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在教育中应当承担责任的人承担其责任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i4833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边玉芳,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教师》:近年来,教师对学生恶语相加、身体惩罚、器官伤害等现象时有发生。您怎样看待这些现象?责任是否全在于教师职业道德的丧失?
  边玉芳:我认为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这个问题。不排除有一部分教师的确存在人品、道德问题,但有些事件也是教师自身巨大的心理压力或焦虑所造成的。我一直很关注这样的案例,据我了解,浙江温岭幼儿园虐童事件的那位教师自身生存境况不是特别好,尤其是感觉到生活中没有乐趣。对那位教师来说,拧孩子耳朵这样一个动作只是为了寻开心,在其中感觉到平淡无味的生活中有了一点刺激和添加剂。但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考虑,这样的行为给孩子造成的损害不仅仅是当时的,而且是一辈子的。
  这类事件是绝对不应该发生的,至于如何杜绝这种现象,需要对一部分教师加强师德教育和道德教育,但仅仅靠师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也是人,他们有自身的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特别重要的是教师自身的心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包括能不能在工作职业中感到幸福、感到有成就感、感到劳动成果得到尊重……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所以,我们需要从一个立体角度来看待这类现象,而不能一出现问题就简单地去责备教师没有道德,要求他们必须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才配当老师。如果对教师只有要求而没有关怀的话,我觉得就不太可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个问题。即使我们对教师有要求,也不是每一名教师都能做到。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激发教师对事业的热情,让教师真正觉得能从这份工作中感受到乐趣。当研究学生、关怀学生成为教师的第一需要,而教师自身也有这样的心情、认识和精力来做好这份工作的时候,这个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中国教师》:此前,成都市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在2 000多名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教师中,有63.2%的教师希望自己接受心理健康咨询,其中10.36%的教师还认为自己急需接受咨询。您怎样看待这一结果?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如何?
  边玉芳:我觉得不要拘泥于这些具体的数字,对这两个数据我无从判断,但是有一个现状是客观存在的:当前很多教师感到压力巨大,希望有途径去排解压力,包括通过心理咨询等各种方式。这个调查结果其实是提醒我们一定要关注到教师这个群体排解心理压力、改变自身情绪的需要。
  如果说有心理问题甚至于心理障碍的教师,比例一定不会太高,从主流上来说,教师群体中的大部分应该都是心理健康的,这个应该得到肯定。但是我们今天讨论教师关怀的问题的目的是希望教师不仅仅心理健康,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能够控制自我情绪,在生活中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感,能够觉得从事的是一份非常有意义的、有成就感的、有价值的职业。
  因此,这个问题我们应该这样来看:一方面,教师群体里确实有一部分教师存在心理问题,他们应该成为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在众多的职业中,教师职业是非常特殊的。国外有调研发现,警察、医生和教师都属于职业倦怠感比较高的职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跟人打交道,工作对象都是人。特别是对于教师来说,工作对象还是发展中的人,在人与人的相处中难免会出现各种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让所有教师都感受到心理关怀,让他们有更积极、更幸福、更有意义的人生。教师自身应该具备一些自我调节的能力,如果教师自身没有相应的方法,那么我们的学校、相应机构都应该想办法让教师学会自我调节的技能。
  《中国教师》:在回答“工作中感到最焦虑的问题”时,很多教师给出的第一个答案是“压力过大”。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教师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
  边玉芳:社会、学校、学生以及教师自身需求等各方面都会影响到教师压力的形成,是他们压力的来源。
  (1)来自社会和学生家长的压力。这些年来,教师问题之所以越来越多,实际上就是因为整个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已经成为国计民生的重要部分,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广泛关注,全社会,特别是学生家长对教师的期许大幅增加。
  (2)来自学校、教育局等上级部门的压力。我们在一些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都会说到上级部门整天搞评比、提各种各样的要求,其实给他们真正用于教学的时间并不多。另外,学校不同的氛围、管理文化也会给教师带来不同的压力。
  (3)来自学生的挑战。在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里,教师必须是权威,教师应该比学生懂得多。但实际上,现在的教师已经越来越难做到是权威了。原来的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教学来获取知识,但是在信息化社会,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太多了,学校教育只是途径之一,学生在社会中接受了很多不一定正确的东西。所以,如果教师又不重视自我学习、自我提升,就会觉得自己对学生的控制感越来越弱,教师控制不了学生,从心理上就很难真正地获得成就感。加上很多教师又觉得教师这个角色在学生面前不能示弱,长此下去,这种压力就会积累。
  (4)教师自身的生活状况。教师的工作时间非常长,除了正常工作时间,有些任务还会带到家里,可能在周末还得考虑怎样设计教案、怎样开好班会、怎样带动整个班级的学生等等。因此,很多教师都没有业余爱好,没有丰富的生活,也就很难有一种排解情绪的方式。在日常工作中,教师跟孩子打交道,越是低年级的孩子越是处理一些可能在很多人看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对孩子来说,这些事情其实是有很大意义的。其实,教师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最好的地方就是教师能够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活力,教育就是一个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是两个生命的碰撞。但是,如果教师在其中不能真正做到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不能真正是用一种生命去带动另一种生命,不是从中感受到真正的热爱的话,那么,长久地面对一些琐事,就会觉得这个工作极其无聊。加上收入又不算高,就会觉得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也就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中国教师》:对自己目前的工作状态进行评价时,51.8%的教师选择了“疲于奔命”这个答案。在我国社会转型期,中小学教师面临着怎样的生存现状?
  边玉芳:这里我谈谈教师收入和生存状态问题。(1)不同地区教师的收入和生存状态存在差异。实行绩效工资以后,教师的收入普遍提高,地区内部收入差异一定程度上缩小。但是,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教师对工资是否满意,有时在一些收入很好的地区,还是有一部分教师对生存状况不太满意。这不仅仅是由于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的问题,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所得到的与所付出的不平衡。所以,教师们有时候抱怨收入不高,其实并不一定是对绝对收入不满意,而是觉得自己付出的与得到的东西不能匹配。理性来说,当今教师的收入和地位应该还是有所改善的,但是还抱怨不够高,这与自身的心理期望有关。
  (2)性别问题。在男教师和女教师中,男教师毫无疑问会感受到更多的生存压力,这主要也是由于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所赋予的责任不太一样。在中国社会,男性的社会责任更重,对于家庭的经济贡献所要承担的比例更大,因此,男教师对物质的要求高于女教师,也就更容易产生对收入方面的不满情绪。
  《中国教师》:随着德育工作的深入,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到广大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对广大教师的心理关怀却少有提及。是什么造成了这个长久以来的盲区?
  边玉芳:(1)与传统教育观和传统文化有关。在传统教育观里,学生是弱者,教师是强者,教师作为教育者,对他们更多的是要求和规范,校长则是作为管理者去管理教师。在整个中国传统社会,对人的心理的关注都是不够的,所以对教师也没有关注。不仅仅是对教师不关注,包括对学生,也是因为有负面事件不断出现而慢慢开始重视的。所以,这是由于我们的传统文化长期以来对于人的心理关注不够所造成的。
  (2)与对教师影响的认识有关。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我们对此的认识也还不够。教育心理学有这样一句话,“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所谓“重要他人”,就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对其个性、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的人。在中国,这个“重要他人”通常就是家长和老师,这是对个人成长最重要的两类人。我们之所以要对教师特别关注,就是因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教师角色如何变化,在教师与学生的这对关系里,教师是主要的,教师是一个强势的角色,学生则相对弱势。教师的一言一行,甚至在话语里暗示的一些东西,孩子都是能读懂的。正如教育心理学著名的皮革马利翁效应,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巨大得超乎想象。
  所以,从两个角度我们都需要来关注教师心理:一是教师自身作为一个人,就会有人的各种心理需求,他们从内心追求生活的幸福;二是教师作为一个特殊职业,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发展。
  这几年来,北京师范大学及我本人与我的研究团队也对很多中小学教师做过改善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幸福感的相关培训和专项研究。通过让教师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调节方法,让区域、学校进行管理改革、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从区域、学校及教师自身各方面的调整与改革入手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效果应该说也是很明显的。我们已经做过一些工作,但是这样的区域、学校确实还是太少,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注。
  《中国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心理关怀的重要方面。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何处?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
  边玉芳: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提升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幸福感,二是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1)人的幸福。讲到一般的幸福,首先需要澄清一些概念,比如“幸福到底跟什么有关”。我们一直认为幸福与金钱有关,实际上,金钱与幸福感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幸福有一个基本的金钱水平作为底线,最起码要能够满足温饱,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如果吃不饱穿不暖,幸福感也不会太强。所以,我们关注教师的幸福感首先需要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另一方面,物质的增长与幸福感的增加并不是两条平行线,也就是说,并不是钱越多就越幸福。国外有专家调研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与幸福感的关系。以美国为例,从二三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美国的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上升期,国民幸福感曲线也呈上升趋势。而现在,美国的经济情况应该比六七十年代发展得更好了,但是,从六七十年代到现在,国民幸福感的水平却一直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包括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等许多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国民的幸福感并没有一直增加。
  幸福是一种纯粹的个人主观感受,与外界物质条件等因素没有绝对关系。在工作中是否感受到尊重,认为工作是否体面,对生活的控制程度,心灵是否足够自由,自身能否得心应手地完成工作,是否从中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和真理等等,包括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和理解,都是影响人的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我们发现,怀着感恩之心的人更能感觉到幸福,他们会觉得有很多人在关心自己;有自己的休闲时间的人、自我成就感高的人也会觉得更幸福。
  (2)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人的幸福感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教师来说,他们能否在教师职业中感觉到幸福,这又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教师如何看待这份职业、是否感受到这份职业带给自己成就感和足够的自由等等。但是,让教师认识到职业的意义并不能仅靠道德说教,而是要真正去打动他们,让他们从内心体会到这个职业的确相对来说足够稳定,能够让那么多学生毕业以后还记得自己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让教师从内心认同自我价值。
  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人的幸福跟年龄的关系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密切相关。小时候,人的欲求是很小、很简单的,有东西吃、受到爸爸妈妈的表扬就已经很幸福了;后来就觉得还要有男朋友或女朋友,要有爱情,要买得起房子和车;再后来还要在社会上有地位……但是到了老年之后,反而觉得家人平安、身体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所以,我们提倡教师即使在不同年龄段,也要学习老年人对幸福的心态,明白生活其实可以很简单。当你明白了金钱未必能够带来幸福的时候,就会觉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去感受幸福才是生活的真谛,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中国人现在很多时候没有信仰,没有底线等等,其实这些都是不幸福的根源。这个话题讨论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其实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然后才发现人有这么多问题。我们都知道问题的根源与社会有关,但是现在能做的就是在社会还没有大改变的情况下,试着来改变自己。假如这个社会无法改变,教师自身至少还有一个东西可以做,那就是改变自己对于生活的欲求,意识到人真的不需要那么多,要学会感恩。
  《中国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面对职业倦怠和职业枯竭的潜在威胁,学校和教师自身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化解?
  边玉芳:(1)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教师的生活的确比较枯燥,在与学生打交道中处理的都是非常琐碎的一些事情,但是在其中教师依然可以做很多事,比如怎样让自己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起来。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到乐趣,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也是每个人都需要具备的。我们曾经做过一个调研,问教师“难得有一个周末或者难得有一天晚上没课,你会干什么?”大多数教师的回答是“看电视”。当然,如果你真的非常喜欢看电视,每次看电视都很快乐的话,那也很好,但是很多教师却是因为除了看电视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这是非常可怕的。
  所以,教师们一定要学会充分利用有限的休闲时光,每天都有哪怕一点点时间沉浸在一个令你特别快乐的事情里。你要找到这样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可以很简单、很个体化,比如白岩松在他的书里就写到他闲暇时喜欢干的事情就是逛北京的胡同。再比如对我个人而言,我的工作也是非常忙碌的,每天也感觉时间不够用,但是我每天睡前都会做一件事情,就是看一点我自己喜欢的书。我看书的种类非常杂,在这个时间里我不太会看专业书籍,时间比较充分时我喜欢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有时候没有那么多时间我也看一些《读者》《格言》《青年文摘》之类的杂志。这是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方式是完全个体化的,只要是让你感受到生活有价值的一样东西,而且又是每天可以做的,每天就应该做一做,只要几分钟就足够了。
  (2)建构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人有时候一定要知道求助于别人,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一定要有几个好朋友。包括教师自己的家庭,怎么处理好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都是学问,比如可以去看一些如何改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的书籍,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并且也可以自己去做的事情。
  (3)改变自己碰到问题时的态度。正如半杯水的故事,教师的生活一定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要多从积极方面去看待问题,当一个乐观的人。当这些真的内化为你思维的一部分,你就会觉得很幸福。当你去感恩,你会发现你的爱人、你的孩子、你的学生可能也没有那么多的问题。当你带着一种正面的眼光去看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也会回报你很多正面的东西。对于教师来说,尤其要相信自己能改变。因为教师教学生的目的就是改变学生,教育的力量就在于改变。如果你连自己都改变不了,怎么可能去改变孩子呢?所以,相信教育就是相信改变,这个改变一方面是改变学生,另一方面就是改变自己。
  (4)还有一些常规的方法,比如有氧运动、听音乐、游泳等都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方法,甚至改变一下家里的环境,改变一下自己的衣着、发型等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倦怠感,增加幸福感。
  《中国教师》:作为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谁来给教师心理以关怀?对于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关怀,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请您给一点建议。
  边玉芳:(1)学校要给予教师心理关怀。学校是教师的直接管理者,校长对教师不能只有要求而没有关怀,要认识到教师的心理因素对学生发展的重要影响,把教师的幸福作为学校所必须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价值。确立了这个目标之后,学校就要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作出改变,包括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休闲机会和交往机会,营造一个让教师身心愉悦的人文环境。
  (2)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给教师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教育局等上级主管部门要给予教师们更多“特级教师”“教坛新秀”之类的奖励和晋升渠道,通过种种制度上的设计让教师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帮助教师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不要总是搞自上而下的各种检查,这是让很多教师觉得最反感的地方。
  (3)政府和社会要把尊重教师落到实处。政府要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重要性,改善教师的待遇和福利,全社会更应该从氛围上进一步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媒体的作用,媒体不要总是去报道教师虐童、收礼之类的负面事件。可能有部分教师的确有这些行为,但是这绝对不是主流,主流的教师真的是一个非常具有奉献精神的群体。新闻媒体不要只是在教师节来赞美一下老师,平时也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怀,更多地报道一些正面的东西。
  (4)此外,教师自身也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这一点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总体来说,在现在这个社会,孩子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元的,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如果让教师去独自承担所有的教育责任,这是不恰当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心理关怀的最佳方法就是让每一个在教育中应当承担责任的人去承担其相应的责任,所以,我们探讨教师心理关怀从本质上也是在探讨应该怎样做教育的问题。
  (责任编辑:林静)
其他文献
编者按:“校本教研”是这十多年来我国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积极开展和推进的一项工作。校本教研与我国一贯的教研是什么关系?校本教研有何特点?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诸如此类问题,仍是现今大家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本期《热点争鸣》特邀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洁研究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张丰副主任、四川成都七中初中校杨斌校长为大家谈谈校本教研的应然与实然之道,以推进校本教研,切实深化教研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中第一、二单元“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均属于计算教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一直以来是学生们从中年级向高年级数学学习迈进的门槛。数的范围的扩展,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关注学习细节,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与学生学习的难点。本文以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开展集体备课,指导教师明确目标、抓住数学学科特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这些耳熟能详的词句都在告诉我们要学会感恩。  感恩教育对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感恩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感恩的道德情感理论认为,感恩具有计量功能、激发功能和强化功能。就是说,当个体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是有意为之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时,就会产生感恩体验;这种
在绩效工资背景下,为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学校中层干部职数,某地教育局于暑假依据规范后的学校中层职数比例对学校中层干部进行了重新申报、竞聘调整工作。在得知竞聘消息后,学校领导开始通知、动员手下的原得力中层干将或骨干教师参加申报、竞聘。可是,结果却令人意想不到。  各个学校的很多原青年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对中层申报避而远之,他们都想利用这次重组重聘、精简职数之际,迅速脱身于中层之列。于是,校长亲自去
《中国教师》:班老师,在中小学生中为什么会频频出现学生自杀这样极端的案例呢?  班建武:出现这样极端的事情令人非常痛心。在痛心之余,需要我们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极端的事情。对于这一问题,网上已经有很多解读。但是我想,对于这一问题的反思,一方面需要考虑当代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及文化特点,另一方面也需要着重审查当前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现状。就心理文化层面而言,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其突
时常碰到学生和家长发生冲突的情况 。比如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当着我的面跟妈妈爆发冲突,看得出来,他们母子之间平时就积累了不少怨气。有几个学生在做创意写作课题时提到对妈妈的不满,并且拒绝调和。还有一个学生在美国读高中,好几次在微信上把妈妈“拉黑”。  我特别想告诉那些不断跟孩子爆发冲突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跟孩子建立好沟通的通路,如果家长说孩子不听,别人说孩子就听,那就不是“对错”
近年来,一些有关青少年因各种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伤害事故常见诸报端。面对惨痛的事实,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学校教育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威海市实验中学对此高度重视,全方位地开展了生命教育。    一、校本教研:提升教育境界    学校组建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选拔了各学科骨干教师,在反复研讨的基础上,开设了系列校本课程。如《生命如歌》以生命
山东省日照市实验中学高级教师、日照市青年作协副主席代士晓  教师育人终日疲惫,  学生告状回回都对,  工资不高还要交税。  从早到晚比牛还累,  一日三餐时间不对。  一时一刻不敢离位,  下班不休还要开会。  迎接检查让人崩溃,  天天学习考核没份儿,  晋升职称年年被退。  囊中羞涩尽孝流泪,  抛家舍业愧对儿女,  满面沧桑见人惭愧。  百姓还说我们受贿,  青春年华如此狼狈。    《中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要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以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然而,长期以来,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只注重学生体能和技术的培养与提高,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越,许多学生从小就被溺爱,缺乏毅力和自制力,导致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上海于2010年9月8日召开市教育工作会议,正式颁布了《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上海规划纲要》)。市委市政府把贯彻全教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当做重大政治任务,以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契机,以27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和《上海规划纲要》提出的十大教育综合改革重点试验项目、十大重点发展项目为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