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从认知走向审美浅见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BIN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中心,语文课堂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例,通过文本细读,了解新闻题材,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对生命的思考。体验与成长相生相成,体验过程不仅仅是学习过程,还是一种生命成长历程,更是一种审美体验。
  [关键词]新闻;认知;审美;生命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3-0022-01
  日前,笔者有幸受邀去某中学听评课,课题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该文是人教版必修一中的一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戰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的,获得普利策新闻奖。三位教师同课异构,分享新鲜活泼的教学方式,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生成新的理解、新的智慧。三位教师从不同的点切入,最后条条大路通罗马,让每一条路都实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感知生命的审美体验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内容的选定——认知层面
  新闻题材可以选择的教学内容很多,选择教学内容就是选择教学路径。笔者窃以为选择的依据就是课本的单元提示。人教版教材所选择的文本,其语言、结构和思想内容等,有很多可以借鉴学习之处。但课堂教学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抓住文本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即可,争取做到一课一得。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属于新闻,新闻阅读教学的方向是培养学生做一个合格的“受众”,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作为新闻在场景、心理、情感感受、细节刻画方面的特点。作为杰出的作品,《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两个突出特色:一是情感的传递方式别具一格,作者的立场、情感、价值观都隐藏在文字背后,字里行间却又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二是色彩的运用别出心裁,沉重的黑白、欢愉的碧绿、冷暖色调的搭配恰到好处,使读者得到深刻的启示。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把黑暗的时代、纳粹的暴行与和平、希望、温暖附丽于色彩上,从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三位教师都是根据学生的需求来选择教学内容。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阅读体验
  语文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教师通过大量的图片、视频渲染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声光电带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教师深挖文本,通过对文字细节的反复诵读、研磨、体味,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冷峻的语言下蕴含的深沉情感;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高考实用类文本的阅读方法,略读与精读相结合,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勾画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通过文字将情感传递给学生。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文本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是趋势和主流。视频资源和图片固然能渲染气氛,带给学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和感官刺激,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是感染人心的文字。文字才是语文学习的根基,品读文字,含英咀华,鉴赏和体会文字的力量才是语文课堂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要掌握好多媒体运用的“度”和主次,不要让语文课变成了“影视鉴赏”课,不要让课文沦为了“空文”。课堂语言的建构,是从认知层面对文本进行解读,课堂语言应该指向文学,指向历史,指向现实生活。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认知走向审美
  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非常灵活,可以选择从新闻要素入手,围绕标题设置问题,以此作为研读课文的主线。如:1.奥斯维辛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2.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新闻?3.没有新闻为什么还要写新闻?4.既然没有新闻,作者又写了什么?也可以从新闻的特征入手,分析这篇文本不同于传统新闻报道的特点。这篇新闻稿突破了以往新闻写作采用的零度语言,更有文学色彩,饱含情感。还可以着重研读文本中饱含情感的字句,感悟作者对和平的歌颂。
  三位教师同课异构,所选择的教学侧重点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把教学目标指向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认知层面,掌握新闻要素,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石。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报道的事实信息中分析鉴别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区分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辨析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整个教学过程都在力图将学生提升为理性而具有评判意识的阅读者,使学生通过认知层面的知识性学习,逐步过渡到审美层次的感知。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深度研读,一方面了解到纳粹杀人无数的残酷罪行,一方面感受到正义和平终将战胜邪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和平幸福生活的美好。
  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对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样的文章,就是要点燃学生心中对丧失人性的憎恨,对和平美好的珍惜,对善良人性的向往。厌恶丑恶和欣赏美好都是丰富的审美体验。个体生命要发展,就必须要有丰富的体验。体验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的过程,还是一种生命成长的历程。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同样也是由认知走向审美的过程。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地理教学中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丰富课堂场景,体现学科特色,促进师生互动,优化时间资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关键词]电子白板 荒漠化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124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辅助手段进入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新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不断出现,但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都不能产生绝对的影响力,总会在显示生命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通过教学实践,提出解决之策:坚守正确的学科观、学生观和教学观,去除模式化,彰显灵活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模式 灵活性 规律 生本 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90058 
“针对某一问题人们有不同的看法,请你将这一现象进行汇报”,这就是观点对比类作文。这堂课我用“在校学生是否该被允许使用手机”这一话题,与学生共同探讨此类作文的写作模式。  Step 1. Leadin  此环节是信息输入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阅读范文和范文分析。  A discussion(一个小讨论):Should Students Be Allowed To Use Mobile Phones
[摘 要]“4 X卓效课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运用这种模式,教师要学会精心地“导”学生,要有效地教学生“学”,要有恰当的“评”,要重视“测”的环节和拓展“X”的环节,同时要注意以上几个环节是相互融合的。  [关键词]“4 X卓效课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3-0058-0
[摘 要]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探寻阅读与写作有机融合的路径,使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效融合,从而不断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扩展语文教学效能。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结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5-0010-02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指出:“带着写的问题上阅读
[摘 要]“樵高地理”微信公众号由“杂烩地理”“微课地理”“习题地理”三大板块组成,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将地理知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用学生喜爱的方式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传播给他们有用的知识,促进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樵高地理;运营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0-0088-02  随
[摘 要]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做到教与学契合互动,教师探索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历史探究式“立体学案”导学法。在这个教学模式中,关键点有两个:一是“立体学案”的设计;二是“立体学案”导学的课堂行为操作。为了形象说明,文章结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历史必修Ⅲ第三课《宋明理学》,完整呈现“立体学案”所体现的史料情境搭建和问题导学特点。  [关键词]历
[摘 要]初中英语听说课是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课型。在外研版英语八年级上册Module 3 Unit 1的听说课教学设计中,教师运用PWP教学模式,将听说教学的过程分为听前、听中以及听后三个阶段:听前激趣导学,做足铺垫,扫除障碍;听中关注内容理解、听力技巧的培养以及听力策略的渗透;听后跟读培养语感,创设情境拓展运用新知。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
[摘要]课堂教学中的公平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平等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学习活动是指学习者(包括学生与教师)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操作总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教学资源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分析这四个方面进行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知识,碰
[摘 要]课堂提问是联系师生之间思维活动的重要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化学生思维,反馈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效率。为此,教师应把握好提问的亮度、角度、广度、难度、跨度、梯度和密度等。  [关键词]地理教学;课堂提问;度;把握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34008702  巴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