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对错”之争是一种智慧

来源 :现代妇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mm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常碰到学生和家长发生冲突的情况 。比如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当着我的面跟妈妈爆发冲突,看得出来,他们母子之间平时就积累了不少怨气。有几个学生在做创意写作课题时提到对妈妈的不满,并且拒绝调和。还有一个学生在美国读高中,好几次在微信上把妈妈“拉黑”。
  我特别想告诉那些不断跟孩子爆发冲突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跟孩子建立好沟通的通路,如果家长说孩子不听,别人说孩子就听,那就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亲子“关系”的问题。怎么打破这个局面,转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呢?就要先放下“对错”,把目标聚焦在“关系”上。
  首先,家长换位思考,去理解孩子。有一位妈妈抱怨,读初中二年级的儿子不爱收拾房间,脏衣服堆了很久也不洗,令人无法忍受。我就让她换到儿子的角度想一想:很多男孩子对整洁程度的要求相对较低,你觉得难以忍受的情况,对他来说可能真的不是什么大问题。另外,初二孩子的学业负担不轻,如果还想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时间更加紧张,那么权衡之下,放弃房间、衣服的整洁度,把时间、精力花在其他事情上,对他来说是个理性的选择。
  这其实也是一种价值观上的差异,有人认为花时间做顿饭很值得,有人认为花时间把房间打扫干净很值得,但也有人认为花时间看书或者做其他事情才是更值得的。但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很容易把某些问题上升到道德层面,比如不打扫房间就是“懒惰”,那样冲突就很难解决了。
  如果能了解孩子的感受和价值体系,那么沟通就有了基础。
  此外,什么叫真正“理解”孩子呢?就是家长根据这份理解,修订自己的期望值。比如,妈妈把期望定在能在一定范围内提升打扫房间的频率,这就现实多了。
  其次,家长要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把它包装成一个要求。妈妈可以直接表达:“房间太乱,我觉得难以忍受;脏衣服堆积如山,我也受不了;尤其是想到这些情况会影响健康,增加生病的概率,我就更担心了。”
  这都是在很直接地表达家长本人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强硬地对孩子提要求。这样,对抗、冲突也就不会出现了。此时,孩子会考虑:“哦,虽然我觉得正常,但妈妈不舒服,那我是不是能做点什么,让妈妈更轻松一点?”他就会更积极一点,因为他不是在改正一个错误,而是在做一件积极的、正面的事儿,在为妈妈创造能令她更愉快的生活环境。
  在这样的互动中,亲子关系也是良性的:妈妈表达需求,孩子回应,而当孩子做出改变时,妈妈可以再回应以赞许和感谢。关系就这样在互动中步入良性循环。很多家長觉得孩子改正错误是理所应当的,那么孩子付出了努力,结果却只换来“你早应该如此”的回馈,想想看,他会有什么感觉?
  其实,我们在与孩子相处时,应该放下“对错”之争,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良好关系的维护上。每个人都喜欢跟欣赏自己的人交往,本能地排斥那个老给自己挑毛病的人。做家长的智慧有时候就在于迂回前进,避开那条看起来最直接但实际上南辕北辙的道路,选择那条看起来曲折但实际上事半功倍的路途。
  (摘自《中国女性·中文海外版》)(责编 悬塔塔)
其他文献
当前基础教育进入课堂教学改革的深水区,我们教师课堂教学研究亟须转型。然而,虽然“科研风”盛行,教学和科研“两张皮”现象却随处可见,学校里一部分“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于“科研大业”,忙于申请课题、撰写论文,另外一部分教师则在教学中固步自封。因此,构建一种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的教师课堂教学研究的新模式,以引领课堂教学的变革,是极为必要的。自20世纪60年代,英国课程学家斯腾豪斯就提出“教师即研究者”这一观
一年来,笔者以北师大为中心进行新中国教育学口述史访谈,讲述者常言:“陈友松教授乃是一位真正的学者。”“真正的学者”几个字本属平常,可是,若置于当代中国的特殊历史语境中,它们又意义非常。甚至可以说,这是对于当代中国知识人的崇高褒奖。回首当代中国教育学术史,包括陈友松教授在内的那一代知识精英,基本上生于晚清、成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抗战以及新中国的成立之中,在经历了新中国前二三十年的政治磨难之
怎么能够保持内心的镇定和理想的信任呢?古人说:“信心可以移山。”又说:“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你不信吗?当拿破仑的军队征服普鲁士占据柏林的时候,有一位穷教授叫做费希特的,天天在讲堂上劝他的国人要有信心,要信仰他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的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费希特死的时候(1814),谁也不能预料德意志统一帝国何时可以实现。然而不满五十年,新的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居然实现了。一个国家的强弱盛衰,
《中国教师》:关于确保中小学校车安全性的问题至少从2000年就开始提,包括您在内的很多专家都做了呼吁,但直到现在问题解决得并不很理想。提高中小学校车安全系数这件事落实起来是不是很难?您觉得落实不力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袁桂林:是很难,首先是法律和相关管理制度的空白。校车问题牵扯到方方面面,需要构建的系统比较复杂,不是单一部门能够驾驭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公安部门、交通部门、学校、家长乃至社会的投入
五、不厌不倦,堪为师者风范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一位教育家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品质。至少从中学时代开始,陈友松就发愤求学。何怀斌曾是陈友松就读博文书院时的同学。何怀斌说:“像他那样发愤用功的人,真是少见。”  一日午休,其他同学都在户外踢球玩耍,只有我们二人还在教室苦读。饭后思困,陈友松恼怒自己读不进去,就用拳头敲打自己的脑袋,却不小心打在玻璃上,拳头和手臂都被玻璃碴儿剐得鲜血直流,疼痛钻
编者按:“校本教研”是这十多年来我国各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积极开展和推进的一项工作。校本教研与我国一贯的教研是什么关系?校本教研有何特点?如何有效开展校本教研?诸如此类问题,仍是现今大家需要进一步明确的问题。本期《热点争鸣》特邀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洁研究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张丰副主任、四川成都七中初中校杨斌校长为大家谈谈校本教研的应然与实然之道,以推进校本教研,切实深化教研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中第一、二单元“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均属于计算教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一直以来是学生们从中年级向高年级数学学习迈进的门槛。数的范围的扩展,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基础知识,关注学习细节,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与学生学习的难点。本文以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开展集体备课,指导教师明确目标、抓住数学学科特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感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知恩图报”这些耳熟能详的词句都在告诉我们要学会感恩。  感恩教育对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感恩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感恩的道德情感理论认为,感恩具有计量功能、激发功能和强化功能。就是说,当个体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是有意为之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时,就会产生感恩体验;这种
在绩效工资背景下,为了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学校中层干部职数,某地教育局于暑假依据规范后的学校中层职数比例对学校中层干部进行了重新申报、竞聘调整工作。在得知竞聘消息后,学校领导开始通知、动员手下的原得力中层干将或骨干教师参加申报、竞聘。可是,结果却令人意想不到。  各个学校的很多原青年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对中层申报避而远之,他们都想利用这次重组重聘、精简职数之际,迅速脱身于中层之列。于是,校长亲自去
《中国教师》:班老师,在中小学生中为什么会频频出现学生自杀这样极端的案例呢?  班建武:出现这样极端的事情令人非常痛心。在痛心之余,需要我们去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极端的事情。对于这一问题,网上已经有很多解读。但是我想,对于这一问题的反思,一方面需要考虑当代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及文化特点,另一方面也需要着重审查当前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文化的现状。就心理文化层面而言,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其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