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和家长要理解中小学生的酷与痛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b640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师》:班老师,在中小学生中为什么会频频出现学生自杀这样极端的案例呢?
  班建武:出现这样极端的事情令人非常痛心。在痛心之余,需要我们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极端的事情。对于这一问题,网上已经有很多解读。但是我想,对于这一问题的反思,一方面需要考虑当代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及文化特点,另一方面也需要着重审查当前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现状。就心理文化层面而言,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其突出的心理诉求就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不断追问。甚至我们可以说,青春期青少年的诸多行为与现象,实质上反映了一种身份认同的需要。在这一问题上,成人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只看到了青少年的行为或者其他外在的表征,如发型、着装等,而没有看到他们这些外在表征背后所蕴涵的这种自我同一性的诉求。从表面上看,成人与青少年之间的冲突集中在一些具体问题上面,如学业、发型等,但是,这种冲突的实质却是两代人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看法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其说是本质上的,不如说是表达方式上的。不管哪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认同的需要。这种需要不会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但是,在满足这种需要的途径和形式方面,不同时期的青少年则会受到社会变迁的重要影响。其中最大的影响就是社会对个体追求和表达自我的空间以及方式的开放和宽容程度。总体而言,当下青少年的这种身份认同空间与文化资源已经较其父辈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种发展从积极的角度看,是一种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成人过去赖以社会化和实现自我身份认同的文化资源与当下青少年身份认同的文化资源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这就导致成人与儿童在身份认同上的冲突,实际上反映的是以成人为代表的传统、现代文化与以青少年为代表的后现代文化之间在自我、个性等问题上的文化冲突。因此,这些极端事件的产生,其主要直接原因是青少年的心理诉求问题,而深层原因则是在当前我国价值多元社会背景下,不同文化价值之间的冲突。
  《中国教师》:我们注意到有的中小学生自杀是因为不愿意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那么学校和教师制定规章制度时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尊重学生?
  班建武:尊重学生不是一句空话,应该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学校教育的每个细节当中。当前社会是一个规则的社会,制度化生活已经构成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很难想象生活在一个没有规矩、没有制度的社会中。但是,需要我们明确的一点就是,任何制度永远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在尊重学生这一问题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所要完成的最前提性的工作就是要从根本上明确制度本身的目的诉求。在这方面,最主要的就是赋予学校制度以人性的价值尺度。具体而言,学校制度的存在,是服从和服务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这是核心目的。其次,在具体表达形式和执行手段方面,既要坚持制度的正义美德,也要体现学校制度的伦理关怀。学校制度不同于其他制度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制度本身具有教育性,衡量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的有效性,不是考查其在行为层面约束和控制了多少学生,而是这些制度对学生的发展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尊重学生的学校制度,首先就必须是一种人性的制度。如果这个方向发生了问题,那么,制度制定得越精巧,其所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越大。据报道有个山东女孩因为不愿意按照学校的规定剪头发而跳楼自杀。这所学校在执著于这样一条校规的时候,到底执著的是什么东西?如果缺乏这种反思,那么,有时候我们就会为了制度而制度,而忽视了制度制定本身的目的。只有在目的层面来反思制度的制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制度空间。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从策略上进一步优化制度的设计,比如让学生参与制度设计等。
  《中国教师:》如果中小学生拒不执行学校的规定,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应该如何沟通配合,以避免类似山东小女孩跳楼的悲剧再次发生?
  班建武:代际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种冲突是时代性的,也是发展性的,关键是我们对待这些冲突的立场和态度。我想,在这一问题上,需要我们注意的几点是:第一,要尊重。尊重是一切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前提,没有这一前提,任何对话和沟通将无法进行。因此,在代际冲突发生时,成人至少不能从人格层面对青少年进行否定和批判。第二,要理解。理解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当前代际之间的诸多冲突,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解造成的。对于成人而言,理解当代青少年学生尤其需要把握这样几点:首先要理解青少年的表里不一。青少年就其外在表现形式来看,往往与成人大相径庭,而这也往往是引发代际冲突的直接原因。但是,就其内在诉求而言,当代青少年所认同的核心价值与社会主导的价值并没有实质性的不同。我们的若干次关于青少年的调查都发现,在青少年偶像追星的背后,他们所认同的不仅仅是这些明星闪亮的外表,更是这些明星的才华、人品及其奋斗历程。其次,既要看到青少年物质丰裕的一面,也要看到其精神追求的困惑与贫乏。我们对当代青少年的认识,往往看到了他们物质生活上的相对丰裕,却忽视了在这些相对丰裕的物质生活背后,青少年学生们在精神追求方面的无奈与困惑。总的来说,当代青少年学生精神生活上的郁闷主要来自于两种文化的控制。一种是所谓的主导文化,强调对学生统一化、模式化塑造,希望每个学生都千人一面。这实际上与学生追求个性的天性格格不入。另一种是大众文化。表面上看,大众文化极大地满足了学生个性化追求的天性,但是,大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文化,其根本诉求是通过各种工业文化去激发和制造个体的种种消费欲望。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通过大众文化所谋求的所谓的个性只能是一种“伪个性”。为了从这种“伪个性”中突围出来,他们又不得不通过消费各种商业化的符号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的这种自我认同永远是处在一种“在路上”的断裂与迷茫之中。这就是为什么当前有那么多的青少年的口头禅中充斥着“郁闷”“无聊”“没劲”的重要原因。这些需要我们去关注,但是,我们却把重点放在了对其行为的控制方面,这样一种解决之道是治标不治本的,甚至适得其反。第三,要以一种发展的立场看待青少年当中的种种问题。青少年当中的很多问题,大多源于一种青春期的冲动。过了这一阶段,一些问题会自然解决。另外,如果我们以一种未来是不确定的、变化的眼光来看青少年的话,或许当前他们当中所出现的所谓的问题,恰恰预示着一种新的变革的动力和方向。对青少年当中的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不能一棍子打死。实际上,任何一代青少年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总是面临着各种非议,但是历史证明,青年总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对于当代青少年,我们需要保持这样一种尊重、理解与发展的态度。
  《中国教师》:当对学校或家长的要求不满意时,中小学学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发出自己的声音呢?
  班建武:理性、合法地表达自我的利益诉求,是当代公民的基本素养。青少年学生同样需要具备这样的公民行动能力。在这方面,需要学校教育给予必要的支持:一是在意识层面,必须帮助学生具备正确的公民权利意识,这需要在相应的课程建设方面有所体现;二是在行动层面,必须为学生有效表达自我利益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比如,建立学生意见表达信箱,开展学生自治团体建设等。
  《中国教师》:如果中小学学生对学校的校规有抵触情绪,家长应该如何与老师配合来正确地引导他们?
  班建武:当具体的规章制度受到学生集体抵制的时候,成人首先要做的工作是重新检视制度本身的合理性和价值性问题。重点是要寻找出学生抵制的核心是什么。在这一问题上,成人需要能够从文化、代际关系、发展等维度深入把握抵制的实质。为此,需要成人与青少年之间的真诚沟通、辩论与协商,不能够单向度的以成人权威的姿态去控制、压迫、强制学生被动接受。
  《中国教师》:家长应该怎么处理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情绪?
  班建武:叛逆是青春期孩子一个显著的心理特点。叛逆往往与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标志着孩子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真正的人,他不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玩偶。从这个角度看,家长首先应该为孩子的叛逆高兴。当前很多家长在这个问题上感到难以处理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家长还没有做好迎接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心理准备,还没有习惯以对待一个成人的方式来面对自己的孩子。因此,面对孩子的青春期问题,家长首先需要调适自己的心态,重点是要把孩子当成有着独立思想的个体来看待,而不能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任意支配。其次,需要避免的一个问题是,不要把孩子在青春期的叛逆表现当做道德问题来处理。叛逆是心理问题不是道德问题。心理问题要靠疏导,不能做道德上的善恶判断。如果用处理道德问题的方式去处理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会造成孩子更大的不满和反抗。
  (责任编辑:刘梦真)
其他文献
编者按:   从优先发展到育人为本,从改革创新到促进公平,再到提高质量……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值得铭记的一年——从2010年7月至今,新一轮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幕在神州大地全面拉开。一年来,从中央到地方,规划的贯彻落实力度不断加大;从路线图到时间表,改革创新之举在全国各地到处涌现。对于一项跨越十年的改革发展规划,一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然而,对于向往美好生活的亿万家庭来说,规划实施一年来的发展变化,正在
当前基础教育进入课堂教学改革的深水区,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研究亟须转型。然而,虽然“科研风”盛行,教学和科研“两张皮”现象却随处可见,学校里一部分“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于“科研大业”,忙于申请课题、撰写论文,另外一部分教师则在教学中固步自封。因此,构建一种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新模式,以引领课堂教学的变革,是极为必要的。自20世纪60年代,英国课程学家斯腾豪斯就提出“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观
一年来,笔者以北师大为中心进行新中国教育学口述史访谈,讲述者常言:“陈友松教授乃是一位真正的学者。”“真正的学者”几个字本属平常,可是,若置于当代中国的特殊历史语境中,它们又意义非常。甚至可以说,这是对于当代中国知识人的崇高褒奖。回首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包括陈友松教授在内的那一代知识精英,基本上生于晚清、成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抗战以及新中国的成立之中,在经历了新中国前二三十年的政治磨难之
怎么能够保持内心的镇定和理想的信任呢?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穷教授叫做费希特的,天天在讲堂上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费希特死的时候(1814),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
《中国教师》:关于确保中小学校车安全性的问题至少从2000年就开始提,包括您在内的很多专家都做了呼吁,但直到现在问题解决得并不很理想。提高中小学校车安全系数这件事落实起来是不是很难?您觉得落实不力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袁桂林:是很难,首先是法律和相关管理制度的空白。校车问题牵扯到方方面面,需要构建的系统比较复杂,不是单一部门能够驾驭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公安部门、交通部门、学校、家长乃至社会的投入
五、不厌不倦,堪为师者风范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一位教育家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品质。至少从中学时代开始,陈友松就发愤求学。何怀斌曾是陈友松就读博文书院时的同学。何怀斌说:“像他那样发愤用功的人,真是少见。”  一日午休,其他同学都在户外踢球玩耍,只有我们二人还在教室苦读。饭后思困,陈友松恼怒自己读不进去,就用拳头敲打自己的脑袋,却不小心打在玻璃上,拳头和手臂都被玻璃碴儿剐得鲜血直流,疼痛钻
编者按:“校本教研”是这十多年来我国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积极开展和推进的一项工作。校本教研与我国一贯的教研是什么关系?校本教研有何特点?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诸如此类问题,仍是现今大家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本期《热点争鸣》特邀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洁研究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张丰副主任、四川成都七中初中校杨斌校长为大家谈谈校本教研的应然与实然之道,以推进校本教研,切实深化教研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中第一、二单元“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均属于计算教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一直以来是学生们从中年级向高年级数学学习迈进的门槛。数的范围的扩展,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关注学习细节,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与学生学习的难点。本文以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开展集体备课,指导教师明确目标、抓住数学学科特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这些耳熟能详的词句都在告诉我们要学会感恩。  感恩教育对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感恩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感恩的道德情感理论认为,感恩具有计量功能、激发功能和强化功能。就是说,当个体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是有意为之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时,就会产生感恩体验;这种
在绩效工资背景下,为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学校中层干部职数,某地教育局于暑假依据规范后的学校中层职数比例对学校中层干部进行了重新申报、竞聘调整工作。在得知竞聘消息后,学校领导开始通知、动员手下的原得力中层干将或骨干教师参加申报、竞聘。可是,结果却令人意想不到。  各个学校的很多原青年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对中层申报避而远之,他们都想利用这次重组重聘、精简职数之际,迅速脱身于中层之列。于是,校长亲自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