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喜欢学习与实际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教学要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以生活实际为切入点,提供感知对象,创设想象情境,激活空间思维,丰富空间想象,激励思维创造,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建构空间想象平台,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一、贴近生活实际,建构想象平台
每一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诞生均有它的实际背景,学生身边的熟悉事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通过熟悉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概念,从中受到启迪,得到感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新知识,培养他们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的意识。建构空间想象平台,要从实际出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心理规律。
1、以生活实际为切入点。数学教学活动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特点,更要遵循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学论思想的核心是确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启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习惯,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3、重视学生心理规律。数学活动要遵循学生心理规律,要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规律和特征,以及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事实上也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大脑的整理,去发现数学问题、构思数学模型、建立空间思维,形成空间想象。数学活动中同学间、师生间互通有无,共同探讨研究,共同学习进步,既培养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又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如:在学习“旋转”时,我除了展示生活中的电风扇、时钟、花盘等实物模型外,另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正方形纸片及一枚大头针,要求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组活动做一个能转动的纸“风车”,并在组内展示其劳动成果,同时说出自己制作的方法、过程以及作品具有的特征(引导学生说出作品旋转的中心、角度、方向及具有的对称性等概念)。制作完成后,在学生中选取一件作品到讲台进行展示,然后将它压平,钉于木质黑板上,并标出所处位置的相应顶点、中心和线段端点(线段即折痕,且用较鲜明的颜色将折痕突出显示),再逆时针旋转45°到一新位置,同时标上新位置的顶点、中心和线段端点,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后,指出旋转的中心,标出旋转的角度和方向,说出作品新位置的顶点、线段与原位置哪些点、线段是对应点或对应线段。在活动中,由于学生对实物模型,尤其是对纸“风车”产生的浓厚兴趣,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生动、有趣。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了新知识,丰富了直观印象,培养了空间思维想象。
二、创设数学情景,激活空间思维
创设数学情景,是促进学生生成新知的有利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数学课程目标创设符合学生实际和课程要求的数学情景,如:感知对象、思维探索、认知冲突、合作交流、师生对话等。经过教师精心创设的数学情景,可以将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让学生“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学生的思维也会被调动到最佳状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促使眼、耳、舌,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系列思维活动,进而形成感知表象和空间思维想象。
如:学习“角”时,为让学生在原有角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形象的实例进一步认识与角有关的概念与各种基本关系,激发求知欲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在教学时除了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教学模型(如:剪刀、时钟、三角板等)外,还特意展示了用铝线制作的五个角(三个近似锐角、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在三个锐角中有两个锐角均为75°,其中一个锐角的边远远短于另外角的边)。经学生观察思考后,有学生说:“短边的锐角小于另外两个锐角”,有的说:“这三个锐角中有两个锐角是相等的”。一时间争论纷纷,谁也不服谁。针对这一因视角差异而引发的碰撞情景,我适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将有争议的锐角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开动脑筋,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操作演示。一时间,有学生用量角器量;有的用三角板比;有的干脆将这几个锐角反复重叠进行比较,活动显得快乐而热烈,经过实践、讨论、交流,学生得出了一致结论。然后,教师再将角的图形及学生比较的方式、方法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随着认知冲突的化解,使学生不仅巩固了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角的度量、角的表示方法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了角,懂得了角不仅仅是由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線组成的图象,而且两条射线间都隐含着相对的位置关系。在这一情景中,学生的智慧在交流与合作中增值,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使之获得了更多的思维方式、方法和经验。数学教学要运用好三个环节:
1、感知对象要突出。心理学研究表明:加大感知对象与背景材料的差异,突出感知对象,对提高知觉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突出感知对象,可以让学生对直观图形进行透彻观察和理解,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恰当的画面演示,可以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找到求解方法,在数学探究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建立起探究性学习的数学理论知识。
2、适时开展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要把商量与切磋、讨论与补充、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鉴赏与肯定、平等与合作融为一体,让每位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口头表述。学生的口头表述,可将其思维的状态、过程、方式外现,经过口头表述过程,理清思路,提高思维能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口头表述是数学中合作的重要载体。 3、有效引发认知冲突。数学教学是负载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情感的活动。创设数学情景不能仅仅停留于调节课堂节奏、舒缓紧张心理上,还要有效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学习心理,激发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强化学习主动性,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想象,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达到让学生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学好数学的目的。
三、运用现代技术,丰富空间想象
新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的应用,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有诸多的教育产品,如课件、软件、多媒体技术,其感觉功能十分强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课堂教学省时、省力、直观、生动,教师的板书量也会大大减少,增大了课容量,加强了知识间的连贯性。多媒体教学能直观、生动、形象地突出教学重点,浅化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进度加快,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采用模型、幻灯、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學数学,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去。
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周围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的周围存在着规则和不规则的物体,如:石头、植物、苹果、西瓜、易拉罐、蛋卷、粉笔盒、篮球……等,教师并将这些物体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图画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比较、归类,形成对各类几何体的直观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给各组分发数个白萝卜和橡皮胶泥及其它用具,引导学生按多媒体图画演示中的规则物体(如:正方形、柱体、锥体、球体等)的几何图形进行制作,同时注意制作方法,仔细观察物体的异同。通过从实物图象实物,从视觉思维想象这一活动过程的变化,学生在观察、分析、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正确概念,建立起了名称与图形间的联系,体验了抽象的数学概念及形成过程。
学教学,是一种思维活动,没有学生思维的演进,教学不能论其成功。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创新等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探究和创新,“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教学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一、贴近生活实际,建构想象平台
每一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诞生均有它的实际背景,学生身边的熟悉事例,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让学生通过熟悉的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概念,从中受到启迪,得到感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新知识,培养他们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的意识。建构空间想象平台,要从实际出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心理规律。
1、以生活实际为切入点。数学教学活动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特点,更要遵循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学论思想的核心是确认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启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习惯,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3、重视学生心理规律。数学活动要遵循学生心理规律,要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规律和特征,以及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事实上也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和大脑的整理,去发现数学问题、构思数学模型、建立空间思维,形成空间想象。数学活动中同学间、师生间互通有无,共同探讨研究,共同学习进步,既培养了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又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如:在学习“旋转”时,我除了展示生活中的电风扇、时钟、花盘等实物模型外,另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张正方形纸片及一枚大头针,要求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分组活动做一个能转动的纸“风车”,并在组内展示其劳动成果,同时说出自己制作的方法、过程以及作品具有的特征(引导学生说出作品旋转的中心、角度、方向及具有的对称性等概念)。制作完成后,在学生中选取一件作品到讲台进行展示,然后将它压平,钉于木质黑板上,并标出所处位置的相应顶点、中心和线段端点(线段即折痕,且用较鲜明的颜色将折痕突出显示),再逆时针旋转45°到一新位置,同时标上新位置的顶点、中心和线段端点,让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后,指出旋转的中心,标出旋转的角度和方向,说出作品新位置的顶点、线段与原位置哪些点、线段是对应点或对应线段。在活动中,由于学生对实物模型,尤其是对纸“风车”产生的浓厚兴趣,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生动、有趣。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了新知识,丰富了直观印象,培养了空间思维想象。
二、创设数学情景,激活空间思维
创设数学情景,是促进学生生成新知的有利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数学课程目标创设符合学生实际和课程要求的数学情景,如:感知对象、思维探索、认知冲突、合作交流、师生对话等。经过教师精心创设的数学情景,可以将学生引入一种要求参与的渴求状态,让学生“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学生的思维也会被调动到最佳状态。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促使眼、耳、舌,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系列思维活动,进而形成感知表象和空间思维想象。
如:学习“角”时,为让学生在原有角的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丰富、形象的实例进一步认识与角有关的概念与各种基本关系,激发求知欲望,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在教学时除了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教学模型(如:剪刀、时钟、三角板等)外,还特意展示了用铝线制作的五个角(三个近似锐角、一个直角和一个钝角,在三个锐角中有两个锐角均为75°,其中一个锐角的边远远短于另外角的边)。经学生观察思考后,有学生说:“短边的锐角小于另外两个锐角”,有的说:“这三个锐角中有两个锐角是相等的”。一时间争论纷纷,谁也不服谁。针对这一因视角差异而引发的碰撞情景,我适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将有争议的锐角提供给学生,让他们开动脑筋,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操作演示。一时间,有学生用量角器量;有的用三角板比;有的干脆将这几个锐角反复重叠进行比较,活动显得快乐而热烈,经过实践、讨论、交流,学生得出了一致结论。然后,教师再将角的图形及学生比较的方式、方法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随着认知冲突的化解,使学生不仅巩固了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对角的度量、角的表示方法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了角,懂得了角不仅仅是由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線组成的图象,而且两条射线间都隐含着相对的位置关系。在这一情景中,学生的智慧在交流与合作中增值,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想象,使之获得了更多的思维方式、方法和经验。数学教学要运用好三个环节:
1、感知对象要突出。心理学研究表明:加大感知对象与背景材料的差异,突出感知对象,对提高知觉的效果具有重要作用。突出感知对象,可以让学生对直观图形进行透彻观察和理解,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进行恰当的画面演示,可以让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找到求解方法,在数学探究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建立起探究性学习的数学理论知识。
2、适时开展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要把商量与切磋、讨论与补充、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鉴赏与肯定、平等与合作融为一体,让每位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进行口头表述。学生的口头表述,可将其思维的状态、过程、方式外现,经过口头表述过程,理清思路,提高思维能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口头表述是数学中合作的重要载体。 3、有效引发认知冲突。数学教学是负载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数学情感的活动。创设数学情景不能仅仅停留于调节课堂节奏、舒缓紧张心理上,还要有效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学习心理,激发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强化学习主动性,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想象,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达到让学生从“学会”数学,到“会学”数学,学好数学的目的。
三、运用现代技术,丰富空间想象
新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数学教学的应用,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有诸多的教育产品,如课件、软件、多媒体技术,其感觉功能十分强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课堂教学省时、省力、直观、生动,教师的板书量也会大大减少,增大了课容量,加强了知识间的连贯性。多媒体教学能直观、生动、形象地突出教学重点,浅化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知识的进度加快,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采用模型、幻灯、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意學数学,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去。
如: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周围入手,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的周围存在着规则和不规则的物体,如:石头、植物、苹果、西瓜、易拉罐、蛋卷、粉笔盒、篮球……等,教师并将这些物体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图画演示,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思考、比较、归类,形成对各类几何体的直观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给各组分发数个白萝卜和橡皮胶泥及其它用具,引导学生按多媒体图画演示中的规则物体(如:正方形、柱体、锥体、球体等)的几何图形进行制作,同时注意制作方法,仔细观察物体的异同。通过从实物图象实物,从视觉思维想象这一活动过程的变化,学生在观察、分析、探究、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了正确概念,建立起了名称与图形间的联系,体验了抽象的数学概念及形成过程。
学教学,是一种思维活动,没有学生思维的演进,教学不能论其成功。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创新等能力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还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的探究和创新,“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教学努力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