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新编学经典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高年段开始教学一些比较短小的文言文,被称之为“小古文”。教师在教学“小古文”时,不妨巧妙地给“小古文”加点料,让它变成学生们自己创编的新故事。笔者以《陈太丘与友期》(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一文为例谈谈古文新编的教学方法。
  理解文意定主题。理解文意主题,这是古文新编的第一步。学生只有读懂了原文,正确理解文中的含义,才能在此基础上编故事。《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103字,讲述了陈元方机智应对父亲的朋友,维护父亲尊严的故事,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
  新编该故事时须将文意理解透彻,把握诚信明礼这一主旨。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把能想到的话题都列出来,再从中挑选一个自己最想表达的,作为新编故事的主题。
  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学生列出的话题有:做人要有诚信、元方待客是否礼貌、要多体谅朋友、待人友善、蛮横无理的人不受欢迎,等等。其中有名学生说:“小A同学被小B同学撞倒了,他就开始责骂小B,可旁边的同学看见是小A突然从一侧冲出来,小B在好好走路,根本没看见他,不小心撞上的。所以我想写的主题是‘遇到问题先自我反思’。”这位同学回答完毕,随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合理想象增情节。主题确定后,需展开想象,补充完善故事情节。小古文的语言一般比较简练,因此在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上都不可能细致具体,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再创作空间。新编故事可适当补充一些精彩的片段,有趣的情節,让故事既完整连贯又扣人心弦。
  新编《陈太丘与友期》时,有的学生加入“起因”环节,即陈太丘与朋友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约定去干什么事等,让文章结构更完整;还有的学生增设“发展”环节,也颇为有趣,如“元方正在门外玩耍,一只在路边唱歌的螳螂吸引了他的注意。他想去捉住它,却被眼前的情景吓到了。只见前方尘土飞扬,并伴随‘哐啷哐啷’的声音,一驾马车飞快地朝这边驶来……”这段“螳螂悲剧”的加入,让文章更有戏剧性、更具吸引力。
  工笔细画写人物。编故事,要让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就需要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细致描写。文本中,陈太丘之友先质问再发怒后示好等细节值得认真揣摩、工笔刻画。一名学生针对陈太丘之友发怒,创编了这样的情节:“朋友一听,气急了,眉毛拧得像根麻花,眼睛瞪得老大,表情十分可怕。他一跺脚,将车板蹬得嘎吱响:‘真可恶!怎么这么不守信用!与别人约好了的事,竟违约!’”另一名学生针对陈太丘之友明白自己的错误后向元方示好,创编了这样的情节:“那位朋友半张着嘴,脸上一阵白,一阵红。他自己想了想,不禁感到惭愧,的确是自己失信于人,于是下车去拉元方。”
  这些细致的描写让故事鲜活生动了,让陈太丘之友的形象跃然纸上。
  巧引资源丰内容。新编故事时有许多资源可用,如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文中主人公的相关资料等。学生可以先查阅资料,再进行筛选并将适合的资源引入创编之中。
  经过查找,学生掌握了不少与陈元方相关的资料,并精心挑选了一部分,作为再创作的素材。有位学生在故事开头写:“东汉时期,有个人叫作仲弓,又名陈太丘。陈太丘是一个公正守信、德行高尚的人,‘梁上君子’的故事就是关于他的趣谈。”这样开头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为后文陈元方的表现做了铺垫,还能吸引读者继续阅读下文。
  (作者单位:武汉市光谷第五小学)
  特约编辑
其他文献
散文虽然取材广泛,表现手法多样,但所要表达的主题明确而集中。也就是说,无论一篇散文的内容多么广、结构笔法如何散,总有内在的情(理)趣笼罩着全篇。教学散文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其中蕴含的情(理)趣。  抓住细节品味道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同版本教材以下只注明年级、册数)的《梅花魂》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主要写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及眷恋之情,表露
2017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初级中学官士墩校区(以下简称“官校”)开始进行基础课程分层走班的模式探索,学校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等综合因素,将数学、英语和物理科目的学习目标分为A、B两个层次。分层走班的探索,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也让教师提升了教学水平,实现了全面发展。  一、精细师资布局   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一所学校长期发展的基石和保障。一支优秀的师
计数器是十进位值制的计数模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位值”和“满十进一”;方块模型是十进制的计数模型,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之间进率的联系。“千”的认识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初步发展位值概念。因此,我们应该综合运用计数器和方块两种直观模型,帮助理解“千”的意义,为大数的认识奠定基础。  1.借助计数器,在推理中建立“千”的概念,多角度理解概念
本节课通过“提出问题→寻找其中的量→对量进行分类→归纳概念”的探究式教学设计,让学生亲身经历概念形成的全过程,感受数学概念形成的自然性与合理性,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从小学步入初中到现在的这段时间里,你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年龄增长了,身高长高了,知识增多了,体重增加了……  师:实际上,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变化的世界里,你还能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不断变
生成性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动态生成为主旋律,以充分考虑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来推进教学过程,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与教学资源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决定教学过程。课题组针对生成性课堂教学参与性、非线性、创造性、开放性等的基本特征开展研究,将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策略初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个性化阅读——从把握学生阅读层面促
锡蒂波因特附近的物资堆积如山,联邦军队衣食无忧最后的牛肉盛宴(续1)  最让人无法容忍的是联邦军队居然天天都有新鲜的牛肉吃,在格兰特将军的授意之下,联邦军队用火车从遥远的西部地区运来大量肉牛,然后利用詹姆斯河便利的水上运输线顺流而下送到锡蒂波因特,靠岸卸载之后再把牲口赶到一处名为柯金斯波因特的地方,附近的一处种植园足够安顿大批的牛群。放养牲口的种植园毗邻詹姆斯河,水草丰美,气候宜人,附近的山毛榉林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以“少年成长”为主题,编排了《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四篇小说。相对来说,鲁迅的《故乡》主旨更深远,学生更难把握。教学中,笔者试着从《故乡》中两个主要人物(即杨二嫂和闰土)与“我”关系的“远”与“近”的角度,去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对当时社会环境的看法和态度,以便更好地解读《故乡》的精神世界。  一、杨二嫂与“我”  《故乡》中,杨二嫂这个人
《相遇問题》是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第二课时。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一、把握起点  在新授课前,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了行程问题中的三个数量,以及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①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②[x]小时行驶多少千米?③行驶20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曾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也说过类似的话:“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动力,没有比兴趣更重要的事了。  一、寻找有趣的习作内容  想象题材是中年级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习作内容。美国儿童作家山姆·史沃普曾为三年级学生设计过这样一道习作题:你和你的父母走在拥挤的街道上。忽然,你的父母开始慢慢地改变形状。你的父母变成了什么样
“趣味编程”是黄冈实小社团活动课程之一,主要在小學高年段开设。编程课上,学生不仅学习编码,而且通过编码学习。这种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培育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一、设计有趣的内容  我们把Scratch软件引入信息技术课堂,开展游戏化的程序设计教学,以促进学生编程思维的发展。Scratch软件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推出,是适合小学生学习编程和交流的工具和平台。这个软件的优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