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指出:“趣味的生活里才可以找到一切的源泉。”语文与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因此,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与生活结合。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唯有如此,才能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语文能力是一种生活能力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四项能力的具备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所不可缺少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能力。
有关专家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提倡培养学生的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即学知能力、学做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这其中,前两种能力——学知能力(学会求知的能力)、学做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的培养在以前的教育中往往被忽视,而这又是生存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的教授,而应真正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他们掌握生活的本领,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并注意抓住教学时机,将这些认识及时灌输给学生。
为此,我非常注意接新班后的第一堂课和每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的内容设计安排。此时学生面对新的老师或者新学期,常常怀有一种好奇或期望,这正是给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大好时机。教师在此时的教学中必须渗透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与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联系起来,向学生讲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可以从报刊杂志上选取一些相关的文章介绍给学生,由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才激烈竞争的现实,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语文能力是未来进入社会后的一项必备的能力,从而积极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来。
二、语文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生活接轨
语文教学如果就课文讲课文,往往使学生感到沉闷乏味,因此,要立足于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要善于在课本基础上合理拓宽、有序挖掘,使其在深度与广度上给学生以新意。如讲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我在导入新课时,先从当今国际局势谈起,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再回顾历史上美国对华的侵略,进而转到课文的讲解。在讲授完课文之后,又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从现今社会生活中“语言洋化”的现象谈到警惕殖民文化的渗透,唤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样,让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用多方面的知识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就使语文教学不单是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也不单是对课文体裁、结构、线索、背景的分析与记忆,而是走出课本,关照现实,恰当地引申类比,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更深刻地把握课文内容。
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在今日社会生活中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为扩大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在学习诸子散文时,可结合介绍我国古代儒、道两家思想;在对中国古典诗歌单元进行教学时,则结合介绍我国古典文学发展简况并配合开设“每周一诗”活动。这些内容的加入在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作家作品毕竟有限,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重要的是要善于以课文为立足点,激发学生吸收课外知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求索的欲望。如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就引导学生进入《红楼梦》这座古典小说的艺术宫殿。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激发点,而课外阅读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成为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拓展视野、培养能力的重要一环。事实证明,课外阅读丰富的学生,其语文能力常常高于一般学生。
总之,让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将课外知识引入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生活,在完成一节课规定内容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理性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的、社会化的非理性过程,因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充分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一种情与景、意与境相融合的规定情境之中,以唤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为此,我非常注意每堂课的教学导语的设计。导语设计有很多方法,可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发展入手,激起猜想引入新知;也可从学习中的疑难困惑入手,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引入新知;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便是联系当前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入课堂教学。如前文提到的课文《别了,司徒雷登》,文章写于1949年,论述了美国对华侵略政策的彻底失败。文章内容距今已过半个世纪,学生比较生疏。我在设计导语时,便先列举当今国际形势的热点问题,让学生看清到处伸手的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并以一句“美国的这种野心早已有之”,回溯到历史上美国对中国的侵略,渐入课文时代背景介绍,进而学习课文内容。这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设计导语的方法,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主体的自觉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总是日复一日重复着一个套路,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思想活跃、充满生机的中学生。因此,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就成为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方面,我做的较多尝试是开设“课前一分钟”说话练习和专门的说话课。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比较重视,而对听说能力的培养则相对有些忽略。实际上,“说话”能力对每个社会中人来说都相当重要。为此,我在低年级开设了“课前一分钟”说话练习,给每位学生在人前讲话的机会,锻炼其胆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并对每位学生说话情况及时进行评讲。评讲有时由学生来进行,这也是对学生听说能力的锻炼。由教师进行评讲时,教师一定要组织好语言,评讲既要中肯,又要适度,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评讲本身也是一次很好的“说话”示范。一次有一位爱好踢足球的学生在就自己的业余爱好这个话题说话时,谈到学校操场被挤占后,自己无处踢球的苦恼。本来这是一席内容不错的说话,只是这位学生在说话时,身体总是摇来晃去,还夹杂许多小动作,因而引起台下同学的窃笑。我对他的说话作了这样的讲评:“大家看,这位同学的运动空间被挤占,无处踢球,无处活动四肢,他感到很沮丧,以至站在台前他还总是跃跃欲试,不断活动筋骨(模仿一下他刚才摇摆身体的习惯动作),但是球场上必需的准备活动,在讲台上面对众人讲话时则不宜运用,要知道,不仅大的动作,就是习惯性的小动作(再次模仿一下同学的习惯小动作),在台下人眼中也是很明显的……”这样,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指出了学生的缺点,在大家的笑声中传达了教师的引导。
我又在高年级尝试开设了几次说话课。说话课上,让学生们依次登台,讲台上的每位同学先围绕某一话题说一段话,然后在讲台上再回答台下同学对自己的提问,提问可以海阔天空、五花八门,只要大家关注,内容健康,都可随意提问。这样的说话课,在锻炼学生当众说话能力、训练其思维敏捷、提高其应变能力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说话课的课堂上往往学生情趣盎然,气氛活跃,在说话问答之中也增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沟通与了解,达到了互教互学的目的。
除此之外,我们“每周一诗”的设置,课外报刊文章选读的加入等都是结合了学生的实际,因而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新鲜感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教学实践证明,仅靠几册课本,靠在教室里的每周几堂语文课,学生是不能学好语文的,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的支持下,才有活力。时代在呼唤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参与生活!
一、语文能力是一种生活能力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四项能力的具备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所不可缺少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能力。
有关专家指出,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提倡培养学生的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即学知能力、学做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这其中,前两种能力——学知能力(学会求知的能力)、学做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的培养在以前的教育中往往被忽视,而这又是生存于现代社会的人们所必须具备的。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仅仅满足于教材的教授,而应真正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他们掌握生活的本领,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并注意抓住教学时机,将这些认识及时灌输给学生。
为此,我非常注意接新班后的第一堂课和每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的内容设计安排。此时学生面对新的老师或者新学期,常常怀有一种好奇或期望,这正是给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大好时机。教师在此时的教学中必须渗透思想教育,把语文教学与21世纪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联系起来,向学生讲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可以从报刊杂志上选取一些相关的文章介绍给学生,由当今社会飞速发展、人才激烈竞争的现实,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语文能力是未来进入社会后的一项必备的能力,从而积极投入到语文的学习中来。
二、语文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生活接轨
语文教学如果就课文讲课文,往往使学生感到沉闷乏味,因此,要立足于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要善于在课本基础上合理拓宽、有序挖掘,使其在深度与广度上给学生以新意。如讲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我在导入新课时,先从当今国际局势谈起,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再回顾历史上美国对华的侵略,进而转到课文的讲解。在讲授完课文之后,又组织学生讨论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从现今社会生活中“语言洋化”的现象谈到警惕殖民文化的渗透,唤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样,让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用多方面的知识去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就使语文教学不单是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也不单是对课文体裁、结构、线索、背景的分析与记忆,而是走出课本,关照现实,恰当地引申类比,让学生在更高层面上更深刻地把握课文内容。
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在今日社会生活中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为扩大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在学习诸子散文时,可结合介绍我国古代儒、道两家思想;在对中国古典诗歌单元进行教学时,则结合介绍我国古典文学发展简况并配合开设“每周一诗”活动。这些内容的加入在丰富学生知识面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然,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作家作品毕竟有限,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重要的是要善于以课文为立足点,激发学生吸收课外知识的兴趣,产生进一步求索的欲望。如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我就引导学生进入《红楼梦》这座古典小说的艺术宫殿。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激发点,而课外阅读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成为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拓展视野、培养能力的重要一环。事实证明,课外阅读丰富的学生,其语文能力常常高于一般学生。
总之,让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将课外知识引入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生活,在完成一节课规定内容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的采用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理性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情感的、社会化的非理性过程,因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充分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带入一种情与景、意与境相融合的规定情境之中,以唤起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为此,我非常注意每堂课的教学导语的设计。导语设计有很多方法,可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发展入手,激起猜想引入新知;也可从学习中的疑难困惑入手,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引入新知;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便是联系当前社会和学生生活实际,引入课堂教学。如前文提到的课文《别了,司徒雷登》,文章写于1949年,论述了美国对华侵略政策的彻底失败。文章内容距今已过半个世纪,学生比较生疏。我在设计导语时,便先列举当今国际形势的热点问题,让学生看清到处伸手的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并以一句“美国的这种野心早已有之”,回溯到历史上美国对中国的侵略,渐入课文时代背景介绍,进而学习课文内容。这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设计导语的方法,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生主体的自觉性。
“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总是日复一日重复着一个套路,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思想活跃、充满生机的中学生。因此,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就成为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方面,我做的较多尝试是开设“课前一分钟”说话练习和专门的说话课。
传统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比较重视,而对听说能力的培养则相对有些忽略。实际上,“说话”能力对每个社会中人来说都相当重要。为此,我在低年级开设了“课前一分钟”说话练习,给每位学生在人前讲话的机会,锻炼其胆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并对每位学生说话情况及时进行评讲。评讲有时由学生来进行,这也是对学生听说能力的锻炼。由教师进行评讲时,教师一定要组织好语言,评讲既要中肯,又要适度,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评讲本身也是一次很好的“说话”示范。一次有一位爱好踢足球的学生在就自己的业余爱好这个话题说话时,谈到学校操场被挤占后,自己无处踢球的苦恼。本来这是一席内容不错的说话,只是这位学生在说话时,身体总是摇来晃去,还夹杂许多小动作,因而引起台下同学的窃笑。我对他的说话作了这样的讲评:“大家看,这位同学的运动空间被挤占,无处踢球,无处活动四肢,他感到很沮丧,以至站在台前他还总是跃跃欲试,不断活动筋骨(模仿一下他刚才摇摆身体的习惯动作),但是球场上必需的准备活动,在讲台上面对众人讲话时则不宜运用,要知道,不仅大的动作,就是习惯性的小动作(再次模仿一下同学的习惯小动作),在台下人眼中也是很明显的……”这样,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指出了学生的缺点,在大家的笑声中传达了教师的引导。
我又在高年级尝试开设了几次说话课。说话课上,让学生们依次登台,讲台上的每位同学先围绕某一话题说一段话,然后在讲台上再回答台下同学对自己的提问,提问可以海阔天空、五花八门,只要大家关注,内容健康,都可随意提问。这样的说话课,在锻炼学生当众说话能力、训练其思维敏捷、提高其应变能力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同时,说话课的课堂上往往学生情趣盎然,气氛活跃,在说话问答之中也增进了师生间、同学间的沟通与了解,达到了互教互学的目的。
除此之外,我们“每周一诗”的设置,课外报刊文章选读的加入等都是结合了学生的实际,因而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新鲜感和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教学实践证明,仅靠几册课本,靠在教室里的每周几堂语文课,学生是不能学好语文的,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的支持下,才有活力。时代在呼唤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参与生活!