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情悟理读散文

来源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虽然取材广泛,表现手法多样,但所要表达的主题明确而集中。也就是说,无论一篇散文的内容多么广、结构笔法如何散,总有内在的情(理)趣笼罩着全篇。教学散文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其中蕴含的情(理)趣。
  抓住细节品味道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同版本教材以下只注明年级、册数)的《梅花魂》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主要写一位身在异国他乡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及眷恋之情,表露出他坚贞不渝的中国心。为了突出这种情感,文中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如:当“我”不小心弄脏了外祖父书房中那幅墨梅时,他第一次训斥了“我妈”,然后“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绸子慢慢抹净”。
  教学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这幅墨梅图,让学生观察它是否有特别之处。学生仔细观察后并没有发现特别之处。问题随之产生——“外祖父为什么如此喜爱这样一幅在我们看来并没有特别之处的梅花图?”围绕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品析“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这段话。在学生读出梅花迎难而上、坚贞不屈的精神后,教师总结提煉出“梅花魂”,并顺势迁移到有“梅花秉性的人”上来,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具有这种秉性的中国人,进而总结提炼出“民族魂”。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外祖父为什么把如此珍爱的梅花图送给‘我’”,由此提炼出“中国心,思乡情”。最后,在《我的中国心》旋律中,学生动笔为这幅墨梅图题词。有的学生写下了“不须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在乾坤”的对联,有的写下了“睹梅思外公,品性两相同。不论身何处,魂魄在其中”的诗句。从这些文字来看,学生是真正品出了“梅花图”中的味道。
  揣摩内涵明心境
  梁实秋先生说,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其关键点不在记叙、描写的客体,而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阅读散文就是要通过文中的人、事、景、物来触摸作者的心境。
  六年级上册的《山中访友》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想象丰富、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等),并与“朋友”互诉心声。经过作者的动情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仿佛走到了读者心中。
  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情趣,教学时,笔者结合课题,用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述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词语,与文本、作者展开了内在的沟通与交流。然后,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类似的体验,再次回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快乐。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了自我,又让他们悟出了作者的心境。
  放飞想象悟情感
  作者的思想、情感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现出来的。教学时,教师抓住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能帮助他们触摸到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年级下册《触摸春天》中,“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这句话很重要,因为它最能反映盲童安静的内心世界,表现她对生活的渴望,但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捕捉到文字背后的这种信息并非易事。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抓住“张望”设计了一组层层深入的问题:“张望”是什么意思?安静在张望什么?她是用什么张望的?她为什么张望,想看到什么?你听到她的心里话了吗?你能说一说她想说些什么吗?
  围绕这组问题,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入,最终体悟出安静对生活的渴望之情。
  (作者单位:咸宁市咸安区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我们先来看一则材料作文:  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狼被对手从后面攻击时,总爱转身反抗。这是狼的一种习惯。食狼鹰正是利用了狼的这一习惯,用利爪刺进狼的双眼,从而轻易地捕杀了无数的狼。对于食狼鹰来说,用利爪抓住狼的脖子逼狼转身是最自然的捕杀方式。于是,这也成了它们猎杀狼的一种习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这样一匹狼,它被食狼鹰抓住脖子时,强忍着钻心的疼痛,竭力不依照同伴的习惯转身反抗,而是向不远处的灌木丛狂
先说说庖丁解牛的故事。有一个名叫庖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所靠着的地方,脚所踩着的地方,膝所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竟然同《桑林》《经首》两首乐曲伴奏的舞蹈节奏合拍。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庖丁对牛的肌理结构掌握得十分准确,解剖时眼中只有个体,而无全牛(目无全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掌握事物的规律后,办起事来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目无全
一年前,和许多农村小学一样,作文难写又难教困扰着师生。认真、全面地剖析了小学作文教学现状后,公安县倪家塔小学语文课题组对当前作文教学形成了“三大追问”。  追问一:小学作文是从“有意义”入手,还是从“有意思”入手?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儿童兴趣心理的趋向往往是从“有意思”出发的。我们认为,课堂上从游戏、趣事入手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追问二:小学作文是教学生创作还是
《伯牙断琴》是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良朋益友”中的第一篇课文。文章根据史书上记载的相关故事改编而成,讲述的是发生在武汉市汉阳古琴台的一段千古佳话。假期里静读《伯牙断琴》,穷究“知音”意旨,遇疑惑之处就查阅典籍,颇有收获。  一、“知音”者,“知志”也  无论伯牙弹奏什么乐曲,钟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有一次,伯牙弹奏了一首表现高山的曲子,钟子期立刻兴奋地说:“好一座巍峨的
《动物笑谈》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科普文。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笔者尝试了四种朗读方法,姑且称之为“花式朗读”。  演读。第9段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对这种行为进行描写的,如“他们只看到一个有着一大把胡子的大男人,屈着膝,弯着腰,低着头在草地上爬着,一边不时回头偷看,一边大声地学着鸭子的叫声──至于那些小鸭子,那些叫人一看就明白原委的小鸭子,却完全不露痕迹地藏在深深的草里。”此处主要采用动作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本节课就是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它们的规律,然后再用规律解决植树中的相关问题。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同学们喜欢植树吗?关于植树你知道
课堂教学中重视创新意识培养不仅能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而且有助于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提升。笔者结合肖艳老师执教的《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谈谈教学中如何借助有效刺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让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释放创新的潜能,关键在于设计适当的问题情境。教学《多边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时,教师结合襄阳实际,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主题,引出测量所得一块闲置空地的
下面是一节公开课中教学片段:  师:大家好!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观两位新朋友——笑笑和淘淘的家,看看他们的房间漂不漂亮,好不好?先看看笑笑的小房间。(出示课件,笑笑的房间干净而整洁)。  师:小朋友,笑笑的小房间好看吗?它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大家说说。  生,:房间干净整洁,住进去一定很舒服。  师:我们一起再去看看淘淘的小房间吧!出示淘淘房间的图片(淘淘的房间乱成一团糟),你们愿意在这
描绘性是标题音乐的重要特征,以下将以“描绘性标题音乐”来表述此类音乐。描绘性标题音乐具有形象鲜明、富有画面感和一定故事情节的特点,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小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笔者以描绘性标题音乐《调皮的小闹钟》为例,说明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欣赏此类乐曲。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音乐描绘的世界。小学音乐欣赏内容一般依据单元情境主题选曲,描绘性标题音乐是紧密联系单元主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阵地,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课堂的高效性是课程改革的生命线。汉川市垌塚镇积极改革教学流程,调整教学关系,大力推行“基于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的“生本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成为汉川教育的一面旗帜,推动教育内涵发展。  立足“课堂”促课改  结合各类教学经验,垌塚镇创设了以问题为主导的“先学后教、精讲重练”的“1345”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有规范的操作程序,即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