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法院基于人工智能辅助的审理模式研究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san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于2019年3月(中)第8期第199页刊登作者 贾真 撰写的《互联网法院基于人工智能辅助的审理模式研究》一文,补充此文注释为“本文为沈阳师范大學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810166107),本文作者贾真为项目第一作者。”
其他文献
摘要:鞋底磨损特征的识别与掌握是足迹检验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侦查破案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论述了鞋底磨损特征检验在刑事案件的侦查破案中重要作用,也客观地分析了刑侦工作中鞋底磨损特征检验技术应用上的局限性,提出了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和改进办法,以促进足迹检验的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刑事侦查;足迹检验;鞋底磨损;特征;作用  中图分类号:D918.91文献标识码:A文
摘要:进入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犯罪类型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科技化、智能化,并以不同于传统犯罪的表现形式对社会的安全和稳定造成严重的危害。高科技犯罪成为近些年发案率较高的一类犯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认知网络信息犯罪,探讨现实条件下解决此类犯罪的方法使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的课题。网络信息犯罪是伴随电子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应用,以及两者的结合所出现的一种新的犯罪类型,可以
摘 要:公民的监督权是基本权利,现代法治国家应该以公民的权利为本位。行使监督权时容易产生法律风险,由于面对政府管制时的脆弱性,需要优先保护,以平衡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力量。所以应审慎对待行使监督权的可能不利后果——诽谤罪,具体可从出罪和入罪的角度进行合宪性规制,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监督权的有效行使。  关键词:监督权;基本权利;诽谤罪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
摘 要:本文针对理论及实践中出现的关于网络平台与网约车司机间法律关系的不同观点,对劳动关系说、委托合同说、雇佣合同说及居间合同说进行分析论证,并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各学说的利弊及司法实践中的认定结论。笔者主张采纳雇佣合同说,并借鉴“组织过错理论”,参考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的立法例,引入平台尽职免责事由,以期完善理论,指导判例。  关键词:网约车;法律关系;损害赔偿  中图分类号:D922.296 文献
摘 要:面对我国专利质量不高的现状,从审查阶段入手分析现有审查制度在专利质量提高上存在的不足,进而阐述公众专利评审机制的优势所在,并结合其他国家公众专利评审的项目实践,对我国引入公众专利评审机制进行探究和思考。  关键词:公众专利评审;专利审查;专利质量  中图分类号:D923.4;F20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6-0099-02  作者简介:耿宁悦(1
摘要:〖HJ0.53mm〗自由是做一切法律所允许做的事情的权利,只有在不滥用权力的国家里才可能存在自由。为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要用权力制约权力。本文以《论法的精神》为引,论述了什么是自由、如何从权力的分立和制衡的层面保障自由,并以此为鉴。  关键词:自由,权利分立,权利制衡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02-0268-01  《论法的精神》是法国启蒙
摘要:“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在行政诉讼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在行政诉讼法学的研究上也是重要的环节,但是提及“行政诉讼第三人”的立法文件却屈指可数。《的说明》在某一条款中提到应完善“行政诉讼第三人”制度、《行政诉讼法(修改前)》提到行政诉讼第三人的权利,但是规定的都非常原则。在司法实践中,行政行为损害到第三方利益的情形逐渐增多,原关于行政诉讼第三人相关的条款已经不能很好的指导实践。此次新修
摘要:军休干部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功臣,把军休干部照顾安置好是国家和社会应该共同承担的责任。军休系统一直致力于努力提高服务管理质量,为了更全面的为军休干部提供优质的服务,一些地方将军休工作与社会工作相结合。本文结合社会工作实务经验,梳理了基于军休干部文化特点的军休社会工作专业服务路径与内容。  关键词:军休干部;文化特点;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
摘 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后,国家电网公司党组系统提出了建设“三全五依”法治企业目标,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更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现实需要。本文就生产领域比较典型和重要的法律风险点进行系统梳理,并提出具体可行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依法治企;电网;安全生产;法律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D922.29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7)32-0127-02 
摘要:在利比亚情势中,国际刑事法院第一预审分庭对赛义夫·卡扎菲和阿布都拉·赛努西提出的可受理性异议作出了完全相反的决定。通过分析第一预审分庭的两个可受理性异议决定,可以发现案件事实的区别主要在于国家是否获得被告人,这是《罗马规约》第17条第3款中规定的可以确定国家“不能够”切实进行诉讼程序的标准之一。同时,案件可受理性的确定隐含了国际刑事法院的补充性管辖原则的要求。  关键词:国际刑事法院;可受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