的计划全部推翻。现将这节课的部分教学实录如下:  上课铃响,师生问好。学生刚刚坐下,就有几个学生按捺不住:一一得一,一二得二……机灵的孩子知道今天要学习乘法口诀,我还没来得
期刊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遵循的主要原则是:1.激励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培养兴趣的途径之一就是激励。2.实践性原则。“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作用,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和与人合作、进行交流的技能。3.主体性原则。儿童是教育的对象,是发展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主人。4.活动性原则。人类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儿童的实
期刊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分数乘、除法简单应用题”复习。为了唤起学生的联想与记忆,我需要一组同学帮忙创设一个现实情境,并抛出一条信息,让学生根据这条信息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我在五(6)班上课时,有意识地抽了5个男生、4个女生上台做小助手,接着同学们提出了如下的数学问题:“女生占全班学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是男生的几分之几?”等等。
期刊
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P85~P87“分数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温故引新    1.“数数”创设认知冲突。  师:大家会数数吗?  生:会。  师:好!请同学们看到屏幕上出现几个圆就数几。(出现1个圆、3个圆、2个圆)  生(齐):1、3、2。  师出示3/5个圆。  生:……(无法数出)  反思:数数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障碍,制造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了一个学生急切希望探究的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