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comalu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过犹不及”,意谓事情过了头和赶不上同样不好。的确,世界上的事好多都讲个力道,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同样如此,必须掌握好分寸,拿捏得当。文言文,言简而意赅。文言文教学,需要追求“简约之美”,需要对“取”和“舍”的问题作出选择,需要对“少”和“多”的问题作出思辨。
  【关键词】小学文言文;语言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以日前在杭州市余杭区小学语文“提高语言实践的有效性”教学活动中的观摩课《马价十倍》为例,论述小学文言文教学分寸的把握。
  一、取与舍
  (一)文本的取舍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目标”第七条是这样描述的:“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浅易”是对选择文言文教材的指导性意见。
  作者选择《马价十倍》作为观摩课的教学内容,正是基于该文符合“浅易”的特点:首先,文章非常短小,全文仅72字;其次,文本故事性强,符合小学生的阅读心理;再次,文本所蕴含的哲理和人文内涵虽丰富但易于为当代小学生所接受;最后,72字大都古今同义或近义,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对于小学高段的学生,阅读并非难事。以下是《马价十倍》的原文: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编者收录的文言文也都符合上述四个特点,《杨氏之子》《学弈》等,无不体现了“浅易”的总要求。
  小学生适量地读一些文言文佳作,培养一点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他们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据笔者统计,就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所收的文言文数量看,完整的文言文课文共计四篇,分别是《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其余的诸如《论语》《三字经》等名句均散见于各册教材的“日积月累”,数量非常有限。笔者认为,如果整个小学阶段仅让学生学习这些课内的文言文,实为“不及”。季羡林先生对小学生阅读文言文的“量”也有过明确的意见:“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多做点“取”的事情了。当然,所谓“适量多教”,主要是针对目前教得太少的状况而说的,并非多多益善。“适量”者,既要考虑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比例,更要考虑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目标的取舍
  我们常说“文史哲不分家”,那么,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小学,教学文言文是否需要担负起这众多的任务?“少则得,多则惑”,少了反而能得到,多了就会迷惑。这是一种智慧。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语言能力,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最纯真的“语文味”。无怪乎笔者身边不少的语文老师发出了“越来越不会教语文”的感慨。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的教学范围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取什么样的学习目标,特别是关乎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可持续阅读能力的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文言文教学目标,不需要面面俱到,留下点悬念和空间,甚至留下些问题,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通过取舍,我对《马价十倍》的教学目标是这样定位的:
  1.带领学生认识并准确理解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文言文言简意赅,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非常广阔,通过教学,能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累,重构文言文叙述的故事;
  3.在不断深入的阅读、理解、感悟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朗读文章的质量,直至有节奏有韵味地吟诵;
  4.根据学情,尽可能地引领学生感悟文本蕴含的丰富的人文价值。
  “目标1”和“目标2”关注的是知识与技能这个维度;“目标3”关注的是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而“目标4”关注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三个维度,四个目标,师生认同,指向明晰。
  二、深入与浅出
  (一)深入
  “深入”就是深度解读文言文这一特殊文本。小学文言文的教材固然浅显易懂,可是作为教师,不能停留在文本的表层上。只有对“浅易”的文言文作深度的解读,才能抓住其蕴藏的人文内涵,然后方可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在文言文的世界里游刃有余。
  “深入”什么?第一步,理清文言文文本的作者想要表达些什么,这就涉及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教师必须要关注诸如作者是谁,当时的历史背景怎样,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什么等内容。第二步,寻找与定位文本语言的难点、重点是什么,有什么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这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哪些文字古今异议,会对学生读懂文言文文本构成较大障碍,哪些文字古今同义或近义,是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知识,甚至具体到一个字的演变,都需要“深入”研究。例如,《马价十倍》中“臣请献一朝之贾”的“贾”字,是学生阅读的障碍之一,通过“深入”,教师便可大致了解该字的演变:“賈(贾)”→“價”→ “价”。又如《马价十倍》中表示“看”的意思的词有三个,分别是“见”“视”“顾”,而这三个词的具体词义是有较大差异的,教师必须在“深入”解读时加以区分。第三步,尽可能“深入”地挖掘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文言文能历经时间的洗礼流传至今,必定有其独特的价值。教师根据作者的思想和当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采用“扬弃”的办法,从而提炼出文本的教育思想,这是课堂的灵魂。同时,我们必须考虑到,文本会带给学生怎么样的体验,我们能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加深学生的这些体验等等。
  (二)浅出
  当教师已经很好地解读了文本之后,就该考虑如何把自己解读到的东西渗透给学生,让学生轻松愉悦、饶有兴趣地去学习文言文,感受文言文。
  1.情境创设。一般而言,将文言文的相关背景融入一定的故事情境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种情境,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下面是笔者在《马价十倍》教学导入时的一段情境创设:   师:话说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的时代。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大智慧的谋士、志士。这些谋士志士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制,他们的思想和智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个时代甚至整个中华民族。西汉时期的刘向将这些伟大的思想汇编成了一本奇书—《战国策》。今天,唐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一篇—《马价十倍》。
  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可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来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断挖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潜力。例如,笔者在教学卖马人“往见伯乐”,希望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段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卖马人和伯乐,通过一定的对话、表情、动作等手段,再现文言文所描述的内容。谁表演得好,谁就能获得“小小经纪人”“小伯乐”的称号。游戏中,学生开心得不得了,加深了对这个内容的理解,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开心。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调动学生求知欲望,发展创造思维,从而使文言文教学变得富有生机和趣味。
  2.故事引路。听故事、讲故事是小学生乐于接受且比较热衷的一种学习方式。在《马价十倍》的课上,笔者就安排了“讲故事”和“听故事”两个板块。
  当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并且扫清了阅读障碍后,我就向孩子们提出了“看谁能把《马价十倍》的故事说好”的要求,于是学生充分准备,各展所长,把平日学会的各种讲故事的本领灵活运用,枯燥的文言文翻译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故事会。待学生讲完各自的故事后,我又饶有兴致地说:“今天我们学的这篇短文就是成语‘伯乐一顾,马价十倍’的来历。关于伯乐,唐老师这儿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想听吗?”学生听故事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了,随后,笔者向学生讲述了《伯乐相马的故事》。在这一“讲”一“听”的活动过程中,语言训练、人文渗透一并蕴含。又如,《史记》的文字并不艰涩,很多字词的意思和现代很相近,适合文言的初学者阅读,对于小学生,可以推荐学生先看动画版的《史记》,然后买一本现代文版的《史记》,对照着读。久而久之,文言文阅读就畅通无阻了。
  3.谈古论今。常言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人说的“古语”,我们大可今人今看,也让学生自由说说他们学了文章后的感想。比如学完《马价十倍》后,就让他们说说故事带给自己的启发,学生也能说出个一二来。有的说“我以后有机会出书的话,我会请曹文轩或沈石溪给我‘序’,这样一来,我的书一定卖得很火”,有的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商品请名人来作广告是值得的”等等。这样深入浅出的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谈话,无疑给学生的思维搭建了一个自由发展的平台,教师也能发现学生在古今对照中碰撞出来的思想的火花。这样的课堂,深度有了,宽度也有了。学生在无形中也学会了用现代观念去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这也正是文言文教学目标之所在。
  4.趣味延伸。文言文教学的“深入”与“浅出”不能只停留在文本上,学会品味、鉴赏文言文才是更高能力的要求,当然,这里所述的“品味”与“鉴赏”是指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合乎小学生认识水平的“品味”与“鉴赏”。因此在文本教读之后,适当地对文章内容作些美的挖掘或相关内容的拓展延伸,会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认识,同时也使教学文言文的课堂充盈着一种审美愉悦。基于这样的考量,笔者在《马价十倍》结课时作了这样的安排:
  ——师:唐朝大文豪、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也写过一篇关于伯乐和马的文章,题目就叫《马说》,请允许唐老师把它推荐给大家。
  ——投影呈现《马说》,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马说》。
  同样的,《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于丹〈论语〉心得》等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推出的部分节目深入浅出,可读、可看性都很强;带翻译的《古文观止》浅显通俗,而且收录了历代文人的精华;书店里,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国学读本琳琅满目……上述种种都可作为小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课外延伸,文言文教学资源的天地广阔。
  语文教师不但得“深入”地解读文言文的文本,更得轻松地跳出来,然后方能引领学生在文言文的世界里自由徜徉。
  三、理解与感悟
  (一)理解
  理解有重点。小学文言文的学习,搞繁琐的语法分析,面面俱到地讲求字字落实、句句到位是行不通的。作为文言文学习主阵地的课堂,每篇文言文的学习都应根据文本特点确定各自不同的理解重点。
  理解的重点可以是文本中出现的近义词。如《马价十倍》中的“见”“视”“顾”三个词,都含有“看”的意思,但有细微的差别:“见”是“拜见”;“视”是“认真看”;“顾”是“回头看”。理解到位了,才有助于准确把握全文的意思,因此,笔者在《马价十倍》的教学预设时将此作为了理解的重点,并作了设计:文中有哪几个表示“看”的意思的词?你能联系上下文辨别出它们意思上的差别吗?
  理解的重点可以是文本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的词语。如“比三旦立市”的“比”,“臣请献一朝之贾”的“贾”等。往往在实际教学中,这些语言现象是老师最为关注和牵扯较多精力的。因此,确定课堂理解与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的词语不宜过多,否则又犯了“过犹不及”的毛病了,重点也无法突出了。
  理解的重点可以是一词多义的现象。如人教版第十一册《学弈》,课文中的“之”“其”“为”三个词出现一词多义现象,应引导学生在逐字精读的基础上,通过进行比较归纳,弄清他们的不同意思,总结出它们在用法上的规律。
  理解有方法。边看注释边想,这是小学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通过已经读懂的前文或后文用心推断,慢慢地理解,甚至大胆地“猜”,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吟诵却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感悟
  不同的文言文,感受的重点也不同。在文言文教学中,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挖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让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
  笔者认为,就《马价十倍》一文而言,它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慧之美,如卖马人的智慧,卖马者希望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而没有要求伯乐发表什么评论,这样做,其实在向他人暗示这匹马被自己看中了,这样的暗示显然比直截了当的明示有效得多。
  2.人物之美,体现于伯乐慧眼识马。
  3.文字之美,如短短72字,却涵盖了众多的内容,如“还而视之,去而顾之”反复的妙用,如“见”“视”“顾”的精确表达。
  4.思想之美,同一匹马,前后价格相差悬殊,买者对其态度天壤之别,无不说明了权威的重要性,这无疑给读者以启迪:如何看待权威?
  当然,要使学生深入全面地感悟到上述之“美”,对于刚接触文言文不久的他们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教师必须根据班级实际有选择地让学生感悟文言文之美,通过教师一定的课堂教学设计,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辨析、领悟。
  对于《马价十倍》的感悟,我作了这样的思考和设计:“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一个“视”,一个“顾”就概括了伯乐相马的全部,这显然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那么,究竟伯乐是怎么相马的呢?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伯乐相马”的场景。笔者据此设计了这样一个“猜想”的活动,让学生创造性地对文本进行“补白”,从而感悟文字简约之美、伯乐人物之美。
  小练笔:伯乐是怎么相马的?提示:发挥想象,抓住伯乐的神态举止等,将“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句描写具体。
  在这个“猜想”性质的“补白”中,学生对文言文予以了拓展、扩充、放大和重建。作者的智慧,文本的智慧,教师的智慧,学生的智慧,在这时交织一起,擦出了迷人的火花。
  四、多读与少讲
  (一)多读
  阅读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反复诵读,读多了,文章的意思自然就会明白了。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不例外。事实上,在朗读和背诵这两种与文言文语言最亲密接触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最直接地体会到古代语言艺术的魅力。
  例如,“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句在《马价十倍》中反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卖马人希望伯乐去相自己的马而提出的要求,用语诚恳;而第二次是伯乐相马时的情景描述,体现的是伯乐高超的相马水平和与众不同的慧眼,意味深长。在诵读时如果不进行研究揣摩,是不可能读出二者在情感语气上的不同的。
  教师的范读。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范读能给学生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以及语言的气韵和美感,使学生产生“闻声求义”的心理意向,加深对课文的欣赏和喜爱,能使学生引起对课文朗读的停顿、语气的注意,掌握朗读的技巧,耳濡目染、自然入境。
  学生的熟读与背诵。一要给学生充分地“读”的时间。通过读,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通过读,让学生发现疑难;通过读,调动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读,让学生感悟文言文之“美”。二要对学生的“读”作引领,体现一定的层次。如我在《马价十倍》的教学中是这样体现读的层次的:“读通课文,读准每一字”→正确“断句”→“放慢速度再读”→了解文章大概意思后的“默读”→ 吟诵潜思→有节奏地吟诵重点句子→熟读成诵。三要丰富读的形式。课堂上,要抓住读不放松,泛读、带着问题读、默读、速读、感情朗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等等。这样的教学训练比光讲不记,或支离破碎的分析要好得多。能讲也要少讲,不能讲干脆不讲;带领学生把书读熟比讲错了强。至于背诵,这也是由于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字词的识记,词句含义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读成诵。语文学习需要背诵,而文言文的学习更需要强调背诵了。
  (二)少讲
  这里的“讲”单指课堂上语文老师的讲解与点拨,体现教学活动中“扶”的作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浅近的文言文,也应该可以像教现代文那样,凡老师可以放手的地方,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自求理解,老师只在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文言文中蕴藏的思想、哲学等人文内涵,可以且应该让学生自己联系生活实践去体验、自悟。当学生悟不出,且有要理解的强烈欲望时,教师才需要抓住这样的教学契机再讲、再点拨。只有教师“讲”在疑难处、关键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才能得以真正发挥。
  不少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担心学生这儿不理解、那儿不明白,便处处讲,甚至一讲到底,以为讲得越多、越细就越负责,心里也就越踏实。殊不知,这样的做法,直接导致学生懒于思考甚至不思考。教师不“讲”或少“讲”并不是教学的放任,而是有意留给学生“想”的时间、“悟”的空间,当学生有要讲的欲望,则认真地讲、详细地讲。
  当然,同是文言文,也有深浅难易之分,但从目前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看,过于难读的文章基本没有,即便文字略深一些,只要老师指导得当,学生也是能够经过自己的努力读懂、消化的。
  (编辑:董娇)
其他文献
【摘要】学习习惯对学习质量的影响尤为明显,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质量,更会影响个体的成长发展,对其行为的养成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学习习惯注重从小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处于接触知识的初期阶段,教师、家长等在此时对他们进行习惯养成的相关介入,能够帮助他们更为有效地获得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将结合个人教学经验,以小学低年级语文学科的学习习惯养成为研究对象,从听、讲、想、看四方面谈学习习惯之养成策略,
【摘要】《安恩和奶牛》是丹麦作家约翰尼斯·扬森的优秀短篇小说作品,说的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但是老妇人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散心。应该说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甚至有些简单,但结尾奇峰突起,耐人寻味,非常适合用来对学生进行续写训练,因此在本文教学临近结
【摘要】教学方法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各方法间没有优劣之分,贵在选择与运用。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学对象;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服务;课时、教学条件、班级实际情况等。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选择与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语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有效的选择与
【摘要】古诗词鉴赏教学目标是古诗词教学得以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从古诗词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学生自身情况、社会发展要求四个维度确立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具体目标:感受优秀民族文化,学做谦谦君子。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君子修养;文学素养;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十年来,我国的课程改革十分关注古诗词教学的发
【摘要】课堂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语文老师要转变观念和角色,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对照自身的教学实际,努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在阅读中获得文学与人生的修养,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  【关键词】教学反思;《青海高原一株柳》;读悟结合;实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
【摘要】“我一个人无法改变世界,但我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改变,从阅读开始!在阅读中审视自己,剖析自己,坚定地寻找自己,让自己和学生的灵魂向“善”。《阅读,让教育变好》是一本“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的书,为读者奉上了一道令人久久回味的精神大餐……  【关键词】阅读;成长;改变;让教育变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每天15分钟阅读,可以创造
【摘要】中学语文课本是专家们经过精挑细选为我们未来的花朵们指定的学习母语的蓝本。课本才是我们学习母语的唯一准绳,本文论述了中学语文课本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本;重要性;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
【摘要】从过程维度看,语文教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分析、调整、加工、使用、反思与“再生产”六个环节。教材的分析和调整应教学目标为标杆,一以贯之;教材的加工和使用应注意“万变不离其宗”、权衡“深教”与“浅教”、超越与创新;教材使用的反思与“再生产”应注重回顾,并考虑“剩余价值”的作用。本文以闻一多的《死水》为例,通过对其教材开发使用过程的把握,从而探寻如何对语文教材进行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选入高中教材,无论是从德育教化还是文章的写法,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篇课文。但是,迄今为止,对其解读依然存在着种种问题。从《项脊轩志》教学的现状透视文本的解读,我们会发现文本解读的误区——浅表化,浅表化解读大大减轻了文字的表现力。  【关键词】《项脊轩志》解读;浅表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人们在解读《项脊轩志》时,惯常的教法是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围绕
【摘要】小说阅读套板反应在我们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但很少老师会引起警惕。本文通过对套板反应现象的呈现,套板反应形成原因的分析,试图寻找到一条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小说阅读;套板反应;陌生化;知人论世  【中图分类号】G634.34 【文献标识码】A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写道:“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