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初中历史“问题情景化”平台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通常说的史料,是就中学历史教材而言,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类。历史教科书一般都采取宏大叙事的表述方式,缺乏细节呈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容易因太多概念化、符号化、公式化表述而不够生动、形象、感性。既然史料来源于历史过程,历史学习也就可以通过史料从情境化的角度去搭建理解历史的平台,构建学习的历史情境,开展“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情景生活化”的学习实践。
  用基本史料搭建学习的基础平台
  初中历史教科书上的史料,大都围绕课标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建议”组织,这些史料中的一部分内容可以较为直观反映课程内容,比如一些文件、报告、笔记等原始史料,用诗歌、民谣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材料,以及文物或古迹的图片、历史地图等,这些史料都可以称之为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基本史料。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在阅读教科书文本的同时,可以配合这些基本史料形成对历史发展的最初认识,建立起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
  用乡土史料搭建学习的共情平台
  历史学习作为一种了解和重建过去的学习过程,非常需要学生建立对古人的了解、体验和感受,要对描写人类社会生活实践状况的内容有“感觉”,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共情”。
  对于初中生来说,教科书中的史料大多与自己处于不同的时间或空间之中,有可能因自身的固有观念而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对“共情”产生障碍。一个人的固有观念一般植根于自身的生活环境之中,生活环境具有比较强的地域性,因此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关注与自身生活地域有关的史料,也就是乡土史料。通过发掘、整理、研究乡土史料丰富课程资源,使某段历史切片展现更完整的细节、更丰富的情感,也更容易帮助学生将自己投射到本地的某段时空中,进而通过迁移理解不同时空的历史现象,并促进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
  用组合史料搭建学习的思辨平台
  历史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史料的铺陈,史料有时候是单独呈现,而且在不同学习阶段围绕不同的学习目标,同一史料的呈现方式、呈现顺序、组合方式都可以与之前不同。由于这些不同,所反映的问题也就不同,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就不同。有些甚至超出了学生已有认识的范畴,与固有认识形成冲突,形成对思维的冲击。这就需要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比如,如何理解书写材料不同是甲骨文和金文的重要区别之一。这两种文字在教科书上呈现为甲骨文图片和青铜器上面的文字图片,很难从字形上明辨两种文字。而且,教科书上关于这两种文字的阐述并不是基于其区别,而是以历史时序的方式叙述了我国古代先后出现的几种文字。基于对教科书叙述方式的印象,学生很难从区别的角度去认识这两种古文字。这种认识困难现象出现的根源就在于,平时的学习中以教科书文本代替了对史料的基础性认识,没有在对史料进行阅读和观察的基础上,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情境想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打破教科书文本限制,对史料进行组合。比如在阐述某一问题的同时可以运用不同历史时期的史料,同一则史料也可以用在不同的主题讲授中。不管对史料如何组合,有两个原则需要把握:一个是突出主题,一个是对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可以激发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用多元史料搭建学习的探究平台
  历史一向以知识丰富、说法众多示人,一般来说历史有多遥远,历史的叙述、评论、解释和史观就有多丰富和复杂。在依照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历史教学可以大胆取舍教学目标,突破教科书的局限,灵活创设超越知识本位、拓展学生历史思维与能力、多维度的“新”情景。
  历史学科强调体系性,但是基于任何史观建立起来的体系,不论多严密都不能囊括完整、丰富与多彩的历史知识,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任何体系都有可能将化为干瘪的信条,制约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用多维度、多元化的史料搭建认识历史的平台。
  一般来说,历史课堂可以使用的多元史料比较多的表现为文字史料,因为文字史料除了包括文件、笔记、回忆录等在内的原始史料外,还包括出自各种著作、典籍的撰述史料。这些史料既有历史叙述、史料解释、历史评论,还有些是学者的论述,都体现出不同的人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认识。这些人的认识组合在一起可以更加立体、更加真实地还原一段历史。开展对这些史料的探究活动,有助于突破学生的思维惯性,引导学生对历史的多元理解,这也体现出史论结合这一历史思维的基本特征。
  史料教学被称为“21世纪中学历史教学的发展趋势”,这并不是说教师要通过史料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去感受历史教科书内容的正确性和真实性,而是要求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搜集、筛选、辨析、归类、研读,通过对史料的合理运用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创设符合历史真实的想象空间和情景平台。
  参考文献
  [1]王亚明.用“历史”讲述历史[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3)
  [2]黄牧航.论历史情境命题[J].历史教学,2012(13)
  [3]李稚勇.论史料教学的价值——兼论中学历史教学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6(9)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升温,传统文化的理性回归,民族共同心理属性的认同,语文教学的变革应运而生。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更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地位。打好语文基础,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彰显语文的教学内涵,笔者逐渐摸索出了以下的一些“蛛丝马迹”,以展示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魅力。  在情趣中增强学习动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十多年过去了,这段日子里,不断地摸索、学习、实践、总结、改进、再实践……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让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了时代前进的气息。身处课程改革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不得不去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怎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呢?  寻找课堂教学的立足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
背景:一定范围内的生理性的高脂血症是正常妊娠的特点之一。为了满足宫内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孕期血清脂类浓度较非孕期明显增高。血脂的检测是产前检查的重要内容,及时合理的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仅可以借鉴过往,更能昭示未来,让人们在研读历史的同时,感悟历史发展的规律,为历史的延伸指点迷津。只有达到了这样的境界,历史课才能实现提升学生素养的课程价值。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历史教师就必须站立于时代潮头,引领学生踏准时代的节奏,使历史课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更具有时代感,从而赋予历史更多的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彰显时代新精神  历史是一门很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情
语文教材主要是由相互之间在内容上没有必然联系的若干篇文章组成。它们大多并非为教学编写,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存在。它们所体现的只是其原生价值,即知识传播价值、情意交流价值和消闲价值等。但是这些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后,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变化,除保留文本的原生价值外,又增加了“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的价值,即文本的艺术特色、言语智慧,也就是教师们所要关注的教学价值。  解读文本的教学价值  在我们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因此,创造性地利用好英语课程的生活资源,让英语教学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真正让英语教学为农村小学生喜爱。  创设生活情境:乐中学  让英语教学与生活融为一体,必能真正发挥英语的交流作用。在指导学生复习食物饮料类及衣服类单词、句型时,笔者特意去
目的:通过尾静脉注射ConA建立小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造模成功后行脾切除术,研究脾切除对ConA诱导的免疫性肝纤维化小鼠的治疗作用;进一步探讨脾切除能否增强免疫抑制剂对Co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这是新纲要中的要求。随着幼儿园整合课程的深入和推广,早在几年前,笔者所在的江苏省如皋市各幼儿园都已用上了“整合课程”的教材,当时笔者所在幼儿园是本市最早普及“整合课程”的幼儿园之一。自从使用了这套教材后,主题墙的创设,便成了幼儿在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才能发挥墙面布置的真正价值,让主题墙“活”起来呢?笔者大致归纳了以下几
目的:检测血清YKL-40和C反应蛋白(CRP)在单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及OSAHS合并冠心病(CHD)患者中的变化,探讨炎症与OSAHS及其合并CHD的关系。  方法:选取我
如何能够在一堂课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获得最大的课堂效率,这是每一位英语教师不断思考的问题。一堂高效率的英语课,需要的不仅仅是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配合,而是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结合。本文拟从这三个环节来探讨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  课前准备环节  内化自身专业素质 一是强化口语训练。英语是门注重口语交流的学科,英语教师的口语是否清晰流畅,对重读、弱读、连读、节奏、语调的把握是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