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 参与生活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le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以找到一切的源泉。”语文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因此,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与生活结合。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唯有如此,才能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语文能力是一种生活能力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四项能力的具备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所不可缺少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能力。
  有关专家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提倡培养学生的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即学知能力、学做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这其中,前两种能力——学知能力(学会求知的能力)、学做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的培养在以前的教育中往往被忽视,而这又是生存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的教授,而应真正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他们掌握生活的本领,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并注意抓住教学时机,将这些认识及时灌输给学生。
  为此,我非常注意接新班后的第一堂课和每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的内容设计安排。此时学生面对新的老师或者新学期,常常怀有一种好奇或期望,这正是给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大好时机。教师在此时的教学中必须渗透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与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联系起来,向学生讲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可以从报刊杂志上选取一些相关的文章介绍给学生,由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才激烈竞争的现实,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语文能力是未来进入社会后的一项必备的能力,从而积极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来。
  
  二、语文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生活接轨
  语文教学如果就课文讲课文,往往使学生感到沉闷乏味,因此,要立足于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要善于在课本基础上合理拓宽、有序挖掘,使其在深度与广度上给学生以新意。如讲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我在导入新课时,先从当今国际局势谈起,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再回顾历史上美国对华的侵略,进而转到课文的讲解。在讲授完课文之后,又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从现今社会生活中“语言洋化”的现象谈到警惕殖民文化的渗透,唤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样,让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用多方面的知识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就使语文教学不单是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也不单是对课文体裁、结构、线索、背景的分析与记忆,而是走出课本,关照现实,恰当地引申类比,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更深刻地把握课文内容。
  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在今日社会生活中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为扩大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在学习诸子散文时,可结合介绍我国古代儒、道两家思想;在对中国古典诗歌单元进行教学时,则结合介绍我国古典文学发展简况并配合开设“每周一诗”活动。这些内容的加入在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作家作品毕竟有限,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重要的是要善于以课文为立足点,激发学生吸收课外知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求索的欲望。如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就引导学生进入《红楼梦》这座古典小说的艺术宫殿。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激发点,而课外阅读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成为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拓展视野、培养能力的重要一环。事实证明,课外阅读丰富的学生,其语文能力常常高于一般学生。
  总之,让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将课外知识引入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生活,在完成一节课规定内容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理性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的、社会化的非理性过程,因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充分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一种情与景、意与境相融合的规定情境之中,以唤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为此,我非常注意每堂课的教学导语的设计。导语设计有很多方法,可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发展入手,激起猜想引入新知;也可从学习中的疑难困惑入手,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引入新知;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便是联系当前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入课堂教学。如前文提到的课文《别了,司徒雷登》,文章写于1949年,论述了美国对华侵略政策的彻底失败。文章内容距今已过半个世纪,学生比较生疏。我在设计导语时,便先列举当今国际形势的热点问题,让学生看清到处伸手的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并以一句“美国的这种野心早已有之”,回溯到历史上美国对中国的侵略,渐入课文时代背景介绍,进而学习课文内容。这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设计导语的方法,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主体的自觉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总是日复一日重复着一个套路,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思想活跃、充满生机的中学生。因此,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就成为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方面,我做的较多尝试是开设“课前一分钟”说话练习和专门的说话课。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比较重视,而对听说能力的培养则相对有些忽略。实际上,“说话”能力对每个社会中人来说都相当重要。为此,我在低年级开设了“课前一分钟”说话练习,给每位学生在人前讲话的机会,锻炼其胆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并对每位学生说话情况及时进行评讲。评讲有时由学生来进行,这也是对学生听说能力的锻炼。由教师进行评讲时,教师一定要组织好语言,评讲既要中肯,又要适度,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评讲本身也是一次很好的“说话”示范。一次有一位爱好踢足球的学生在就自己的业余爱好这个话题说话时,谈到学校操场被挤占后,自己无处踢球的苦恼。本来这是一席内容不错的说话,只是这位学生在说话时,身体总是摇来晃去,还夹杂许多小动作,因而引起台下同学的窃笑。我对他的说话作了这样的讲评:“大家看,这位同学的运动空间被挤占,无处踢球,无处活动四肢,他感到很沮丧,以至站在台前他还总是跃跃欲试,不断活动筋骨(模仿一下他刚才摇摆身体的习惯动作),但是球场上必需的准备活动,在讲台上面对众人讲话时则不宜运用,要知道,不仅大的动作,就是习惯性的小动作(再次模仿一下同学的习惯小动作),在台下人眼中也是很明显的……”这样,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指出了学生的缺点,在大家的笑声中传达了教师的引导。
  我又在高年级尝试开设了几次说话课。说话课上,让学生们依次登台,讲台上的每位同学先围绕某一话题说一段话,然后在讲台上再回答台下同学对自己的提问,提问可以海阔天空、五花八门,只要大家关注,内容健康,都可随意提问。这样的说话课,在锻炼学生当众说话能力、训练其思维敏捷、提高其应变能力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说话课的课堂上往往学生情趣盎然,气氛活跃,在说话问答之中也增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沟通与了解,达到了互教互学的目的。
  除此之外,我们“每周一诗”的设置,课外报刊文章选读的加入等都是结合了学生的实际,因而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新鲜感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教学实践证明,仅靠几册课本,靠在教室里的每周几堂语文课,学生是不能学好语文的,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的支持下,才有活力。时代在呼唤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参与生活!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中考记叙文考试题型上看,多以主观题型出现,又以填空、简答、补写、赏析等形式占主导,开放性、多元性、主体性和创造性在中考试卷上也反映得比较明显。这样试题思维含量大,答案灵活,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提倡多角度、开放性的思考问题,适合学生展现独特个性和特长。  做好记叙文阅读题,首先要掌握记叙文的基本常识,并且做题时要学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掌握做好阅读题的方法。  1.积
早在学生时代,就偏爱唐诗宋词,那种或激越、或狂放、或辛酸、或遗憾的美常常使我抚卷深思,陶醉于其中而不能自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层次的提高,所读古代文学作品越来越多,也愈来愈深刻地体会到: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放眼当今文言文教学,这种美的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一些过于讲究程序化、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
所谓学生个性化阅读,是指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体差异,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目前。学生高考作文中材料老套或雷同。追根溯源。恐怕是课外阅读太少或者我们的学生缺乏个性化阅读造成的。
一、语文阅读教学呼唤生命主体的回归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语文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教学质量的高低都取决于阅读教学。所以。广大语文教师都十
宁夏位于西部经济大区域和黄河经济协作区的交集之中,在这两大经济板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十分重要.宁夏应该依托经济发展焕发出来的优势,即流通业内在发展动力强的产业特点,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因为作品将寻常景象写得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对官场之厌恶、对自然之挚爱,流露了真实的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思想。所以成为世代传诵的名篇。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因于平淡中见淳美且语言含蓄、意在言外。所以引起无数后人对人与自然、与社会以及人际关系和谐的重新思考而成为千古名句。尤其“悠然”一词,因精当表现作者的闲适、自在和不经意更被历代文
当前.减负增效是“热点”.江苏常州又是减负“热区”。怎样才能做到“减负增效”呢?张庆教师说:“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就是认识到语文学习的根本规律;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就
政治合法性与道德领域及其建设紧密相连,这主要表现在,价值认同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思想前提和基础,责任伦理对政治合法性的构建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同时,道德因素也在合法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战场,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新课改的进程。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粗谈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探究性的学习    《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要避免繁琐的分析,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亚里士多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