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学生的双眼 捕捉内心的感受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rlxg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校工作过的36年使我深信,在小学里对儿童进行教学,首先就是教给他们观察和发现世界。”他深刻地指出:“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如何让孩子们能擦亮双眼去观察世界,竖起双耳去聆听大自然,用纯洁的童心去捕捉生活呢?这不仅是时代发展对我们提出的要求,而且更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调查研究,归纳观察特点
  
  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我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日常观察情况和作业情况等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了解低年级学生观察的特点。
  1,目的性不强
  由于低年级学生意志的内控力较弱。因此在观察过程中往往不能排除干扰,使观察的目标始终保持不变。比如,在学习以秋天为主题的一组课文时,我带班里学生到野外去观察秋天里成熟的各种农作物,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农作物的种类,成熟时的形态。结果到了野外,学生们都被树叶、青菜里的毛毛虫和天上的蜻蜓等所吸引了,而忘记了观察的目的。此外,学生观察事物时一般是看到哪里就是哪里,比较零乱,没有系统。学生的观察目的性不强还表现在注意力容易分散上。我要求学生自愿结合组成小小组,观察秋天野外的景色,结果绝大多数小小组只是观察了几分钟就不再注意四处景色,而开始自由交谈、嬉闹。
  2,片面性较大
  低年级学生不善于发现对象各组成部分的特点,也不善于发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常常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这是低年级学生观察的又一特点。如,一位学生写了一篇描写菜场的观察日记,只写了菜场里菜摊上的各种菜,而对人物及菜场里的各种声音——吆喝声、买主与卖主讨价还价的声音等只字没提。在我的要求下,他们第二次进菜场观察,结果对人物和声音的描写倒是有了,但是只着眼于卖主。而对买主却毫无描述。
  3,情绪性明显
  低年级学生观察的兴趣、持续时间和观察效果,与他们的情绪关系很大。一般来说,学生观察实物的兴趣大于观察图片。观察实物时。对小玩意儿的兴趣又大于对一般的物件,观察动物的兴趣普遍高于观察植物,而对不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比如。学生观察小乌龟时是久看不厌,甚至乐而忘返,而对天天接触的语文课本却不知道一共有几页等。
  4,精确性较差
  观察笼统、粗略,满足于大致了解,缺乏深入感知的自觉性,这是低年级小学生观察的常态心理。由于精确性不够,所以观察时往往见大不见小、见近不见远、见显不见隐,常常忽视被观察对象的弱刺激部分,以至于遗漏掉重要的细节。
  
  二、教给方法,掌握观察技巧
  
  1,按顺序观察
  观察时先看什么,再看什么。一步一步要有顺序。低年级小学生观察时往往不注意顺序,杂乱无章。因此,在明确观察目的的基础上,要启发学生体会观察的顺序。按顺序观察有助于克服观察的模糊性,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利用课文插图教学生学会掌握观察的顺序。小学低段语文课文中几乎都有插图,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插图有意识地教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如果是景物,一般应由远及近或由近到远观察;如果图中既有人物又有景物,按从人到景观察;人物观察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等。
  指导学生观察事物时要教给观察顺序。如观察一个物体或人物、动植物的形态时,可以按由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到整体或由轮廓到细部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景物时,要注意空间的顺序。由远及近或从近到远。还可以随观察者脚步的移动,不断变换观察点,按空间位置的转移进行观察。观察运动着的事物时,要注意时问的变化。如看“下雪”要按照“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的顺序进行观察。
  在日记讲评中指导学生掌握观察顺序。学生的观察日记最能反映学生的观察能力及他们在观察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不仅在学生观察前进行观察顺序的指导,而且在对学生的观察日记进行讲评时,也要对观察顺序进行分析。
  2,多种感官参与
  观察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对现实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观察不仅仅指看,还包括听、嗅、尝、触摸等知觉活动。我指导学生尽可能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让他们除了用眼观,还应用耳听、用鼻闻、用口尝、用手摸、用心感受,多方位地准确、具体地了解观察对象。
  3,语言表述
  观察中,如果只看在眼里,想在心里,不能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情形和自己的感受用语言表述出来,那就达不到语文课观察的要求。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起不到最大的作用。因此,我指导学生观察时尽可能用语言表述,也就是在观察时尽量从自己的语言仓库里挑选最确切的词语,或形容,或比喻,或描述,或说明,要求能够将自己的所见所感用语言再现出来。
  低年级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学生说话往往重复书上或别人说过的现成话,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因此,要培养学生说自己的话。我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努力让他们对同一个对象说出各种不同的句子。如观察小鸟时,学生就能说出:
  “树上的小鸟吱吱地叫着。”
  “小鸟站在树枝上吱吱地叫唤。”
  “一群小鸟蹲在树枝上唱歌。”
  “小麻雀蹲在枝头上快乐地唱歌。”
  “小麻雀蹲在树杈上叽叽喳喳地说话。”
  4,敢于联想
  作家孙犁说:“观察时,还要联想。”我指导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展开合理的丰富的联想,能够由此及彼。逐步地把思维扩展开去,得到丰富的感受。加深对眼前所观察的事物的认识。观察中,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打比方、拟人等方法展开联想。如有学生把油菜籽看成油菜宝宝:“我家门前的油菜花已经落了。远看像一块绿油油的草地,近看油菜荚生在油菜杆上,像一串串尖尖的小辣椒。爸爸告诉我一粒一粒的油菜籽就藏在菜荚里。我掰开菜荚一看,里面绿绿的油菜籽宝宝整齐地躺在菜荚里,正睡得香呢!”有一位女孩是这样来写一个雨转多云的天气的:“今天是雨姑娘先来上班,雨点落到我的小伞上,‘滴答滴答’的,真好听啊!可雨点儿有一点儿淘气,它来了,我们只能躲进教室了。中午,太阳公公终于来上班了,我高兴极了,拿起绳子和大家出去跳绳。太阳公公真好,我多想我是太阳啊。如果我是太阳。我会照着大地,看到鲜花盛开。谷子弯腰。如果我是太阳,人们也不叫太阳公公,而叫太阳姑娘了。真棒啊!”多么精彩的一段话,这不就是一颗纯真的童心在感悟着世界,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在抒写着世界吗?
其他文献
“曲径通幽处”,因“曲”而怡悦,因“曲”而产生了拐点智慧。拐点与“幽处”如何相“通”却要更多的智慧。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是在语言形式,生字的拐点,解构的拐点,致用的拐点……太多的拐点,要我们去圆融,需要我们在层递中,保持她那一份完美。基于此,本人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时(苏教版《语文》第十册)通过对“最近发展区”的不断反思与重建,使教学活动凸显出真实的发展意义。   一、字词的拐点:由字到文,创造边缘
《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此皆进学之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学问上善于问难的人,应当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就应当以学生为本,找准学生的发展区,让问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导火索,引爆学生的智慧,“爆”出灿烂的花朵。  [案例扫描]  《菩萨兵》(苏教版三年级)两种案例,两种提问方式出现
最近,我上了一堂看图说话课,因为课程没有规定选材,所以没有现成的参考材料,从选材到备课再到上课,我都很自由,也有了更多的感受和思考。现在,我将这堂课的感受总结下来,跟同行们分享。  一、选材  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或物,学生们才有表达的欲望。可见,说话课是否成功,素材的选择是关键,就像做饭一样,有好的食材,才能烹饪出美味的菜肴,才能勾起食客的食欲。这堂课的组图,就是我所选的食材。这些“食材”,我觉得是
语文教学的道德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的生态课堂,能够很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是一种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又让学生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呢?  一、树立“错误即资源”意识,精心呵护学生的学习生态,关注语文课堂学习质量  1.关注学习过程,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每堂课的教学都应注重“三个把握”,把握文本个性、把握学生学情、把握教学互动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获得语言运用的规律。  一、把握体裁特征和文本个性  本课是议论文,议论文的教学目标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落脚在论点和论据的把握上。弄清什么是论点论据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结合具体课文体会论点是怎么提出来的,论据为什么有说服力。在学生逐步了解议论文特点的过程中,
经典诗文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精品,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如何让孩子们感受中华经典诗文的魅力呢?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中心小学的青年特级教师戴建荣执教的《边塞诗二首》一课,让人在感受经典中荡涤了心灵,同时感到眼前一亮:原来,古诗还可以这样教!    一、揭题解题。感受着人文关怀    (全班齐读诗题)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
教材简解  这是一节看图会意识字课,课文配有五幅形象的文字图画,通过形象的图画揭示了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在学生识字的同时,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看图会意识字,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象形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  2.采用编字谜等方式学习会意字的构字规律,理解字义。  3.看图体会字义,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小学低年级段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我从事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工作已有八年了,在培養一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教学中,我感到,要抓好一年级学生的写话训练,关键是要让学生从“能写一句话”逐步发展到“写好一句话”。因此,在教学中,我坚持遵循“起点低、坡度小、写生活”的原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循序渐进地设计“写好一句话”的训练内容,取得了
交流是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必不可少的能力,而口语交际又是人际交流的最主要方式。小学是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进行规范训练的关键阶段。新课标对小学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简单地说,交流就是听懂对方的话,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正所谓,言之有理,方能以理服人;言之有序,才能让人听清洞
静下心来,倾听语文课堂发出的声音,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与把握,而忽视对作为达成语文教学目标的载体——语文教学内容的理性思考,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内容。许多教师缺乏对教材内容的解读,缺乏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组,忽视把教材内容转化、提炼、整合为教学内容,这个过程其实是教师根据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老的话启示语文教师要好好地、辩证地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