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区位选择类问题分析模型的建构与应用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gw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地理区位选择类问题为例,说明了“问题分析模型”建构的理论依据、途径策略、原则方法,并重点阐释了运用“地理区位选择类问题分析模型”解决地理高考真题的过程,旨在说明借助问题分析模型,如何有效提升区位选择类问题解决的精准度和速度。
  【关键词】地理区位选择;问题分析模型;建构与应用
  从近四年高考全国卷统计情况看,地理区位选择类问题每年必考,是高频考点。所谓区位选择,本质上是指通过系统分析影响地理事物的区位因素,选择最佳生产、生活的空间位置。因此,高考题中关于区位选择类问题的考查方式,往往以某地理事物在某区域选址或发展的情境为载体,要求学生根据图文材料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并论证其合理性,或判断其主导区位因素,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地理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水平。但学生平时在解决此类问题时问题颇多,有的只凭感觉,思维角度单一,零乱随机碎片化,缺乏内在关联,有的简单套用区位因素模板罗列区位特点,脱离材料和区域特征限定,导致解决问题效率低下,不够精准。为此,笔者尝试通过建构地理区位选择类问题分析模型,以帮助学生更高效精准地解决区位选择类问题。
  一、“问题分析模型”概念及理论依据
  “问题分析模型”是指为提升解决地理问题的效率而搭建的结构化、可视化的分析框架。它在问题情境(已知条件)与设问目标(结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成为分析相关地理问题的有效抓手,辅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精准度和速度。
  “问题分析模型”建构的主要理论依据,一是认知加工理论。认知主义心理学家Newell和Simon将问题解决的过程分为了解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法两个阶段。了解问题阶段主要是构建问题表征的过程,成功的问题表征有利于促进问题解决。问题表征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是否具有相应的问题图式——与问题类型有关的概念、原理、关系、规则、操作方法、操作程序组成的知识综合体。而建构“问题分析模型”就是试图建立某类问题的图式,帮助问题解决者快速建立问题表征,促进问题解决。二是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较复杂的问题可通过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得学习者自己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的意义建构。“问题分析模型”本质上是为学生分析问题建立一个“脚手架”,辅助其更高效地解决问题。三是基于地理综合思维发展要求。地理综合思维是综合性的地理分析思维,也是进行地理学习的基本思维方式,包括要素、时空和地方综合三个方面,分别对应地理学的整体性、动态性和地域性特征。“问题分析模型”要基于地理综合思维的要求进行建构,才能更好地起到辅助解决问题的作用。
  二、“问题分析模型”建构过程与原则
  “问题分析模型”的建构过程,是对过去成功解决问题案例的概括和抽象,它的形成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根据问题所处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修正最终形成的。在解决新问题时,借助已有“问题分析模型”的分析框架和角度,更有效地提取新问题提供的信息,更好地挖掘隐性信息,推测出某些缺失的线索,进而帮助问题解决。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问题分析模型”又得以进一步概括化、精细化,从而更具实效性。因而,“问题分析模型”的建构必须在多种问题解决情境下,通过对问题最基本内容的抽象才能形成。“问题分析模型”与新问题的匹配度越高,问题解决的可能性越大。
  “地理区位选择类问题通用分析模型”(如图1)的建构过程也是如此,在解决地理区位分析类问题(主要是高考真题)的实践中,归纳积累同类地理问题的分析角度,并找到此类问题的底层逻辑和本质,在更高维度上加以整合、建构形成分析模型。模型最好有机地融入地理知识原理,与现实地理世界相符,并在应用中调整完善。
  “问题分析模型”的建构的要遵循以下原则:科学性,全面性,结构化和可视化。如建构“地理区位选择类问题通用分析模型”,要科学准确地反映地理区位选择类问题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原理;要基本全面呈现地理区位选择类问题应有的分析要素,节点及相关要求;要体现各分析要素的内在关联,结构合理,有完整的分析流程;要以简洁清晰的概念图示呈现,形象地展示问题全貌。以“地理区位选择类问题通用分析模型”解决问题过程为例,首先对图文材料进行解读,并结合设问确定区位分析对象——高考常考的区位分析对象有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再从图文材料中获取区位分析对象的属性、结构、功能、分布等特征信息,并结合地理位置推断出区域特征,区位分析对象特征和区域特征相关联,为全面分析自然区位和人文区位因素提供依据,找到主要区位因素和具有决定性的主导区位因素。在分析过程中,我们要秉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意辩证、对比分析,提高区位选择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地理区位选择类问题分析模型”的应用
  为更好地解决地理区位选择类问题,我们可以依据区位分析对象的具体特征,在以上“地理区位选择类问题通用分析模型”思路基础上,遵循模型建构的过程和原则,建构更有针对性的解题模型。
  (一)“农业区位分析模型”的应用
  “农业区位分析模型”(如图2),是通过梳理历年全国卷高考农业区位分析真题,在“地理區位选择类问题通用分析模型”基础上建构,将农业区位分析对象特征,和区位要素尤其是自然要素具体化,帮助我们以可视化的形式看清农业区位分析的整体面貌及其内在关联。下面举例说明如何应用该模型来高效精准解题。
  如例1中的问题,先引入“农业区位分析模型”,通读图文材料和设问,确定农业生产对象为优质咖啡,分析区域为怡保地区,要求分析有利区位条件。再从材料中找到关于优质咖啡的生长习性等特征信息,并与怡保地区区域特征关联分析,在全面分析区位因素基础上,确定其主要区位优势。具体分析过程:先看自然区位,气候方面,怡保地区地处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云量多,与优质咖啡喜热喜湿光照适度相匹配;地形方面为低山丘陵地区,坡度和缓;水源土壤方面,临近河谷,水源充足,土层较深厚,土壤肥沃。人文因素:处在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国际市场有需求;科技政策交通方面材料信息没有证据表明有优势。综合以上分析,可得出较精准的答案。   (二)“现代产业(工商业)发展分析模型”的应用
  “现代产业(工商业)发展分析模型”(如图3),侧重工商业区位分析。该模型是通过梳理历年全国卷高考工业区位分析真题,在“地理区位选择类问题通用分析模型”基础上建构,可以帮助我们,以可视化的形式看清现代产业发展的整体结构及其内在关联。投入端以产业为核心,围绕的是各种区位要素或经营特点,产出端是产品,产品的各项特征及市场的特点,可帮助我们分析主要区位因素;交通和通信成为原料、生产、市场三者的重要纽带。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三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下面举例说明如何应用该模型来高效精准解题。
  如例2中的问题,先引入“现代产业发展分析模型”,通读图文材料和设问,确定分析对象为数据中心,分析区域为贵安新区,要求分析有利条件。结合产品和运营的特点,并与贵安新区区域特征关联分析,在全面分析区位因素基础上,确定该地建设数据中心的主要区位优势。具体体分析过程:数据中心运营特点是耗能高,能源因素成为重要考量因素,结合贵安新区特点,气候凉爽,用电成本较低,土地、水源成本较低,总体降低运营成本;资金、技术、市场、交通相对于贵州其他地方,临近贵阳安顺,有优势,配套设施也较完善;政策支持方面,为国家级新区,有政策优惠;环境质量方面在云贵高原上较好,所以吸引数据中心在此集聚。综合以上分析得出更精准答案。集聚发展的益处,运用模型分析,抓住产业集聚协作的优势效应来回答。数据中心在此集聚,显然可以共享基础设施,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
  (三)“城市与交通区位分析模型”的应用
  “城市与交通区位分析模型”(如图4)是通过梳理历年全国卷高考城市与交通区位分析真题,在“地理区位选择类问题通用分析模型”基础上建构。因城市和交通两者区位要素有很多共性,联系也很紧密,所以将两者整合在一起分析。该模型可以帮助我们,以可视化的形式看清城市与交通区位分析的整体结构及其内在关联,尤其是城市与交通之间的关联(交通线联接城市,城市促进交通线的发展)。结合两者的具体特点(如交通线的类型、级别、结构、分布,城市作为点状地理事务的等级、功能、结构、分布特征),以及两者所处区域特征进行关联分析,可帮助我们更有效地分析城市和交通区位优势及两者相互关系。下面举例说明如何应用该模型来高效精准解题。
  如例3中的问题,第(1)问,引入“城市与交通区位分析模型”,通读图文材料和设问,确定城市为京、津两城市,交通线为铁路线,要求分析两城市铁路线密集的社会经济原因。将京、津两城市位置与特征,和铁路线密集分布等特征,进行关联分析,在全面分析区位因素基础上,确定主要社会经济原因。具体分析过程:京、津两城市等级高,为首都、直辖市,本身又是重要的铁路枢纽;铁路线分布密集,说明运输需求大,具体来说,两城市人口多,客货运量就大,交通需求量自然大;京、津两城市资金实力雄厚、技术先进,为铁路线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第(2)问,同样引入“城市与交通区位分析模型”,通读图文材料和设问,确定城市为唐山至承德两城市,交通线为铁路线,问该铁路修建工程难度大的原因,一般为自然原因。在图中,将唐山至承德两城市位置和铁路线分布特征进行关联分析,在全面分析自然区位因素基础上,确定主要原因。从图中分析,该铁路线经过山地,所以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应该是主要原因。气候、河流等方面没有明显阻碍。
  四、“问题分析模型”应用效果分析
  笔者本人和学生在解题中灵活调用“地理区位选择类问题分析模型”,辅助分析解决区位选择类问题,实践效果良好,具体表现为解决相关问题的速度和精准度有明显提升。应用模型分析时,解题者能够将“材料——设问——知识”关联起来,围绕设问要求,将区位分析对象特征和区域特点关联起来,在全面分析各要素的基础上,迅速找到有材料佐证的主要因素加以分析,更有针对性作答。避免了用常规分析方法出现的思维单一、套用模板、逻辑不清等问题。在高三二轮复习阶段,最重要的备考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对地理原理知识进行整合贯通,高效应用,解决地理问题,尤其是地理高考真题。要达成二轮复习这一目标,建构某类型问题的分析模型,是比较有效的途径。
  潘艳(2019)将地理问题大致分为地理诊断(决策)问题、地理选址问题、地理规律性问题以及区域规划问题等,这样的划分也是将地理问题作为真实情境下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来考虑。地理选址问题本质上就是区位分析问题。本文以区位选择类问题为对象,尝试建构了分析模型并加以應用,除了对应考解题有助益外,对于解决现实地理问题应该也有一定参考价值。那其他类型的地理问题是否也可以建构相应的分析模型?地理诊断(决策)问题、地理规律性问题以及区域规划等问题有其内在学科特点,又具有现实性,结合其特性,遵循“问题分析模型”建构的规律原则,应当可以开发出此类问题的解决模型,这也是笔者后续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潘艳.真实情境下地理选址问题解决的专家认知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2] 韦志榕,朱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3] 吴吉惠.问题图式: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石[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6): 115-119.
其他文献
【摘要】幼儿阶段是我们人生发展中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也是我们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我国也越来越注重幼儿教育工作。本文具体探究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具体策略,以期对幼儿教育工作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幼儿;阅读习惯;培养策略  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使幼儿更快地适应学习生活,同时还能够不断增强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非智力品质。通过阅读大量的读
【摘要】背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大环境下,通过背诵,且适当地使用指导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记忆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素养;背诵  一、语文素养与背诵  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出现“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它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
【摘要】分析了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阅读面狭窄,积累不足、缺乏真情实感、缺乏具体指导、作文批改没有实际效果。接着给出对策:通过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加强积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写出真情实感、先“说”后“写”,转变批改形式,提高作文批改的效率几方面达到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小学;真情实感;朗读语感;阅读积累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非常清楚地知道写作文是学生语文综合能
【摘要】班级德育管理工作是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班级德育管理过程中采取换位思考的形式,有利于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全面提升班级德育管理的效果。为此,我们需要切实认识换位思考在班级德育管理中的重要性,通过开展各项主题活动、抓住教育时机、模拟角色体验,全方位渗透德育,引导学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全面提高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换位
【摘要】学生小浩,初一下学期因为母亲的重病和病故,导致他从一个乐观向上,热爱运动的学生变得沉默寡言,后来又因为爸爸在工作上的变故给了他很大的打击,导致他上了初二后脾气暴躁,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甚至在宿舍和同学起争执。经过和家长的多方了解,摸清事实,笔者明白了他出现问题的根源,并为此制定了各种方法:从老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结合学校的各种活动,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让他一步步走出阴霾,重现笑容。  【
本报综合消息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厅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省性竞赛活动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粤教基 [2019]16号)要求,广东教育学会将受理有关部门、单位、社会组织举办面向中小学生的全省性竞赛活动的具体申报和初核工作。请申报单位认真按照《广东省教育厅关于面向中小学生的全省性竞赛活动的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要求,如实申报。现将有关事项通告如下:  一、
教无定法,但教育有策略。班主任,就是一个班级管理制度的领导者和日常秩序的组织者,更应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若是陷进日常琐碎之事不知调整方法,则事倍功半,费时耗力。只要不墨守成规就会有所发现,观念的改变,方法的选择,决定了实践的效果。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把每一次发现大胆地用到实践中,适度给学生制造惊喜,让学生去丰富体验,使班集体保持着年轻和活力。就如收作业是每日常规,学生习惯了将作业交给组长,组长再将
【摘要】教师的专业水平往往受到学科专业素养和学科知识的影响,东莞市石排镇通过长效的培养机制,一方面通过培训,促进教师习得更广阔的学科专业知识,自觉地自我更新、自主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求老师围绕日常的教学总结疑难点,以课题的形式探究解决的办法。在不停的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提高中实现自我的专业发展, 从而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发展。  【关键词】专业化;培研一体;以读带研;以思促
【摘要】一名小学教师,只有用真心对待学生、用爱心关心学生、用真情打动学生,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让小学生喜爱的教师,才无愧于教师的崇高职责。为此,小学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水平,真挚关爱、公平对待学生,学会赏识学生,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以孩童视角看待、引导学生。  【关键词】小学教师;以身作则;真心;赏识;引导  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是每一位小学教师的目标和理想。本文通过笔者在教学生涯中如何
庚子年暮春时节,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的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第二小学,一株株大明竹、凤尾竹、孝顺竹、美竹、黄金竹呈现她们最美丽的风骨,竹风摇曵,背枕绵延的石榴山,山色空蒙,烟雨中的奋进楼、奋扬楼、奋北楼如诗如画。流连幽静美丽的校园,只见竹韵广场竹韵悠然,气节大厅竹品浓郁,耘梦小园修竹清雅,隽秀阁以及门柱回廊竹诗芬芳,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良口二小的师生心怀修竹之品,流连赏竹之美,忘情丰竹之识,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